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玄幻魔法 > 蚀灵玄途 > 第281章 老茶寮的茶汤与故交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81章 老茶寮的茶汤与故交约

青蓝坊的靛蓝气息还在衣袖间流连,林辰将镇煞佩用细麻绳系在腰间,玉佩随步履轻摆,与云舒青铜灯的暖光相照,倒像是老茶寮里温着的茶汤,透着岁月沉淀的醇厚。沈知意提着个粗陶茶壶从西山古道跑回来,壶身上的茶渍结得厚厚的,壶嘴缺了个小口,壶底刻着个模糊的“茶”字,显然是常年摩挲留下的痕迹。

“林兄,这茶壶邪门得很!”沈知意把茶壶往石桌上一放,壶盖“哐当”一声弹开,飘出缕淡淡的茶香,混着山野的清气,“是‘忘忧茶寮’的老茶翁留下的。那茶寮在西山古道旁,前阵子山洪冲垮了半间屋,老茶翁就在抢救茶饼时没了气,手里还攥着这茶壶,临终前对着山路说‘老陆该来了……’。现在每天清晨,茶寮的石灶总自己冒烟,去看时却空无一人,只有这茶壶放在灶上,壶里的茶汤还冒着热气,倒出来时,茶面上会浮起个‘等’字。”

他指着壶嘴的缺口:“挑山的李大叔说,这缺口是二十年前老茶翁和老友陆先生摔的。当年两人总在茶寮对饮,赌谁采的‘云雾茶’更醇厚,输的人要把茶壶往石桌上磕一下。老茶翁说‘等我采够一篓顶级云雾,就磕掉最后一块缺口,让这茶壶换个新嘴’,结果陆先生那年冬天去山里寻茶,再也没回来,有人说他失足坠崖,有人说他被山雾迷了路,老茶翁就守着茶寮,每天泡一壶茶,等了二十年。”

林辰拿起茶壶,指尖刚触到壶底的“茶”字,镇煞佩突然透出清冽的茶香,两块玉佩在壶口上方转出光晕,映出片朦胧的山雾——二十年前的忘忧茶寮,石灶上的茶壶咕嘟作响,老茶翁用竹勺舀起茶汤,往两个粗瓷碗里倒,白雾缭绕中,陆先生的笑声爽朗:“老伙计,这季的云雾茶带着兰花香,你输了!”老茶翁哼了声,抓起茶壶往石桌上轻磕:“算你运气好,等开春我去鹰嘴崖采的茶,定能压过你!”

“是‘茶约煞’。”云舒翻着《异闻札记》,书页间夹着片干枯的茶叶,叶脉间还留着露水的痕迹,“茶人若有未竟的茶约,魂魄会附在茶具上,老茶翁是没等到陆先生回来对饮,更没机会用新茶赢他一次,才让茶壶缠着魂。”

她指着札记里的批注:“茶为魂,水为魄,壶承旧约,雾锁归期。茶汤凝字,是未说尽的赌约。”西山方向飘来松针的清香,混着茶汤的微苦,落在茶壶的缺口上,竟让壶身的茶渍亮了几分,像是被新茶浸润过。

正说着,山路尽头传来竹杖拄地的声响,个背着竹篓的老者缓步走来,篓子里装着些新采的茶叶,叶片上的白毫在阳光下闪着银光。老者约莫七十岁年纪,鬓角虽白,腰杆却挺得笔直,看到沈知意手里的茶壶,突然停住脚步,浑浊的眼睛里泛起水光:“这是……老茶的壶!”

