尉迟恭坐在自家堂屋的太师椅上,手里捧着个油光锃亮的酱肘子,大口大口地啃着,油汁顺着指缝往下滴,他也顾不上擦,只觉得这肉香得能把舌头吞下去。旁边的管家端着一碟醋,笑着说:“老爷,慢点吃,这肘子还有不少,不够再让厨房做。”
尉迟恭摆了摆手,含糊不清地说:“不用不用,这一个就够了!想当年,陛下刚说要推广养猪的时候,满朝大臣都跟炸了锅似的,谁能想到现在猪肉这么好吃,还成了百姓餐桌上的常客?”
这话一出口,尉迟恭的思绪就飘回了三年前。那会儿陛下在朝会上提出要在全国推广养猪,话音刚落,就有大臣站出来反对:“陛下,猪肉腥骚难吃,哪比得上羊肉鲜嫩?而且养羊能产羊毛,还能在草原、山区放养,多实惠!养猪要吃粮食,还占地方,不妥!”
其他大臣也纷纷附和,有的说自己从来不吃猪肉,有的说百姓肯定不接受,还有的说养猪会耽误种庄稼。尉迟恭当时也没说话——他是武将,不怎么懂农事,只觉得猪肉确实不如羊肉好吃,心里也犯嘀咕:陛下怎么突然想起要推广养猪了?
可没几天,陛下就下了旨,让满朝文武去皇宫赴宴,还特意说了“全猪宴”。大臣们去的时候都不情不愿,有的甚至偷偷带了点心,生怕宴会上的猪肉难以下咽。尉迟恭记得,当时他和程咬金站在一起,程咬金还小声跟他说:“老尉迟,等会儿要是猪肉难吃,咱们就少吃点,别不给陛下面子就行。”
结果到了御膳房,端上来的菜让所有人都傻了眼——红烧猪蹄、粉蒸肉、回锅肉、酱肘子、猪血旺……一桌子菜全是猪肉做的,香气飘满了整个大殿,哪有半分腥骚味?大臣们你看我、我看你,没人敢先动筷。
还是陛下先拿起筷子,夹了一块回锅肉,笑着说:“你们都尝尝,这猪肉要是做得好,比羊肉还香。”
尉迟恭和程咬金是武将,性子直,见陛下动了筷,也跟着拿起筷子。尉迟恭夹了一块酱肘子,塞进嘴里——那肉炖得软烂,酱香浓郁,嚼在嘴里满是油香,一点腥气都没有,比他以前吃过的任何肉都好吃!
“绝了!陛下,这猪肉怎么这么好吃啊?”尉迟恭一边嚼一边喊,手里还不忘再掰一块。程咬金也吃得满嘴流油,含糊不清地说:“俺老程活了这么大,从没吃过这么好吃的猪肉!陛下,您快说说,这是咋做的?”
陛下看着他们狼吞虎咽的样子,笑着解释:“这猪肉好吃,一是靠‘阉割’——把公猪阉割了,它就不会分泌那股腥臊的‘雄性激素’,只会专心长肉,肉质也会更嫩;二是靠烹饪——用香料、酱料多炖一会儿,就能把肉的香味炖出来,盖住那点腥味。”
大臣们听得连连点头,虽然不懂什么是“雄性激素”,但“阉割能让猪肉变好吃”这个道理,他们算是听明白了。陛下又接着说:“你们说养羊好,可中原地区哪有那么多草料给羊吃?百姓家里的餐厨垃圾、地里的野菜、麦麸,都能给猪当饲料,多实惠!现在百姓能吃饱饭了,炒菜也能放油了,可光吃主粮和植物油不够,还得有动物油脂、有蛋白质,这样干活才有劲,身体才能好。养猪,就是给百姓添点‘荤腥’,补补身子。”
从那以后,推广养猪的政策就顺利推行开了。官府不仅给百姓提供阉割好的小猪仔,还派农技官去村里教大家怎么养猪、怎么给猪肉去腥、怎么腌制腊肉。尉迟恭记得,第二年秋收后,他去乡下巡查,看到农户家里几乎都养了猪,有的农户还跟他说:“大人,今年年底杀了猪,不仅能过个肥年,还能把肉腌成腊肉,明年上半年都有肉吃!”
现在三年过去了,猪肉已经成了大辽百姓餐桌上的常客。尉迟恭啃完最后一口酱肘子,擦了擦嘴,对管家说:“你去跟厨房说,明天再做几个酱肘子,送几个给隔壁王老实家——他家那几个小子正在长身体,得多吃点肉。”
管家应了声,刚要走,就听见门外传来孩子们的笑声。尉迟恭走到门口一看,几个半大的孩子正在院子里跑闹,个个都长得虎头虎脑,比他小时候壮实多了。他想起陛下说的话——现在大辽新出生的孩子,身高比老一辈高了不少,体质也壮了很多,跟天竺、南洋的土着,还有西边的波斯人、欧洲人比起来,都要结实。
“还是陛下有远见啊。”尉迟恭感慨道。他以前在战场上见过不少面黄肌瘦的士兵,现在招募的新兵,个个都身强体壮,拉弓射箭都比以前有力气。他知道,这都是因为百姓的日子好了,能吃饱饭、能吃上肉,身体才会这么壮。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尉迟恭家的院子里。他望着远处连片的麦田,仿佛看到了年底农户们杀猪过年的热闹景象——家家户户都飘着肉香,孩子们围着灶台等着吃红烧肉,大人们则忙着腌制腊肉,脸上满是笑容。这样的日子,以前是想都不敢想的,现在却成了大辽百姓最平常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