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玄幻魔法 > 蚀灵玄途 > 第717章 冬藏厚积,蓄力待发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717章 冬藏厚积,蓄力待发

终南山的雪落得愈发绵密,将传习堂的琉璃窗糊成一片朦胧的白。暖炉里的炭火噼啪作响,映着李雪案头摊开的《分圃越冬纪要》,青禾在京城分圃记录的“暖棚炭火调控法”、文渊在江南分圃总结的“水莲根防冻术”、赞普在雪域分圃写下的“冰蚕越冬温床搭建法”,字字句句都透着各地医者的用心。

“先生,漠北分圃送来的‘雪藏参’到了!”沈砚抱着个厚实的木箱走进来,箱子上还沾着未化的雪粒,“巴特尔说这参在雪地里埋了三个月,药性比寻常的强三倍,特意送来给您补身子。”

李雪打开木箱,里面的人参裹着防潮的油纸,须根完整,参体饱满,断面泛着琥珀般的光泽。“让伙房炖了参汤,给传习堂的学徒们分着喝。”她笑着说,“冬日里读书辛苦,补补元气正好。”

小豆子的腿疾在阿芷的调理下好了许多,已经能扔掉拐杖慢慢走路了。他捧着个陶盆,小心翼翼地走进暖房,盆里是他亲手培育的抗瘴冰魄幼苗,叶片虽小,却透着一股韧劲。“先生,您看它能熬过这个冬天吗?”

李雪凑近细看,幼苗的根系在腐叶土里扎得很稳,叶片上的水纹与雪痕清晰可见。“能。”她肯定地说,“它和你一样,都有着不服输的性子。”

小豆子咧开嘴笑了,露出两颗刚换的门牙,像冬日里偷偷探出头的新苗。

冬日的传习堂更重“温故知新”。白日里,学徒们在暖房里复习草药炮制,阿芷正教大家如何用雪域的冰蚕茧包裹药粉,制成能快速止血的“蚕茧药包”;夜里则围坐在炉边,听李雪讲解《分圃越冬纪要》,从漠北的“雪藏法”到江南的“地窖储存术”,一一剖析其中的道理。

“青禾师兄说,京城分圃用暖玉和炭火双重保温,冰魄草籽的发芽率提高了两成。”阿芷指着纪要上的批注,“咱们是不是也能试试?把西域的暖玉埋在苗床底下,再配合炭炉,说不定能让抗瘴冰魄提前半个月发芽。”

李雪点头赞许:“明日就试试,让沈砚去地窖取些暖玉,你带着学徒们改造一个苗床,做对比试验。”

试验很快有了结果。埋了暖玉的苗床里,抗瘴冰魄的籽实果然提前冒出了嫩芽,虽然只是小小的一点绿,却足以让众人欣喜不已。小豆子每天都要去看上好几次,用小尺子量着嫩芽的高度,在本子上画下歪歪扭扭的生长曲线。

“先生,它今天又长高了一分!”小豆子举着本子跑进来,冻得通红的手指在纸上戳着,“比没埋暖玉的苗床里的芽高多了!”

李雪看着本子上的曲线,像一条向上攀爬的小蛇,眼里满是欣慰。这小小的嫩芽,不仅是草木的生机,更是年轻医者们探索的成果。

腊月里,各地分圃的年礼陆续送到。青禾送来的京城“茯苓糕”,用的是终南的茯苓和京城的糯米,甜糯中带着药香;文渊寄来的江南“薄荷糖”,掺了冰魄草花蜜,清清凉凉的,能提神醒脑;赞普则托商队带来了雪域的“酥油药饼”,里面裹着雪茶和冰蚕粉,据说能抗寒防冻。

“先生,这是岭南分圃的乡亲们送来的‘黄藤酒’。”阿芷捧着个陶坛进来,坛口用红布封着,“他们说用抗瘴冰魄的籽实和黄藤泡的,能祛湿驱寒,特意给您送来暖身子。”

李雪打开陶坛,一股醇厚的酒香混着药香扑面而来,让人想起岭南的暖阳。她让伙房把酒分装成小瓶,给每个学徒发了一瓶:“冬日里喝一点,暖暖身子,也尝尝岭南乡亲们的心意。”

除夕前夜,药圃的学徒们忙着贴春联、挂灯笼。小豆子踮着脚,把自己写的“药香满圃”贴在传习堂的门上,虽然字迹歪歪扭扭,却透着满满的喜庆。沈砚和巴特尔在院子里堆了个雪人,雪人手里捧着一株用蜡做的冰魄草,在灯笼的映照下,蓝莹莹的,像真的一样。

守岁时,李雪给每个学徒发了个红包,里面不是银子,是一粒精心挑选的抗瘴冰魄籽实。“这籽实里,藏着明年的希望。”她的声音在炉火边格外温和,“等开春了,把它种在你最想去的地方,让它带着你的心愿,生根发芽。”

小豆子把籽实紧紧攥在手里,手心的温度透过薄薄的红纸传过去,像握着一颗小小的太阳。他在心里悄悄说:我要把它种在岭南分圃的山脚下,让它长得高高的,结好多好多籽实,给所有像我一样的孩子治病。

大年初一的清晨,雪停了,阳光照在药圃上,反射出耀眼的光。李雪推开传习堂的门,只见暖房里的抗瘴冰魄幼苗又长高了些,地窖里的冰蚕在雪水的浸泡下,正慢慢苏醒,藏书阁的窗台上,小豆子放着的那盆幼苗,叶片上顶着一点晶莹的雪,像戴着一顶小帽子。

她知道,这个冬天,终南药圃藏起的不仅是种子和药方,更是无数个蓄势待发的力量。等到冰雪消融,这些力量会像春潮般涌来,推着医道的车轮继续前行,让终南的药香飘向更远的地方,让九州的药脉扎得更深、延得更长。

而传习堂的灯,会一直亮着,像终南山的眼睛,看着新苗破土,看着远方归来,在岁月里,静静书写着“天下药宗”的新故事——一年又一年,一辈又一辈,直到永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