“您认识老茶翁?”林辰上前相问。

老者放下竹篓,声音带着山间风霜的粗粝:“我叫陆明远,是陆先生的胞弟。当年家兄去鹰嘴崖寻茶前,托我照看茶寮,说‘若我三月未归,就把新采的茶给老茶送去,告诉他我输了’。可我当年在南方经商,耽误了行程,等回来时,茶寮已经空了大半,老茶翁见了我,只说‘你哥定是寻到更好的茶,舍不得回来了’。”

陆明远从竹篓里掏出个油纸包,打开一看,里面是半块茶饼,饼面上的字迹已经模糊,却能看出是“鹰嘴崖云雾”:“这是家兄当年留在我那儿的茶样,他说‘若能采到整饼,就跟老茶赌个痛快’。我这次来,就是想替他把茶饼泡了,了了这桩约。”

他说,陆先生当年确实在鹰嘴崖失足,临终前还攥着块新茶,说“没跟老茶分出胜负,不甘心”。陆明远这些年总做噩梦,梦见哥哥和老茶翁对着空碗叹气,便特意寻来,“就算人不在了,茶约也得续上”。

镇煞佩的光晕突然变亮,茶壶自己飘到石灶上,灶膛里的干柴“噼啪”燃起,茶汤渐渐沸腾,雾气中竟浮出两个模糊的人影,一个举着茶壶要磕,一个伸手去拦,动作亲昵得像对孩童。

“去茶寮。”林辰将茶壶递给陆明远,“老茶翁的魂,在等这壶茶开。”

忘忧茶寮的石灶果然冒着烟,灶上的粗瓷碗摆得整整齐齐,像是在等客人。最里间的木架上,摆着二十个茶罐,每个罐上都贴着日期,从“陆兄走后的第一个春天”到“第二十个霜降”,罐里的茶叶都用棉纸封着,显然是每年新采的云雾茶。

陆明远突然指着墙角的木箱:“那是家兄的茶箱!”

木箱上着锁,锁是黄铜的,刻着“茶”字,与茶壶底的刻字如出一辙。陆明远从怀里掏出把钥匙,正是当年陆先生给他的:“家兄说‘若我回不来,就用这钥匙开箱子,里面有我给老茶的赔罪礼’。”

箱子里装着本茶经,每页都夹着片茶叶,从初春的雀舌到深秋的老叶,记录着不同时节的茶性。最后一页夹着张字条,是陆先生的笔迹:“老茶,鹰嘴崖的茶确实带兰香,但比不过你灶上的烟火气,这局我输了,回来任你磕茶壶。”

石灶上的茶汤突然溢出来,在灶台上漫开,竟汇成个“和”字。茶壶自己跳下来,落在陆明远手里,壶嘴的缺口处,不知何时多了片新叶,像是在弥补当年的遗憾。

陆明远将茶饼掰碎,放进茶壶,沸水冲下,兰香混着松烟味漫开来,与老茶翁留下的茶香缠在一起,分不清谁是谁的。他把两碗茶摆在石桌上,对着空碗轻声说:“老茶,陆兄,茶泡好了,你们慢慢喝,这次不分胜负。”

雾气中的人影对着他拱手,渐渐消散在茶香里,只留下茶罐里的茶叶轻轻晃动,发出“沙沙”的声响,像是在应和。

离开茶寮时,陆明远把茶经留在了木架上,说“让它陪着老茶翁的茶罐”。沈知意学着老茶翁的样子,往灶膛里添了把柴,说“得让烟火气接着暖着”,火光映着茶壶,壶底的“茶”字像是笑开了花。

林辰摸着腰间的镇煞佩,玉佩的茶香里混着松针的清冽,仿佛还带着茶寮的烟火气,还有老茶翁的吆喝:“陆兄,这茶烫,慢点喝……”星引剑的剑穗与玉佩相触,发出细碎的声响,像是在应和这迟到二十年的茶约。

西山的云雾里,从此多了个守寮的身影,陆明远留了下来,按照哥哥和老茶翁的法子种茶、制茶,说“要让这带着烟火气的茶,接着往下传”。他每天泡两壶茶,一碗敬山雾,一碗敬故交,说“他们定在云雾里看着,看谁的茶更醇厚”。而那些藏在茶罐里、写在茶经上、泡在茶汤里的约定,哪怕隔了二十年,哪怕人已远去,只要茶香还在,茶约就不会散,像鹰嘴崖的云雾茶,终究等来了那句“不分胜负”,让每个茶罐上的日期,都成了时光里最温润的注脚。

