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反贼 > 第69章 中宸跬动又生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后面几日,李不争每天一早就来到了军营,他毕竟是果毅校尉,还是要履行自己的职责的。

这几天里,张明秀控制住了后勤,左宇打服了军士,邓大眼和毛五又稳坐代统领的位置,他们又将带来的心腹撒进队伍中,已经将军营控制了七七八八。

剩下的就靠时间的磨合,很快就能再培养出一批心腹出来。

随后李不争把左宇带出了军营,路上他有些尴尬地说道:“接下来你可能要离开军营一段时间了,我在城中没有可靠的帮手,还得你来顶上。”

他之前已经答应左宇要让他在军中大用,此时出尔反尔还是有些愧疚心的。

左宇摆了摆手示意他不用这样说,他开口劝慰道:“眼下兵才不过三百,根本安置不下这么多人,哪里需要我我就去哪里,正好可以借着这个机会多看看兵书——这几天在兵营里我也有不少的感悟。”

他有点看不上这点兵力,而且说的也是事实,军中主要官职都有人担任,左宇留在军中也有些名不正言不顺。

带了左宇,二人直奔县衙,孙师爷早已在门口等候,李不争也已经提前跟高坤昂谈好,让左宇担任东城捕头一职。

众人就这样在下邳城安定了下来,很默契的是下邳这边没有和虹县联络,齐先竹那里也没有传信过来,双方似乎就这样心照不宣地分割了一般。

随着时间进入到二月,军营里面的士兵大多数都被邓大眼几人所掌握,左宇也坐稳了捕头的位置,在下面的捕快里发展了几个心腹。

带过来的喽啰里也有人忠诚度达标,只是四维属性不够,连获得人物卡的资格都没有。

泗州周边的时局也不安稳,刚过完年旁边的徐州就发生多起劳役暴乱,虽然很快就被镇压下去了,但有识之士们还是能觉察到那种风雨欲来的急迫感。

李不争也觉运河沿岸已经成了炸药桶,随时都有可能被一颗火星给引爆。

于是在通知了县衙之后,李不争决定招收一些壮丁进兵营。

至少先把空缺给补足了。

这是李不争的原话,县官们在收到他送出的银票之后也都赞同了,补足县兵总归是件好事,反正是李公子自掏腰包。

荆襄之乱的有些细节也被传播了出来,比如说有些县兵被吃空饷只剩下一百多老弱病残,再比如说有的县兵因为长年欠饷被白莲教一蛊惑就跟着造反了。

对于官府来说这是好事,对于下邳城的百姓来说也是件好事。大家都知道来了位李公子担任校尉,这位李公子出手大方从不克扣军饷,反倒隔三差五地采买酒肉分发给军士们,可以称的上一句爱兵如子。

于是当招兵牌子竖起的时候,军营前面便围满了报名和看热闹的人。

李不争亲自坐镇营中,让邓大眼等人去考核新兵,符合标准的就入营领钱登记造册,不符合标准的就请出军营。

这一消息甚至传到了城外,不少人都想着来参军以躲避修河的劳役,只是县城进出愈发地严格起来,许多人都被挡在了城外。

高坤昂甚至担心这些人进不来城会在城外闹事,专门请李不争派一队士兵去震慑一下。

洛京。

朝堂上下密切关注的兵部一案终于落下了帷幕,毕景安在老皇帝的支持下对兵部从上到下进行了审讯,终于将事情还原了个七七八八。

当年于春卓还未中试之时就加入了一个由赶考士子组建的文会组织,叫做大公会,取自《礼记》的:“大道之行也,天下为公。”之意。

后来于春卓金榜题名进入翰林院为官,不知什么原因他竟然成了大公会的会首。

当时朝中还分立左右丞相,毕景安也没有权倾朝野,各种会社、结党层出不穷,这个文会组织也无人在意。

于春卓借此机会笼络了一部分官员,后来和毕景安成为挚友,又进入到兵部。

夔州兵变的时候,西常侯担任主帅带兵出征,兵部在于春卓的授意下也安排了两名官员随军,并且立下了不小的战功,其中一位就是如今的兵部左侍郎。

也正是这位左侍郎一手安排夔州残部逃出平叛大军的包围圈,就此销声匿迹。

不仅如此,后续的补给、兵甲、藏匿之所都是有兵部官员安排划定,甚至在兵部公账上还有列支。

不过齐先竹和蔡同鑫的会面是于春卓一手安排的,其他兵部官员都不知道此事,于春卓病逝之后,大公会也解散了,一些知情人士都被蔡同鑫给灭口了。

所以蔡同鑫和齐先竹勾连的事情,老皇帝虽然有所耳闻,但没有确切的证据,加上襄阳卫在乐乡一役打的不错,所以就没再追究。

最后结案的时候敲定兵部涉案人员一百三十六人,从原左侍郎于春卓到兵部的普通仆役都有牵连。

老皇帝看到案卷之后暴跳如雷,直接下旨:“还在朝为官的这四十二人全部车裂,家眷流放三千里遇赦不赦。

致仕的二十二人赐白绫,抄家。

已逝的七人开棺戮尸,挫骨扬灰。

其余人等让刑部发海捕文书,通通抓来京城问罪。”

内侍笔如急雨快速地记下来皇帝说的话,然后请出玉玺让皇帝落印。

等圣旨发出之后,毕景安轻声说道:“陛下,此事已了,老臣。。。”

他话还没说完,老皇帝就直接打断了:“你暂时戴罪立功,还是担任右丞相,罚俸一年,不过这兵部要换换人,明天让兵部尚书请辞,由房安奇出任吧。”

毕景安一喜,自己相位还能保住,说明在老皇帝心中的地位还是稳固的,不过随后心头一紧,房安奇是晋王的亲信,如今为户部右侍郎,直接提为兵部尚书,算是连升三级,但也意味着晋王的人又掌握了一部。

原本六部之中,吏部、兵部、户部、刑部为太子一系所控制,工部是晋王的人,礼部则是宗正负责,属于不偏不倚的中立派。

较为重要的兵部一丢,相当于此消彼长,太子的势力被削弱,晋王吃了个饱,不知道又会引起什么风波。

不过这个时候毕景安不敢再说什么了,他能够保留相位就不错了,哪敢再忤逆老皇帝,只能跪倒谢恩告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