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百一十五章:岁末光阴
腊月的寒风掠过南水县城,玻璃厂的厂长办公室里,王超正对着一叠厚厚的报表和材料凝神思索。一年即将走到尽头,他必须赶在元旦前完成玻璃厂的年度总结报告。
窗外天色灰蒙,办公室里却暖意融融。新安装的铁皮煤炉子烧得正旺,炉子上坐着一把铝壶,壶嘴喷出缕缕白汽。王超揉了揉发涩的眼睛,端起桌上的搪瓷缸喝了口浓茶。茶是厂里发的劳保茶,味道苦涩,却能提神。
报告已经写了大半。他仔细回顾了这一年来玻璃厂的变化:从年初恢复生产时的艰难,到三号窑炉成功修复;从燃油危机的解决,到新工艺的试验成功;更不用说职工新宿舍的建成和投入使用。每一件事都凝聚着全厂职工的心血。
“咚咚咚”,敲门声打断了他的思绪。
“请进。”
张涛推门而入,带进一股寒气。他搓着手走到煤炉旁烤火,笑着说:“王厂长,还在忙总结报告呢?我看你这几天都快住在办公室了。”
王超放下笔,也笑了笑:“年底了,总要把这一年的工作理清楚。你呢,元旦节目准备得怎么样了?”
“正想跟你汇报这个事呢。”张涛拉过一把椅子坐下,“各车间都报了节目,合唱、快板、秧歌,样样都有。老张头他们还排了个小品,讲的是厂里的技术革新,可逗了。”
“职工们参与的热情高吗?”
“高,怎么不高!”张涛兴致勃勃地说,“特别是住进新宿舍的职工,都说今年要好好庆祝庆祝。家属们也主动要求参加,周师傅的老伴又组织了一支秧歌队,比国庆那会儿人还多。”
王超点点头:“这是好事。不过要记住,节目要体现咱们工人积极向上的精神面貌,还要注意勤俭节约,不能铺张浪费。”
“您放心,我都安排好了。”张涛从口袋里掏出个小本子,“道具都是职工们自己动手做的,用厂里的边角料。演出服装也尽量利用现有的,实在需要添置的,都是最便宜的布料。”
送走张涛,王超继续埋头写报告。当他写到新宿舍建设这一部分时,不禁停下笔,走到窗前。远远望去,新宿舍区炊烟袅袅,偶尔传来孩子们的嬉笑声。这一年最大的成就,或许就是让工人们住上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傍晚下班,王超推着自行车走出厂门,正好遇见老张头和一帮老工人在门口聊天。
“王厂长,听说张副厂长在筹备元旦节目?”老张头笑呵呵地问。
“是啊,你们不是也排了个小品吗?”
“可不是嘛!”老张头来了精神,“我们几个老家伙把技术革新那事儿编成了段子,保准让大家乐呵乐呵。”
另一个老师傅接话:“王厂长,今年这元旦过得有意义啊!住上了新房子,厂里生产也红火,是该好好庆祝庆祝。”
回到家,院子里飘出饭菜的香味。李秀兰正在灶前炒菜,瑶瑶坐在特制的小木椅里,咿咿呀呀地玩着拨浪鼓。王玥在帮着摘菜,王刚则在院子里劈柴。
“超儿回来啦?”李秀兰从灶间探出头,“今天做了你爱吃的酸菜炒大肠。”
王超放下公文包,抱起瑶瑶:“妈,今天厂里在准备元旦节目,听说周婶又组织秧歌队了,您不去看看?”
李秀兰一边翻炒着锅里的菜,一边说:“昨天就听周婶说了。不过我如今要照顾瑶瑶,怕是没空去排练了。”
王玥抬起头:“妈,我可以帮您看着妹妹,您就去吧。去年您跳的秧歌多好看啊。”
“就是,”王刚放下斧头插话,“妈您就去吧,家里有我们呢。”
晚饭时,王超把厂里准备元旦活动的事告诉了王建国。
“搞活动好,”王建国抿了口米酒,“工人们辛苦一年,是该放松放松。不过要注意安全,特别是用电和防火。”
“张副厂长都安排妥当了。”王超给父亲斟满酒,“这次活动全是职工和家属自发组织,厂里只提供必要的支持。”
第二天,王超特意抽空去看了节目排练。食堂里热热闹闹,合唱队在雷师傅的指挥下练唱《歌唱祖国》,声音洪亮整齐。另一边,老张头和他的老伙计们正在排练小品,虽然台词还不太熟,但那股认真劲儿让人感动。
最热闹的要数妇女们的秧歌队了。周婶精神抖擞地站在前面示范动作,二十多个妇女跟着学,虽然动作不够标准,但每个人脸上都洋溢着笑容。
“王厂长,来看看我们排练啊?”周婶看见王超,笑着打招呼。
“来看看大家准备得怎么样。”王超环视一圈,“周婶,今年这支队伍比国庆时还要壮大啊。”
“可不是嘛!”周婶抹了把汗,“住进新房子,大家心里高兴,都想出来活动活动。”
张涛走过来,低声对王超说:“按照这个进度,元旦前所有节目都能排练好。我打算在厂区院子里搭个舞台,让更多的职工和家属能来看演出。”
“这个主意好。”王超点头,“不过要提前看好天气,万一下雨就得改在食堂了。”
接下来的日子,王超白天忙着写年度报告,晚上时常去排练现场看看。工人们的热情感染了他,让他更加觉得这一年的辛苦都是值得的。
报告终于完成的那个晚上,王超独自在办公室做最后的检查。煤油灯下,他一页页翻看着这份凝结了一年心血的总结。从年初的艰难起步,到如今的欣欣向荣,每一个进步都历历在目。
窗外传来隐约的歌声,是合唱队还在加班排练。王超走到窗前,望着厂区里星星点点的灯火,心中充满了对来年的期待。
元旦将至,新的一年即将开始。而对王超来说,这不仅仅是一年的结束,更是一个新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