忘忧茶寮的茶香还在舌尖萦绕,林辰将镇煞佩用锦袋装好,放进书箱的夹层,玉佩的温润混着书页的油墨味,倒像是陈年线装书里夹着的檀木书签,透着沉静的古韵。沈知意抱着捆残破的书卷从城南旧书斋跑回来,书卷的纸页已经泛黄发脆,边缘被虫蛀得千疮百孔,其中一卷的封面上,用朱砂写着个“续”字,笔迹苍劲,却在末笔处微微颤抖,像是力有不逮。

“林兄,这书卷邪门得很!”沈知意把书卷往案几上一放,纸页簌簌作响,露出里面密密麻麻的批注,“是‘芸香斋’的顾老先生留下的。他前几日在书斋的藤椅上断了气,手里还攥着支狼毫笔,笔尖蘸着的墨汁在残卷上晕开个墨团,像未写完的句号。现在每天子夜,书斋的油灯总自己亮起,照在案头的《续史记》手稿上,有人透过窗纸看见,个白胡子老头的影子正伏在案前写字,走近了却只剩满地的墨渍,像谁把字写在了风里。”

他指着残卷里的夹页:“裱糊匠张师傅说,这是顾老先生花了三十年写的《续史记》。他年轻时是县里的秀才,与位叫沈砚秋的举人约定,要合写一部‘补正史之阙,录民间之遗’的史书,沈举人负责写前朝轶事,他负责补本朝见闻。后来沈举人被派去西域任职,临走前在书斋的楹柱上刻了‘待君续卷’,顾老先生就守着书斋,写了三十年,说‘哪天他从西域回来,要让他看见满架的书稿’。”

林辰拾起那卷带“续”字的残卷,指尖刚触到朱砂的笔触,镇煞佩突然透出淡淡的墨香,两块玉佩在书卷上方转出光晕,映出片摇曳的烛影——三十年前的芸香斋,烛火照着满架的书,顾老先生伏在案前,笔尖在纸上疾走,沈砚秋坐在对面的太师椅上,手里翻着本《西域图志》:“顾兄,这西域的民俗得记下来,正史里只说战事,没说百姓怎么过日子。”顾老先生头也不抬:“等你回来,咱们把这些都补上,让后人知道,史书不光有帝王将相,还有贩夫走卒。”

“是‘着史煞’。”云舒翻着《异闻札记》,书页间夹着片干枯的芸香草,正是书斋用来防蛀的那种,草叶上用蝇头小楷写着“史为镜,笔为刀,心为灯,传为火”,“读书人若对着述倾注毕生心血,魂魄会附在书稿上,顾老先生是没等到沈举人回来合卷,更没完成两人约定的‘全史’,才让残卷缠着魂。”

她指着札记里的批注:“纸为田,墨为耒,笔为犁,志为种。残卷有声,是未写完的春秋。”书斋方向飘来淡淡的松烟墨味,混着芸香的清苦,落在残卷的墨团上,竟让墨渍渐渐晕开,显露出“西域”二字,像是沈举人的笔迹。

正说着,巷口传来马蹄声,一辆马车停在芸香斋门口,车帘掀开,个穿青色官袍的中年男子走下来,手里捧着个紫檀木书箱,箱角的铜锁刻着“砚秋”二字。男子面容清癯,眉宇间带着风尘之色,看到沈知意怀里的残卷,突然驻足,声音发颤:“这是……顾先生的《续史记》?”

“您认识顾老先生?”林辰上前见礼。

男子拱手还礼,眼底泛起红丝:“在下沈知远,是沈砚秋的独子。先父十年前在西域病逝,临终前攥着半卷书稿,说‘欠顾先生的续篇,怕是还不上了’。他的遗物里有封未寄出的信,说‘芸香斋的楹柱该刻满字了,我带了西域的羊皮纸,能让书稿更耐存’,我这次来,就是替先父送纸,也了却他的心愿。”

沈知远打开书箱,里面果然放着叠泛黄的羊皮纸,每张纸上都贴着西域的植物标本——骆驼刺、沙枣花、苜蓿草,旁边用朱笔写着标注:“此草可治沙漠瘴气,西域百姓常以之为药”“沙枣花可酿蜜,味甘,能解旅途劳顿”。“先父在西域三十年,走遍了城郭村落,说这些‘小事’比战事更该被记住。”沈知远拿起张羊皮纸,上面有处烧焦的痕迹,“这是他当年遭遇战乱时,把书稿揣在怀里烧坏的,却始终没丢。”

