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百九十一章:济世堂问药
夕阳将余晖洒在南水县城的青石板街上,周一下班的工人们推着自行车,三三两两地走在回家的路上。王超骑着车,却没有直接回家,而是拐向了县城东头的济世堂。车把上挂着一个旧布包,里面装着用油纸仔细包裹好的一小块虎骨——这是他之前从系统秒杀中获得的那批虎骨中取出的一小部分。今天下班早,他特意绕道过来,想找坐堂的老中医问问泡制虎骨酒的方子。
济世堂是南水县有名的老字号中药铺,门面不大,黑底金字的匾额已经有些年头。此时正值傍晚,店里没什么人。一进门,一股浓郁而复杂的草药香气便扑面而来。高高的柜台后面,是一面墙的小抽屉,每个抽屉上都贴着药材名称的标签。一个小学徒正在整理药材,把晒干的草药分门别类地放进抽屉里。
坐堂的刘老先生年约六旬,头发花白,正坐在靠窗的桌案后整理医案。见王超进来,他放下手中的毛笔,和蔼地问道:这位小同志,是瞧病还是抓药?
王超上前一步,客气地说:刘老先生,我不瞧病,是想向您请教个事。他边说边从布包里拿出那包虎骨,小心地打开油纸,我偶然得了点虎骨,听说泡酒对身体好,特别是对风寒湿痹、腰腿疼痛有用。但不知具体该如何泡制,需要搭配哪些药材,特来请您指点。
虎骨?刘老先生闻言,眼中闪过一丝讶异。他接过油纸包,凑近仔细看了看,又拿到鼻尖闻了闻,还用指甲轻轻刮了一下,神色变得郑重起来:骨质坚实,纹理清晰,气味腥臊纯正,是上好的虎骨。这品相,难得一见啊。
他抬起头,目光中带着赞许:小同志能寻到这样的好药材,也是缘分。虎骨酒确实是个好东西,但泡制讲究君臣佐使,搭配得当才能发挥效用,胡乱泡制反而可能伤身。
他拿起桌上的毛笔,蘸了蘸墨,一边思忖一边在纸上写起来:虎骨乃君药,性温,味辛、咸,主入肝、肾经,功在追风定痛,强筋健骨。需用高度纯粮白酒浸泡,方能将其药力析出。他写下高度白酒四字。
臣药嘛,刘老先生继续道,可选活血化瘀、通络止痛之品。川芎、当归、红花,这三味必不可少。他边说边写,川芎活血行气,当归补血活血,红花祛瘀止痛。
佐使之药,需兼顾祛风湿、补肝肾。刘老先生笔走龙蛇,五加皮、杜仲,强筋骨,祛风湿;枸杞子滋补肝肾;再佐以少量怀牛膝,引药下行,直达腰膝。
不一会儿,一张配伍严谨的方子便写好了。刘老先生吹干墨迹,递给王超:按这个方子配比即可。虎骨需先锯成小块,或用砂烫炙酥,再与其他药材一同浸入酒中。密封置于阴凉处,浸泡至少三个月,期间时常摇动。半年以上更佳。
王超接过方子,如获至宝,连声道谢:多谢老先生指点!真是太感谢了!
不必客气。刘老先生摆摆手,又叮嘱道,虎骨酒药性温燥,非体虚寒湿者不宜多用。每日饮用一小盅即可,切莫贪杯。若有阴虚火旺之象,如口干舌燥、心烦失眠,则需停用。
我记下了,一定谨遵医嘱。王超郑重地点头。
拿着方子,王超就在济世堂抓了药。柜台后的伙计手脚麻利,按照方子一一称量包好。川芎、当归、红花、五加皮、杜仲、枸杞、怀牛膝……几包药材用麻绳系好,提在手里沉甸甸的,散发着草药的清苦气息。
离开济世堂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街边的路灯陆续亮起,昏黄的灯光在青石板上投下斑驳的光影。王超骑着自行车,心情愉悦地往家走。路过供销社时,他看见几个刚下班的工人在柜台前打散装酒,空气中飘来淡淡的酒香。
他想起厂里那些老师傅,像老张头、雷师傅,常年跟机器打交道,弯腰弓背,不少人都有老寒腿、腰肌劳损的毛病。这虎骨酒若是泡制成功,到时候可以悄悄送他们一点,也算是对他们辛勤付出的一点心意。
回到家,院子里飘着饭菜的香味。母亲李秀兰正在灶前忙碌,大姐王红在帮着摆碗筷。见他提着几包中药回来,李秀兰关切地问:超儿,你抓药做什么?哪里不舒服?
王超笑着解释:妈,我没事。是托人弄了点药材,想泡点药酒。听说对爸那样的腰腿酸痛有好处。
李秀兰一听是给王建国泡的,便不再多问,只是念叨:泡酒可以,别瞎放东西,是药三分毒。
您放心,方子是济世堂刘老先生开的,稳妥得很。王超安抚道。
晚饭后,王超帮着收拾完碗筷,拿着药材和那块虎骨回到自己房间。他关好门,意识沉入系统空间,那五十斤装的高度白酒陶罐正静静立在角落。
他按照刘老先生嘱咐,先是小心地将那块虎骨在空间内用意念成适宜浸泡的小块,然后将其他药材一一拆包。他并没有将所有虎骨和白酒都拿出来,而是只取了约莫五斤白酒和相应的药材、虎骨,准备先泡一小坛试试效果。
找了一个以前家里存粮用的、洗净晾干的阔口小陶坛,王超将处理好的虎骨块和所有药材依次放入,然后缓缓倒入清澈烈性的白酒。酒液很快淹没了药材,呈现出淡淡的琥珀色。他用油纸和厚布将坛口密封扎实,贴上写有日期和字样的红纸,然后将小坛子放在了床底下阴凉的角落里。
做完这一切,王超松了口气。接下来就是耐心的等待了。他看着床底下那个不起眼的小坛子,心里充满了期待。这不仅是一坛药酒,更蕴含着他利用现有资源,改善家人和身边人生活的一点努力和希望。
(第二百九十一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