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乡野奇途 > 第187章 梅下温酒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檐角的冰棱彻底化尽了,水滴顺着瓦当连成线,在青石板上敲出“滴答”的节奏。哑女蹲在院角翻晒梅干,竹匾里的白梅瓣已经烘得半干,透着淡淡的黄,风一吹,清苦的香气漫得满院都是。

“张婶刚送来两坛新酿的米酒,”小虎抱着个粗陶酒坛从门外进来,坛口的红布绳系得松松的,晃悠着扫过他的手腕,“说这酒配着梅干喝最妙,让咱温一坛试试。”

哑女直起身,拍了拍手上的碎屑。阳光透过梅树枝桠落在他身上,把他蓝布衫上的补丁都照得发亮——那是前几日她帮他补的,针脚歪歪扭扭,他却天天穿着,说比新衣服舒坦。

“灶上的铁锅还热着,”她往厨房走,声音轻快,“温酒得用小火,不然容易沸。”

小虎跟着她进了厨房,把酒坛放在案上,低头看她蹲在灶前添柴。火光舔着锅底,映得她侧脸发红,鬓角的碎发被热气熏得微微卷曲。他忽然伸手,替她把那缕头发别到耳后,指尖擦过她的耳垂,像碰着了团暖玉。

哑女的耳朵腾地红了,手里的柴禾差点掉进灶膛。她慌忙转过头,假装添柴,眼角却瞥见他站在那里笑,露出两颗小虎牙,像小时候偷摘邻居家枣子时的模样。

“笑啥?”她闷声问,把火拨得更旺了些。

“笑你像只受惊的兔子。”小虎拿起案上的梅干,捻了片放进嘴里,酸得眯起眼,“张婶这梅干晒得够劲,比去年的酸多了。”

哑女抢过梅干罐:“还没晒透呢,酸是自然的。等泡了酒,酸里带甜,才够味。”她说着,从柜里翻出两只粗瓷碗,碗沿还沾着点窑火的痕迹,是镇上老窑匠新烧的,上次赶集时小虎硬拉着她买的,说比细瓷碗耐烫。

酒坛开封时“啵”地一声轻响,米香混着酒香漫出来,像团软乎乎的云。哑女用竹勺舀了两碗,放在锅边的热水里温着,看酒液在碗里轻轻晃,泛起细密的泡沫。

“去年温酒时,你还说我笨,连火都烧不好。”小虎靠着案边,看着她的侧脸,“今年倒熟练了。”

“那是你去年总在旁边捣乱,”哑女哼了声,“一会儿要加梅干,一会儿要加冰糖,酒都温得发苦了。”

“那不是想让你多尝尝味道嘛。”小虎挠挠头,忽然从怀里摸出个纸包,打开来是几块杏仁酥,“刚路过点心铺买的,配酒吃。”

哑女捏起一块放进嘴里,酥皮簌簌往下掉,甜香混着酒香漫开来。她忽然想起去年这个时候,两人也是这样在厨房温酒,他不小心把整罐梅干都倒进了酒坛,结果那酒酸得没法喝,两人却抱着坛子笑了半天。

“今年的酒好像更稠些。”她端起温好的酒碗,递给他一碗,“尝尝?”

小虎接过来,和她的碗轻轻碰了下,“叮”的一声脆响,像敲在心上。酒液滑进喉咙,带着米的绵甜,尾调却藏着点梅干的酸,暖乎乎地淌进胃里,把四肢百骸都烘得发软。

“张婶没骗人,是比去年的好喝。”他咂咂嘴,又喝了一大口,“等梅干晒透了,泡上一坛,明年开春喝正好。”

哑女点头,看着窗外的梅树。枝头的残梅还剩几朵,在风里轻轻晃,像在应和他的话。她忽然觉得,日子就像这温在热水里的酒,慢慢熬着,总能把苦的酸的,都熬成甜的。

“对了,”小虎忽然想起什么,从怀里掏出个小布包,“前几日去镇上,见有人卖这个,觉得你会喜欢。”

布包里是支木簪,簪头雕着朵小小的梅花,算不上精致,却磨得光滑。哑女拿在手里,指尖划过花瓣的纹路,忽然笑了——去年她念叨着想要支木簪,说金簪银簪戴着沉,他当时没说话,原来记在心里了。

“手艺不咋地,”小虎有点不好意思,“那木匠说这叫‘糙梅’,野趣得很。”

“挺好的。”哑女把簪子插进头发里,正合适。她抬头看他,阳光从窗棂漏进来,在他脸上投下明明暗暗的光斑,像幅没干的画。

灶上的水还在“咕嘟”响,温酒的碗沿凝着水珠,顺着碗壁往下淌,滴在青石板上,晕开一小片湿痕。屋外的麻雀又开始叫,檐角的风铃被风吹得叮当作响,和着碗里酒液晃动的轻响,像支温吞的曲子。

哑女端起酒碗,又和他碰了一下。这一次,她没躲开他的目光,看着他眼里的笑意,像看着这满院的梅香,看着这慢慢淌过的日子,心里忽然踏实得很。

或许日子本就该这样,不用轰轰烈烈,有个人陪着温酒,陪着等梅花开,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