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寒门小厨娘 > 第35章 石指迷踪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窗台上那枚刻着箭头符号的黑色小石子,在烛光下泛着幽冷的光。沈清辞拈起它,冰凉的触感让她心神一凛。又是那个神秘的送信人!这次不再是纸条,而是直接指引方向?箭头指向院墙外……是让她出去?

她心中瞬间闪过无数念头:是陷阱?还是又一次示警或提示?对方屡次相助,似乎并无恶意,但身份不明,目的难测。去,还是不去?

最终,好奇心与对真相的渴望压过了谨慎。她吹熄烛火,悄无声息地推开后窗,利落地翻出窗外,循着箭头所指的方向,贴着墙根阴影,小心地向翰林院后巷摸去。

后巷僻静无人,只有月光洒在青石板上。她刚拐过一个弯,就见巷子深处,一个戴着斗笠、身形模糊的人影背对着她,正用手中的树枝,在地面的浮土上快速划着什么。听到脚步声,那人动作一顿,并未回头,只是将树枝扔到一旁,身形一闪,便如鬼魅般消失在另一条窄巷中,速度极快。

沈清辞快步上前,低头看去。只见地上用树枝划出的,是一个极其简易的示意图:一个方框(似代表房屋),旁边标注了一个“李”字,方框一侧画了个箭头,指向一个小圈,圈旁写着“亥时”二字。

李?李司库?亥时?今晚亥时?箭头指向小圈……是让她去某个地方?还是说李司库亥时要有所动作?

这示意图太过简略,含义模糊。沈清辞蹙眉沉思。送信人特意引她来此,留下这个,定然有重要信息。是与李司库有关的阴谋?还是指向某个地点或物品?那小圈代表什么?仓库?密室?还是……人?

她不敢在原地久留,用脚抹平地上的痕迹,迅速退回厢房。

这一夜,沈清辞辗转反侧。那简单的图案在她脑中反复出现。她决定,亥时之前,先去示意图中方框可能代表的位置附近探查一番。李司库掌管杂库,他的值房和库房区域,正在编修馆的西侧。

次日,沈清辞借口查找一批前朝地方志的存档记录(这类档案恰巧存放在西库附近),来到了西侧院落。这里比编修馆正院更为僻静,人来人往也少。她一边假装翻找目录,一边暗中观察。李司库的值房在廊道尽头,隔壁便是几间存放杂物和旧档的库房,平时锁着。值房斜对面,有一处小小的、废弃的亭子,亭中有口枯井,井口用石板半掩着。

那示意图上的小圈……会不会指的是这口井?亥时……李司库会在亥时来井边做什么?交接东西?藏匿物品?

她不动声色地记下周围环境,便返回了编修馆。

一整天,沈清辞都有些心神不宁。她既期待亥时的到来,又担心是陷阱。最终,她决定冒险一探。亥时正值夜深人静,编修馆内除却巡更的老吏,早已空无一人。

她换上深色衣衫,悄无声息地溜出厢房,借着月光和阴影的掩护,再次来到西院。她躲在一棵大树后,屏息凝神,紧盯着那口枯井和周围。

时间一点点过去,四周万籁俱寂,只有虫鸣声声。就在沈清疑自己是否猜错了,或者对方改变了计划时,一阵极其轻微的脚步声从廊道另一端传来。只见一个人影,提着一盏光线微弱的气死风灯,鬼鬼祟祟地摸到枯井边,左右张望一番,迅速掀开井口的石板,将一个小布包丢了进去,随即盖好石板,快步离去。

虽然光线昏暗,那人又刻意低着头,但沈清辞从那微胖的体态和走路的姿势一眼认出——正是李司库!

果然有鬼!沈清辞心中狂跳。等李司库的脚步声彻底消失,她又耐心等待了片刻,确认四周再无动静,才迅速闪到井边,费力地掀开石板。井中漆黑一片,散发着一股土腥味。她取出火折子照亮,只见井底不深,堆着些枯枝败叶,那个小布包就躺在最上面。

她咬咬牙,攀着井壁凹凸处,小心地滑下井底,捡起布包。入手颇沉。打开一看,里面并非金银,而是几本厚厚的账册和几封没有署名的密信!她心中一惊,来不及细看,连忙将布包揣入怀中,迅速攀上井口,盖好石板,飞快地返回厢房。

锁好房门,点亮油灯,沈清辞的心还在怦怦直跳。她摊开账册,只见里面密密麻麻记录着编修馆近年来笔墨纸砚、膳食采买的流水,但其中多处数目明显对不上,虚报冒领之处甚多!而那几封密信,字迹潦草,用语隐晦,但内容却触目惊心,竟是与宫外某家商号勾结,倒卖馆内珍藏的孤本典籍副本,甚至提及了如何利用修订《食疗本草》之便,为某些特定药材“扬名”或“除名”的交易!

