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乡野奇途 > 第175章 雨歇采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雨停时,日头已西斜,云缝里漏下几缕金辉,把湿漉漉的山径照得发亮。哑女挎着竹篮站在院门口,篮子里垫着块粗棉布,是前几日染的青蓝色,被雨水浸得愈发沉郁。小虎正往鞋上缠草绳,山路滑,这是他想的法子,说能防滑。

“后山的杨梅熟了七成,”他把最后一个结系紧,拍了拍手上的草屑,“再等就被鸟啄光了。张婶说山坳那片最稠,树矮,好摘。”

哑女点头,往他手里塞了个油纸包,里面是刚烙的玉米饼,还带着灶膛的余温。她记得去年这个时候,两人也是这样往山里去,不过那时摘的是野樱桃,酸得她直皱眉,小虎却吃得欢,说酸里带甜才够味。

山径上的泥还软着,草叶上的水珠打湿了裤脚,凉丝丝的。哑女踩着小虎的脚印走,他的脚印深,能把她的半个脚掌都罩住。路边的蕨类植物舒展开新叶,像只只绿色的小手,托着晶莹的水珠,被风一吹就轻轻颤。

“慢点,这坡陡。”小虎回头拉她一把,掌心的温度透过粗布传递过来,比日头还暖。他指的地方有块青石板,上面长着层薄薄的绿苔,水洼里映着头顶的树冠,像块嵌在地上的绿宝石。

转过一道弯,空气里忽然飘来股酸甜的香。哑女抬头,只见前方的山坳里,十几棵杨梅树挤在一起,枝头挂满了红紫相间的果子,沉甸甸的,把枝条都压得弯了腰。几只麻雀在枝头蹦跳,啄得熟透的杨梅往下掉,落在厚厚的腐叶上,溅出紫红色的汁。

“果然不少。”小虎放下竹篮,挽起袖子就往树上爬,动作麻利得像只猴子。他选了根低枝,伸手就能够到最红的那串,“这串准甜,你接着。”

哑女举起竹篮,眼看着他把一串紫红的杨梅扔下来,赶紧接住。果子圆滚滚的,表皮覆着层细密的绒毛,沾着点雨水,在光里闪着温润的光。她摘了一颗放进嘴里,酸甜的汁液瞬间在舌尖爆开,带着股山野的清冽,比去年的野樱桃更合心意。

“怎么样?”小虎在树上喊,嘴里还叼着颗杨梅,说话含糊不清。

哑女朝他竖起大拇指,眼里的笑意像被风吹皱的春水。他见状,摘得更起劲了,时不时扔下一串,砸在竹篮的棉布上,发出“噗噗”的轻响。阳光透过枝叶的缝隙洒下来,在他汗湿的额头上跳跃,像撒了把碎金。

摘到半篮时,哑女忽然发现树后有丛野薄荷,叶片上的水珠还没干,绿得发亮。她想起小虎说过薄荷泡水能提神,便蹲下来细细采了些,用草绳捆成小束,放进竹篮角落。

“歇会儿不?”小虎从树上跳下来,裤脚沾了些树胶,黑乎乎的,“我摘了串最紫的,给你留着。”他递过来的杨梅足有拇指大,紫得发黑,一看就甜得发腻。

哑女接过来,分给了他一半。两人坐在树根上,边吃边看山坳里的风景。雨后的山格外青,远处的梯田像几级绿台阶,被云雾缠着,看不真切。风穿过树林,带着杨梅的甜香和泥土的腥气,让人心里发怵。

“前儿去李大爷家,见他编了个新竹筐,”小虎忽然说,“底下有个小抽屉,能装零钱,我也给你编一个?”

哑女眼睛亮了亮,从竹篮里拿出块玉米饼,递到他嘴边。他咬了一大口,饼渣沾在嘴角,被她伸手擦掉。指尖碰到他的皮肤时,两人都像被阳光烫了下,慌忙移开视线,却又忍不住相视而笑。

日头快落山时,竹篮已经装得半满。小虎把薄荷束挂在篮柄上,扛起竹篮往回走,说要赶在天黑前到家,不然山路更难走。哑女跟在后面,看着他宽厚的背影在暮色里晃动,忽然觉得这一路的酸甜,都像这篮里的杨梅,实在、饱满,带着满当当的生机。

路过溪边时,小虎把竹篮放在石头上,说要洗把脸。溪水被夕阳染成了金红色,映得他的影子也成了金色。哑女蹲在旁边,看着水里的倒影,忽然觉得这日子就像这雨后的山,洗去了尘埃,露出最本真的模样——有酸甜的果,有温暖的手,还有藏在眼底没说出口的惦念。

回到家时,暮色已经漫进了院子。哑女把杨梅倒在竹匾里摊开,打算晾成杨梅干,留着冬天泡水喝。小虎则去灶房烧水,说要煮点姜汤,怕两人淋了雨着凉。火光从灶房的窗缝里透出来,映在院角的石榴树上,新抽的枝条像被镀了层金。

“等晾好了,”小虎端着姜汤出来,递给她一碗,“给张婶送点,她上次还念叨想吃呢。”

哑女点点头,捧着温热的姜汤,看着竹匾里的杨梅在暮色里渐渐隐去颜色。她忽然觉得,这雨歇后的山野,这篮里的酸甜,还有身边人的暖,都像这碗姜汤,初尝有点辣,细品却暖得人心头发烫,把日子熨帖得稳稳当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