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红楼新君 > 第140章 你算的是第一纯臣了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40章 你算的是第一纯臣了

议政殿的惊涛骇浪仿佛还在耳边回响,空气中弥漫的肃杀与恐惧尚未完全散去。李珩与丞相谢明远、领户部尚书的国丈沈砚、禁军将军萧怀志四人,被内侍引领着,穿过重重宫阙,走向那象征着帝国最高机密的所在——御书房。

御书房内,龙涎香的气息沉静悠远,几缕阳光透过高窗,在光滑如镜的金砖地面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然而,当李珩四人踏入这静谧空间时,却意外地发现,三皇子楚王李景瑆已然垂手侍立在御案旁侧。楚王身姿挺拔,面容俊朗,眉宇间带着一丝少年锐气,此刻见到他们进来,目光微微闪动,随即恢复了恭谨的姿态。

四人心中几乎同时“咯噔”一下,瞬间了然。皇帝此刻召见,又有楚王在侧,其意不言自明——留守金陵的人选,已然尘埃落定,正是这位年轻的楚王殿下。谢明远捋须垂眸,沈砚脸上挂着惯常的温和笑容,眼底却掠过一丝不易察觉的思量;萧怀志身为驸马,深谙宫廷规矩,更是眼观鼻鼻观心。李珩则面色平静,仿佛早已预料,只是目光在楚王身上短暂停留了一瞬,便垂首静候。

皇帝端坐于宽大的紫檀木御案之后,神情比方才在朝堂上缓和了许多,但眉宇间仍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疲惫。他目光扫过面前这几位心腹重臣,率先开口,声音沉稳:“沈爱卿,户部如今收支如何?迁都所需浩繁,各处军饷、官员俸禄、地方赈灾皆不可缺,国库可能支撑?”

户部尚书沈砚,脸上立刻堆起圆融而自信的笑容,上前一步躬身道:“回陛下,托陛下洪福,更赖靖安侯先前数次慷慨解囊,解了工部筹建新都与北疆军饷的燃眉之急。加之后续几番抄没逆产,扬州盐、漕两帮所缴赃银充实国库,户部早已摆脱窘境,如今库银充盈,运转无虞。”他顿了顿,语气更显轻松,“尤其北疆互市开启以来,以我朝丝绸、瓷器、茶叶换取匈奴良马、牛羊及皮毛,获利颇丰。皮毛等物转售江南富商,所得银钱不菲,已成一桩不小的进项。依臣估算,维持迁都各项所需,绰绰有余。待今年江南盐、漕两道及各州府税银足额解入,呵呵,臣这户部衙门,倒真能做个富家翁了。” 他言语间,目光有意无意地瞥了李珩一眼,带着几分赞许与感激。

皇帝微微颔首,显然对户部的状况颇为满意。他的目光随即转向李珩,带着一丝考究的意味。

李珩沉默片刻,似乎在心中快速盘算着。他上前一步,拱手道:“陛下,臣桃花山工坊所产玻璃、香皂、香水等物,行销南北,获利尚算可观。今次奉旨查抄武安侯秦烈、何太堃、钱青元、吴仁谦、方孝林五家府邸……”他略作停顿,语气笃定,“据锦衣卫所知情报,臣初步估算,所抄没之金银细软、田产房契、古玩珍奇,价值当在百万两之巨!”

此言一出,御书房内几人的呼吸都为之一滞。百万两!即便是富庶的江南盐税,一年也不过数百万两。这五家所藏之丰,可见一斑!可他们不知道的是,这还是李珩故意少说了。根据锦衣卫提前探查到的情报,他们五家资产,保守估计也在三百万两之上,当然,其中包括大量田产。而李珩虽说的百万之巨,只是实打实的金银数目。

李珩继续道:“陛下,臣建议此次抄没所得,不如尽数充入国库,以壮国本。至于陛下内库所需……”他微微一顿,语气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肉痛,却依旧坚定,“臣愿以桃花山工坊所得,为陛下补足所需,必不使内库空虚。”

皇帝闻言,非但没有欣喜,反而轻笑着连连摆手:“李珩啊李珩,朕今日召你们来,可不是找你来要银子的!” 他看着李珩,眼神中带着几分难得的温和与体谅,“你那工坊里养活着近万的工匠、伙计,每日开销亦是不菲。研制新物、开拓商路,哪一样不要银子?朕不能总刮你的墙皮!再者,新都主体营建已毕,后续所需开支锐减。朕已传旨后宫,厉行节俭,内库足以支撑。说起来,朕这内库能省下大笔开销,还多亏了你当初进献的北疆互市之策!若无此策,单是北疆数十万大军对抗匈奴所需的巨额粮草军饷,就足以让户部捉襟见肘,国库年年吃紧。此乃利国利民之大功!” 皇帝的语气中充满了对李珩策略的肯定。

李珩再次躬身,态度谦逊:“陛下谬赞。食君之禄,为君分忧,此乃为臣之本分,不敢居功。”

皇帝脸上的笑意更深,带着一丝调侃:“俸禄?李珩,你自入朝为官以来,所领的那点俸禄,怕是攒上一百年,也抵不上你捐献给朝廷的零头!你啊,分明是带着自己的家当俸禄来做官!这般为官,放眼满朝文武,怕是古往今来都属罕见,你算的是第一纯臣!” 皇帝这半是玩笑半是感慨的话,引得谢明远、沈砚、萧怀志都忍不住低笑起来,连侍立一旁的楚王李景瑆,嘴角也微微上扬,看向李珩的目光多了几分复杂。御书房内原本有些凝重的气氛,顿时轻松了不少。

笑过之后,皇帝正色道:“司天监已择定吉日,下月初三,迁都车驾启程北上。”他的目光转向楚王李景瑆,带着嘱托,“景瑆。”

“儿臣在!”楚王立刻肃容应声。

“朕决意,由你暂时留驻江南,处置军政,留守金陵,署理留都事务,护卫暂留宫闱诸人,并总揽留都大局!”皇帝的声音带着不容置疑的威严。

“儿臣领旨!定不负父皇重托!”楚王李景瑆跪地叩首,声音洪亮,眼中闪烁着不甘和失落。可父皇已经挑明,他就算再不愿意留下,也是无济于事的,不如索性接旨。

皇帝点点头,继续部署:“朕已下旨,调扬州知府林如海,升任金陵知府,辅佐楚王处理民政。金陵留守都督一职,由文若谦担任。”他看向李珩,“文若谦也是你的旧识熟人了。”

李珩心中了然,林如海的升迁,是皇帝对林家的恩典,也是对他的体恤。文若谦,这位曾在扬州被构陷下狱,矢志不渝怀揣忠义之心的儒将,如今被委以留守都督的重任,既是信任,也是对他李珩势力的某种平衡与安抚。

“李珩,”皇帝的目光再次落回他身上,“你尽快将锦衣卫随驾北上的精锐人手安置妥当。待迁都之时,朕与朝廷中枢先行北上。待朕抵达新京,安顿妥当,自会遣人下诏。届时,便由你统领部分禁军及锦衣卫,护卫皇后及宫中妃嫔和一应勋贵家眷,随后北上。这几个月金陵安危,和日后北上途中事宜,朕便托付于你了。”

“臣,定当竭尽全力,万死不辞!”李珩沉声领命。皇帝舍下后宫妃嫔,和朝廷中枢先行北上,倒算的是“轻装”上路,李珩随后护送宫中女眷北上时,才是真的麻烦。毕竟女人多麻烦事儿也多,再加上那些个一同随行的勋贵家眷,赶路肯定缓慢。换句话说,皇帝是把麻烦丢给了他来处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