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三百一十八章:春寒料峭

元旦的喜庆气儿还没在巷子里散尽,一股强冷空气就压了下来。腊月里的赣南,不见雪花,只有冻雨。细密冰冷的雨丝连着下了三天,把南水县的青石板路泡得油亮,墙角都长出了青苔。

王超推开办公室的木窗,一股湿冷的寒气混着霉味儿扑面而来。厂区的水洼里结着薄冰,老樟树的叶子被冻雨打得簌簌直掉。

“这天气,真是冻到骨子里了。”张涛搓着手进来,棉袄肩头还沾着雨珠,“地区工业局的指标您看到了吧?比去年提高了四成。”

王超没回头,目光落在窗外忙碌的平板车间。工人们正在往车上装玻璃,每抬一片都要格外小心——这天气,手一滑就是损失。

“看到了。”他关上窗,转身从抽屉里取出文件,“正要找你们商量这事。”

文件是昨天傍晚送到的,牛皮纸信封上还沾着路上的泥点。里面的数字让他这个见过世面的人也不禁皱眉——1958年的生产指标,比去年提高了整整百分之四十。

雷师傅踩着湿漉漉的胶鞋跟进屋,顾不上擦脸上的雨水:“王厂长,这新指标......平板玻璃的市场都快饱和了,再增产,往哪儿销?”

三人在煤炉前坐下,炉子上的水壶噗噗冒着白汽。

“这正是我要和大家商量的。”王超把文件摊在桌上,“现在有两个选择:一是调整生产线,转产玻璃瓶;二是开拓新市场。”

“转产?”雷师傅的眉头拧成了疙瘩,“设备要改造,工人要培训,这可不是小事。再说了,转产期间的产量缺口怎么补?”

张涛接过话头:“开拓新市场也是个路子。我听说红旗公社要建新校舍,或许可以......”

话没说完,门外传来急促的脚步声。供销科长老刘浑身湿透地冲进来:“王厂长,不好了!送去市里的那车玻璃,在牛头岭翻了!”

屋里顿时安静下来,只听见煤炉里煤块轻微的爆裂声。

“人怎么样?”王超猛地站起身。

“司机没事,就是玻璃......全碎了。”老刘抹了把脸上的雨水,“路太滑,拐弯时没刹住。”

王超沉默片刻,重新坐下:“人没事就好。玻璃碎了还能再生产。”

他望向窗外,冻雨还在不停地下。这天气,这路况,这指标......所有问题都搅在了一起。

“这样,”他转向三人,“雷师傅,你带技术科研究转产方案,做个详细的计划。张副厂长,你负责联系各公社,摸清建设需求。老刘,你去安抚受伤的司机,运输的事我来想办法。”

三人领命而去。王超独自坐在办公室里,听着窗外淅淅沥沥的雨声。他知道,更大的困难还在后头——作为一个过来人,他清楚这只是个开始。

傍晚回家时,冻雨变成了毛毛雨,但寒意更重了。王超推着自行车,小心翼翼地避开路上的水洼。街坊邻居都在议论新下的指标——

“听说了吗?玻璃厂又要增产了!”

“这大冷天的,还让不让人安生过年了......”

到家时,李秀兰正在灶前熬姜汤,满屋子都是辛辣的香气。

“快喝碗暖暖身子。”她把热气腾腾的碗递给王超,“你爸在里屋生闷气呢,钢铁厂的指标也加了五成。”

王超端着碗走进里屋。王建国正对着煤油灯抽旱烟,烟雾缭绕中,脸色铁青。

“爸。”

“看到了?”王建国头也不抬,“这指标,是要把人往死里逼啊。”

王超在父亲对面坐下:“总得想办法完成。”

“完成?”王建国冷笑一声,“你知不知道现在原材料多紧张?电力供应跟不上,设备老化......这些他们考虑过吗?”

王超默默喝着姜汤。他知道父亲说得在理,但更知道这个时代的特殊性。

晚饭时,一家人都沉默着。连最活泼的王刚都察觉到了气氛不对,老老实实地扒着饭。

“超儿,”李秀兰打破沉默,“厂里......没问题吧?”

“没事,妈。”王超给母亲夹了块腊肉,“就是正常的工作调整。”

王玥小声说:“哥,我们同学都说,现在到处都在搞建设,是不是真的?”

王超点点头:“是真的。所以要生产更多建材。”

夜里,王超躺在床上,听着屋檐滴答的雨声。他想起白天翻车的消息,想起雷师傅的担忧,想起父亲的话......这一切,都预示着艰难的一年就要开始了。

但他没有退缩的余地。作为一厂之长,他必须带领工人们闯过这道坎。

第二天一早,雨停了,但天气更冷了。王超提前来到厂里,在车间转了一圈。工人们已经到岗,每个人脸上都带着凝重——指标的消息已经传开了。

“王厂长,”老张头叫住他,“大伙儿都想问问,这新指标......咱们能完成吗?”

王超停下脚步,看着围过来的工人们。一张张朴实的脸上,有担忧,有期待,也有不服输的劲头。

“只要大家同心协力,没有完不成的任务。”他提高声音,“从今天起,咱们一起想办法,既要完成任务,也要让大家的日子越过越好!”

工人们的脸上终于露出了笑容。不知谁带头鼓起了掌,很快,掌声响彻了整个车间。

王超知道,这只是暂时的鼓舞。真正的挑战,才刚刚开始。

(第三百一十八章 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