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修仙之我在搞科学 > 第293章 星际生态终极平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二百九十三章 星际生态终极平衡

转基因灵植在采矿基地的突然失控与反噬,如同一记沉重的警钟,在联盟上下敲响。尽管应急反应小队最终控制住了局面,避免了最坏的结果,但造成的损失和人员伤亡,以及事件背后折射出的、联盟对自身技术造物控制力不足的残酷现实,让所有人都陷入了深深的反思。

经此一役,反对转基因技术的声音达到了顶点。就连许多原本支持“方舟禾木”计划的科学家,也开始怀疑在这种危机四伏的未知之地,如此激进地改造自然,是否是一种致命的傲慢。

“我们就像一群蹒跚学步的孩童,挥舞着远超出自己掌控能力的神兵利器,最终伤到的,往往是自己。”玄玑真人在事后总结会上,痛心疾首地说道。他的话代表了许多人的心声。

联盟最高层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是暂停甚至终止所有转基因灵植计划,退回到相对保守但“安全”的传统种植模式?还是顶着风险,继续在这条充满未知的路上走下去?

关键时刻,林枫再次展现了作为领袖的远见和定力。他没有急于下结论,而是召集了包括苏晓、南宫烈、玄玑真人、林小雨以及各领域顶尖学者在内的扩大会议。

“我们遇到的,真的是技术本身的问题吗?”林枫向所有人抛出了一个深刻的问题,“是‘转基因’这项工具错了,还是我们使用工具的方式和理念出了问题?”

会议进行了长时间的激烈辩论。最终,大家达成了一个共识:问题不在于技术,而在于联盟之前那种“征服自然、改造环境以适应我”的单一线性思维。他们试图用转基因灵植作为“武器”,去强行镇压和驯服“源海之庭”的混乱环境,结果遭到了环境力量(无论是否被恶意引导)的无情反击。

“或许,我们应该换一种思路。”苏晓在沉思后提出了新的方向,“不是强行让环境适应我们,也不是我们单方面地适应环境,而是寻求一种动态的、共生的平衡。我们需要的,不是更强大的‘规则武器’,而是一个能够自我调节、具备韧性的生态系统。”

这一理念,得到了玄玑真人的高度认同:“道法自然。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真正的强大,不是逆天而行,而是知天时,顺天势,引导万物各得其宜,各安其位。我们或许应该尝试构建一个属于‘源海之庭’的、独特的‘天道’。”

由此,一个超越以往所有项目的宏大计划——“净土计划”被提上日程。其终极目标,不再是培育某种超级作物,而是设计并构建一个能够与“源海之庭”本地规则达成动态平衡、具备自我修复和演化能力的、小型的、可控的“星际生态圈”。

这是一个前所未有的挑战,需要将最前沿的基因科技、生态学、规则数学与古老的丹道阵法、风水堪舆之术进行最深度的融合。

“净土计划”的核心原则被确立为:多样性、冗余性、共生性与动态平衡。

1. 从“单一明星”到“生态群落”: 放弃培育那种“全知全能”的终极灵植的思路。转而设计一个由多种功能互补、相互依存的转基因灵植、本地原生生物(经过严格评估和驯化)、以及引入的微生物群落共同构成的生态网络。有的植物负责稳定规则(如改良版“定规藤”),有的负责净化环境(如加强安全锁的“噬霾兰”),有的提供食物和药材(如适应性更强的“万象谷”变种),还有的则作为“哨兵”,对环境异常变化极其敏感,能提前预警。

2. 引入“规则缓冲器”和“负反馈机制”: 在生态圈中,故意引入一些功能看似“冗余”甚至“对立”的物种。比如,培育一种专门“吞噬”过度生长的“定规藤”的“清道夫”真菌;或者设计一种在环境规则过于“平静”时会释放微弱扰动、刺激系统保持活性的“鲶鱼”型地衣。这些设计确保了系统不会因某个物种的失控而崩溃,具备内在的稳定机制。

3. 能量与物质的内部循环: 极大优化生态圈内的能量和物质流动路径,目标是尽可能实现内部循环,减少对外部能量输入的依赖,同时将代谢产物降到最低。利用转基因技术,使植物能更高效地转化“源海之庭”特有的混乱能量为可用资源。

4. 与“天网”净化网络深度融合: 将“净土”生态圈作为“天网”的神经末梢和有机组成部分。生态圈内生物的状态变化,可以实时反映局部规则的细微波动;而“天网”则可以为生态圈提供宏观的规则调谐和保护。

计划启动后,过程极其艰难,失败是家常便饭。某个生态圈因为物种竞争失衡而迅速退化;另一个则因为引入了错误的负反馈物种而导致内部战争,最终崩溃。

但联盟科学家们没有放弃,从每一次失败中汲取数据,调整模型。他们发现,成功的关键在于放弃绝对控制,学会引导和顺应。他们更像是在培育一个复杂的生命体,而不是建造一台精密的机器。

转机出现在一个代号“翡翠鸟”的小型实验生态圈。这个生态圈建立在之前出事的采矿星球附近一个相对稳定的陨石上。设计团队不再追求高性能,而是将重点放在了鲁棒性上。他们引入了超过三十种功能各异的转基因生物和本地物种,设定了复杂的共生关系,并植入了一套允许物种比例在一定范围内自主浮动的算法。

最初,“翡翠鸟”生态圈表现平平,各项指标都不突出。然而,当一次小规模的规则风暴意外扫过该区域时,奇迹发生了。风暴摧毁了生态圈中几种优势物种,但几种平时不起眼、被视为“冗余”的备用物种迅速填补了生态位,整个系统在经历短暂震荡后,竟然自发地重新达到了一个新的平衡点,成功抵御了风暴的侵袭!

“翡翠鸟”的成功,证明了“动态平衡”生态圈理念的可行性!它或许不“强大”,但它极其“坚韧”和“聪明”!

这一模式被迅速推广。联盟开始在控制区内的各个关键节点,建立一个个大小不一的“净土”生态圈。它们如同在混乱海洋中布下的“生态浮标”,不仅为联盟提供了稳定可靠的物资来源和栖息地,更成为了监测和稳定“源海之庭”环境的敏感触角。

联盟与“源海之庭”环境的关系,开始从“征服与被征服”,逐渐转向一种微妙的“试探性共生”。他们不再试图强行抹平这里的混乱,而是学习在这种混乱中寻找秩序,引导混乱向着有利于自身的方向发展。

然而,就在“净土计划”看似走上正轨之时,“翡翠鸟”生态圈传回的一组长期监测数据,引起了规则数学家的注意。数据显示,生态圈的自稳定过程,似乎并非完全随机,其达到新平衡点的路径,隐含着一种极其深奥的、趋向于某种“最优解”的数学规律。

这种规律,与“源海之庭”本身那种充满破坏性和无序的规则乱流,格格不入。它更像是一种……被精心设计好的、隐藏在混沌表象下的“深层秩序”?

“净土计划”的成功,似乎无意间触碰到了“源海之庭”更深层的秘密。这个所谓的“文明试炼场”,其混乱的表象之下,是否本身就蕴含着某种等待被发现的、更高的“平衡”之道?而联盟正在构建的生态圈,是否正在无意中,与这个古老的“场主”留下的隐藏规则,产生共鸣?

星际生态的终极平衡,或许不仅仅是生存的技术,更是一把通往理解“源海之庭”本质的钥匙。联盟的探索,再次步入了一个更加深邃的未知领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