镇煞佩的光晕突然变亮,案头的残卷自己翻开,停在“西域篇”的空白页,顾老先生的手稿笔迹与沈砚秋的批注在光晕中渐渐重合,墨色浓淡相宜,像是两人从未分开。

“去书斋看看。”林辰将残卷递给沈知远,“顾老先生的魂,在等这卷续完。”

芸香斋的门虚掩着,推门而入,墨香与芸香扑面而来,满架的书稿码得整整齐齐,从地面一直顶到房梁,每卷上都贴着顾老先生手写的标签:“农桑考”“百工记”“民俗录”。案头的油灯果然亮着,灯芯爆出的火星落在《续史记》手稿上,竟让空白页浮现出淡淡的字迹,是顾老先生的笔迹:“西域多风沙,百姓以胡杨木为屋,冬暖夏凉……”

沈知远突然指着楹柱:“先父刻的字!”

楹柱上的“待君续卷”四个字旁,刻满了密密麻麻的小字,是顾老先生三十年里每天刻下的,记着“今日补写漕运故事”“明日访织锦艺人”,最新的一行是:“沈兄,西域的羊皮纸该到了吧?我把西域篇的格子打好了。”

案下的木箱里,藏着三十封未寄出的信,收信人都是“西域沈砚秋贤弟”,信封上的邮戳从“本县城隍庙”到“省城驿馆”,最后停留在“京城顺天府”,显然顾老先生一直在打听沈举人的消息。最底下的信里夹着张画,是顾老先生画的芸香斋,满架的书旁画了两个小人,一个伏案写字,一个站在旁边翻书,旁边题着“待君归,共续卷”。

油灯的火苗突然窜高,将沈知远带来的羊皮纸卷到案上,顾老先生的狼毫笔自己跳起来,蘸着墨在羊皮纸上写:“沈兄,你说的沙枣花蜜,我让药铺的李掌柜尝了,说‘甜中带润,确是好物’……”沈知远拿起另一支笔,顺着笔迹往下写:“先父说,他在于阗见过织毯的姑娘,用骆驼毛织出的星空图,比中原的云锦更灵动……”

烛影中,两个模糊的影子在案前相对而坐,一个写得疾,一个补得细,墨香在光晕中交织,竟分不清是今人的笔还是故人的魂。天快亮时,西域篇的手稿终于写完,最后一句是两人的笔迹合写的:“史者,记人记心,不独记事。”

残卷上的墨团突然散开,化作个完整的句号。

离开书斋时,沈知远将合卷的《续史记》放在最显眼的书架上,说要在这里守着,把先父和顾老先生未写完的篇章补完。“我带了西域的学生来,他们熟悉当地的故事,能把先父没来得及记的补上。”他指着书斋后院,“那里新栽了两棵胡杨,是从西域移来的,顾先生说过,胡杨能活三千年,让它陪着书稿,慢慢传下去。”

林辰摸着书箱里的镇煞佩,玉佩的墨香里混着芸香的清苦,仿佛还带着书斋的烛火气息,还有顾老先生与沈举人的笑声:“这页写完,该喝杯茶了……”星引剑的剑穗与玉佩相触,发出细碎的声响,像是在应和这跨越三十年的着史之约。

城南的晨雾里,芸香斋的油灯从此彻夜不熄,沈知远带着学生们整理书稿,白天走访民间,夜晚伏案疾书,说“要让顾先生和先父的灯,一直亮下去”。书斋的楹柱上,新刻了行字:“史无尽,笔不辍,薪火传,灯不灭。”而那些藏在书稿里、刻在楹柱上、写在信中的约定,哪怕隔了三十年,哪怕人各天涯,只要有人记得、有人续写,就会像芸香斋的灯火,永远照亮历史的角落,让每个被遗忘的名字、每个民间的故事,都能在书页里找到归宿,让“待君续卷”四个字,最终化作“薪火相传”的温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