这些证据,足以让李司库身败名裂,甚至掉脑袋!他如此隐秘地将东西藏于枯井,定是察觉到了危险,暂时转移!而那个送信人,竟然能提前知晓他的行动?!

这送信人究竟是谁?为何要屡次帮她?是馆内之人?还是外部势力安插的眼线?目的又是什么?

沈清辞感到一股寒意从脊背升起。这编修馆的水,太深了。她不敢将这些烫手山芋留在身边,仔细记下关键内容后,连夜将账册密信重新包好,藏在了厢房房梁上一处极其隐蔽的缝隙里。

接下来几日,沈清辞表面一切如常,内心却时刻警惕着李司库的动静。李司库似乎并未发现东西被取走,依旧每日笑眯眯地四处走动,但沈清辞敏锐地察觉到他眼神深处的一丝焦虑。

这日,陈编修忽然将她叫到一旁,低声问道:“丫头,你近日整理旧档,可曾见过一本《坤宁食录》的残本?据说是前朝某位太医专为后宫编制的药膳秘录,本该在馆内,老夫寻了许久未果。”

《坤宁食录》?沈清辞心中一动,她似乎在哪见过这个名字。她仔细回想,忽然记起在李司库那几本问题账册中,似乎有一笔记录,提及“修补《坤宁食录》残页,耗银二十两”,但修补记录却语焉不详。

“回大人,清辞未曾见过全本,但似乎在……在一些杂项记录中见过提及。”她谨慎地回答,未直接点明账册问题。

陈编修皱起眉头,哼了一声:“又是些糊涂账!馆内好些孤本残卷,修补记录不清不楚,只怕有人中饱私囊,甚至……监守自盗!”他看似随意的抱怨,却让沈清辞心中豁然开朗。陈编修恐怕也早已察觉李司库有问题,只是在暗中收集证据?

难道……那位送信人,与陈编修有关?还是馆内另有正义之士?

她忽然觉得,自己或许并不孤单。

又过了几天,沈清辞在整理一批江南送来的药茶方时,发现其中一份关于“碧螺春”搭配“杭白菊”和“枸杞”的方子,标注的用量有些蹊跷,枸杞的量明显偏大,长期饮用恐致上火。她想起李司库似乎与江南某商号往来密切,心中起疑,便特意将此方抽出,标注存疑,放在一旁,想再核对其他资料。

午后,她因事暂时离开了一会儿,回来时,却发现那张标注存疑的方子不见了!她心中一惊,连忙询问邻座的胥吏。那胥吏茫然摇头,只说似乎看到李司库刚才过来转了一圈,但没注意他动了什么。

沈清辞立刻意识到,李司库可能一直在暗中监视她,并趁机拿走了那张可能暴露他合作伙伴问题的方子!她心中懊恼,却无法声张,只得暗中提高警惕。

次日,那位与李司库交好的王修撰忽然抱着一摞书卷过来,“啪”地一声放在沈清辞桌上,语气不善:“沈姑娘,这些是从各地征集来的食疗偏方,鱼龙混杂,亟需整理甄别。文大人既举荐你,想必慧眼独具,就劳烦你尽快将这些处理出来吧,三日后我要查验进度。”他笑容虚伪,眼底却带着一丝刁难。

沈清辞看了一眼那堆如小山般、杂乱无章的书卷,心知这是故意给她增加工作量,想让她出错或忙中疏忽。她平静地应下:“是,王大人。”

接下来的两天,沈清辞埋首于那堆杂乱的书卷中,加班加点,看得头晕眼花。但她心思缜密,并不急于求成,而是耐心分类,仔细核对。清风心疼她,偷偷让阿福送来提神醒脑的药茶和点心。

这日晚间,她正揉着酸涩的眼睛,对着一段字迹模糊、关于“东北参”鉴别方法的记载苦思冥想,窗外又传来了那熟悉的、极轻微的“叩”声。

又来了!沈清辞心中一紧,推开窗。这次,窗台上放着的不是石子或纸条,而是一小截干枯的、形状奇特的草茎,草茎一端系着一根细细的红线。草茎下,压着一小片薄如蝉翼的素笺,上面只有两个字:

“当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