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乡野奇途 > 第241章 茧房初结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蚕室的竹匾里,桑叶渐渐少了,取而代之的是一根根银白色的细丝。四眠后的蚕宝宝长得足有手指粗,通体雪白,像浸了月光的玉,它们不再贪吃桑叶,只是在匾里慢慢蠕动,时不时扬起头部,吐出一缕缕银丝——这是要结茧了,得赶紧把备好的稻草簇放进匾里,给它们搭个安稳的“小房子”。

“稻草得摆松散些,”小虎蹲在竹匾旁,把稻草簇抖得蓬松,“去年的稻草捆得太密,蚕结茧时转不开身,结出的茧子歪歪扭扭,卖不上好价钱,你还说‘这样的茧子留着自己抽丝’,结果抽出来的丝果然不匀。”他把稻草簇摆成小丘状,簇与簇之间留着空隙,“这样蚕能各占一个窝,结出的茧子又圆又大。”

哑女坐在旁边,手里捧着个竹筛,筛里是挑拣好的稻草——都是选的无霉无虫的新稻草,截成半尺长,用清水淘洗过,晒得干透,带着股淡淡的草香。她往竹匾里添着稻草,动作轻得像怕惊扰了蚕宝宝,指尖偶尔碰到蚕的身子,凉丝丝的,像触到了一块温润的玉。

有几条蚕已经找到了合适的角落,开始吐丝结茧。银丝从它们口中吐出,在空中搭成无形的网,慢慢把自己裹进去,像个害羞的姑娘躲进了帷幕。哑女凑近看,银丝细得像头发,却韧得很,缠绕间渐渐形成一个椭圆形的轮廓,透着朦胧的白,像颗裹着月光的珍珠。

“张婶说,结茧时得保持蚕室安静,”小虎压低了声音,仿佛怕说话声惊断了蚕丝,“去年有回李叔来借桑剪,嗓门大了些,惊得半匾蚕停了吐丝,好半天才缓过来,结出的茧子都薄了一层。”他往蚕室的窗台上摆了盆薄荷,“这味儿能安神,让蚕结茧更顺当。”

哑女点点头,往陶瓮里添了点热水,保持室温。蚕室里弥漫着稻草的香、蚕丝的润,还有薄荷的清,混在一起,像酿了一屋子的春。她想起这几个月的照料:从芝麻粒大的蚕卵,到黑蚂蚁似的蚁蚕,再到如今白胖的成蚕,一日日喂桑叶、清蚕沙、控温度,像看着一群孩子慢慢长大,心里的盼头也跟着一寸寸滋长。

竹匾里的茧子渐渐多了起来,有的已经结得圆圆满满,像颗颗雪白的元宝;有的还露着个小口,能看见里面蚕宝宝忙碌的身影。小虎拿起一个刚结好的茧子,放在耳边轻轻摇,里面传来细微的声响——是蚕在蜕皮化蛹呢。“你听,”他笑着说,“里面热闹着呢,等变成蛾,就能产卵,明年又能养新蚕了。”

哑女接过茧子,指尖抚过光滑的茧面,凉丝丝的,带着层细密的纹路,像被月光吻过的痕迹。她想起去年收茧子时,张婶教她分辨好坏:圆整、饱满、色白的是好茧,能卖高价;扁瘪、带斑的是次茧,留着自己用。今年的茧子,看着个个都精神,比去年的强多了。

日头爬到窗棂时,大部分蚕都已经开始结茧,竹匾里像落了场雪,白得晃眼。小虎直起身,捶了捶发酸的腰,哑女赶紧递过碗凉茶水,里面放了点蜂蜜,是前几日从镇上换的,甜得润喉。“歇会儿吧,”她说,“剩下的让它们自己慢慢结,急不来。”

小虎接过茶碗,喝了一口,目光落在那些雪白的茧子上,眼里的笑意像化不开的蜜:“等收完茧子,挑些好的送镇上缫丝坊,换的钱够给你扯块好料子,做件新夏衫,你那件都洗得发白了。”

哑女脸上泛起层红,低下头继续整理稻草簇,声音细若蚊蚋:“不用,留着钱买些新桑苗,把桑园再拓大点,明年多养几筐蚕。”

两人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蚕室里静悄悄的,只有偶尔传来的吐丝声,像谁在轻轻拨弦。哑女忽然觉得,这茧房初结的日子,就像这些雪白的茧子,看着朴素,却在一针一线的吐丝里,一朝一夕的守护里,藏着最实在的甜。它们不像花朵那样招摇,却用自己的一生,织出温暖的丝,把辛苦都变成了收获,把寻常的日子,织得像匹温润的绸。

午后的阳光透过窗纸,在茧子上投下柔和的光斑,白得发亮。哑女坐在竹匾旁,看着那些慢慢成形的茧子,小虎则在旁边编新的竹篮,准备收茧子时用。篾条碰撞的“哒哒”声混着蚕室里的静,把这寻常的时光,酿得像杯微甜的茶,喝下去,暖得人心头发沉。

她知道,这些雪白的茧子,不仅是蚕的归宿,更是日子的盼头。等蛾儿破茧,产卵,明年的蚕室又会热闹起来,而身边的人,会一直陪着她,看着蚕儿长大,看着茧子成形,把这一季季的辛苦,都织成岁月里最温暖的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