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归处是长安 > 第97章 织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归处·匠心合伙人”生态的构想虽好,但真正的考验在于第一次协同作战。机会很快到来——一位长期支持“归处”的老客人,希望在此为其父母举办一场独具唐风雅韵的金婚纪念宴。这不仅是一场宴会,更是对“归处”整合能力和文化表达的一次全面检验。

“织金婚”项目启动

苏青瓷敏锐地抓住了这个机会,将其定为“匠心合伙人”计划的首个落地项目,内部命名为“织金婚”。她迅速组建了项目核心组,自己担任总协调,唐乐知负责创意策划与客户沟通,秦望舒担任文化顾问,并首次正式邀请了小军、周雯、老陈夫妇作为外部合伙人参与。

项目启动会上,气氛既兴奋又带着些许紧张。这是这些习惯于独立创作的匠人们,第一次以“合伙人”的身份,围绕一个共同的主题进行协作。

老客人王先生夫妇的要求朴素而深情:不求奢华,但求雅致温馨,要能体现“执子之手,与子偕老”的岁月沉淀感,并希望能融入一些他们个人爱情的印记(如定情诗、共同喜欢的颜色)。

创意的碰撞

唐乐知首先展示了初步的策划案:以“同心”为主题,贯穿始终。场地选定在“归处”最具私密性的“竹里馆”庭院。

秦望舒从《诗经》和唐代婚姻礼俗中提取元素,建议仪式环节可借鉴“却扇”、“合卺”等古礼的意境,进行简约优美的现代转译。

“色调上,”苏青瓷补充,“避免大红大紫,我们可以用老陈的‘月白釉’为基调,象征岁月的宁静与纯洁,辅以周雯老师剪纸中常用的、饱和度较低的朱磦与石青,点缀喜庆。”

这时,一直沉默的小军开了口,他拿出一个用泥巴快速捏出的草稿——一对抽象化的、携手相依的老夫妇轮廓,线条圆润温暖。“也许……可以用这个做主体雕塑?放在庭院入口。”

周雯眼睛一亮:“这个造型很好!我可以根据这个轮廓,创作一套镂空的‘同心’系列剪纸,用在窗棂、菜单和仪式背景上,光线透过来,会很有层次感。”

老陈的妻子刘姐也兴奋起来:“器皿就用我们的‘月白釉’系列,我再让老陈试着调一种更温润的‘米汤釉’做几个特别的合卺杯,专给二老用!”

创意在碰撞中不断丰满、完善。匠人们不再局限于自己的“一亩三分地”,开始从整体效果出发思考自己的部分该如何贡献。苏青瓷细心记录着每一个想法,唐乐知飞快地画着草图,秦望舒则负责审核每一个环节的文化合理性。

磨合的阵痛

然而,协作的困难也随之浮现。

首先是沟通成本。小军和周雯习惯于即时通讯软件碎片化的交流,对于需要书面确认的设计稿和物料清单显得不太适应。老陈夫妇则更习惯电话沟通,对项目组建立的微信协作群信息常常漏看。

其次是标准理解。苏青瓷对“月白釉”器皿的洁净度和釉面完整度有近乎苛刻的要求,而老陈认为手工器物带有“窑汗”、微小气泡等是自然之美,双方需要反复沟通才能达成对“瑕”与“疵”的共识。

最大的挑战来自时间协调。周雯的剪纸需要等小军的泥塑主体定稿后才能开始创作,而老陈的合卺杯烧制周期长,且存在一定的不成功率。任何一个环节的延迟,都可能影响整体进度。

一次项目协调会上,因为小军对泥塑人物面部表情修改了三次仍未达到预期效果,导致周雯的剪纸设计无法推进,周雯忍不住在电话里抱怨了几句。小军本就内向,感受到压力后更加沉默,甚至萌生了退意。

苏青瓷的智慧

面对这些磨合中的阵痛,苏青瓷展现了高超的协调艺术。

她没有指责任何人,而是分别与每位合伙人进行深度沟通。她肯定小军对艺术的坚持,帮他分析客户希望传达的情感,引导他抓住“相依”的神韵而非纠结于细节。她理解周雯对进度的焦虑,主动调整了后续环节的时间缓冲,并安排唐乐知协助她进行前期的纹样构思。她与老陈夫妇耐心解释大型活动对器皿数量和品质一致性的要求,并同意支付一部分试错成本。

同时,她加强了项目管理的规范性,要求关键节点必须提供可视化成果(如图片、小样)进行确认,并安排唐乐知作为专职联络人,确保信息传递的准确和及时。

“我们是一个团队,”她在项目组群里写道,“目标是一致的——为客人打造一个终生难忘的金婚典礼。过程中有困难很正常,重要的是我们在一起想办法解决。别忘了,我们每个人带来的,都是别人无法替代的独特价值。”

她的耐心、尊重和清晰的指引,像润滑剂,缓解了摩擦,重新凝聚了人心。

梦境的织就

经过近一个月的紧张筹备,“织金婚”典礼如期举行。

暮色降临时,“竹里馆”庭院被柔和的灯光点亮。入口处,小军烧制完成的泥塑“同心”温润如玉,静静迎客。院内,周雯创作的巨型“同心”剪纸作为背景,在灯光映衬下,在地面投下美丽的光影。案几上,老陈的“月白釉”和特制的“米汤釉”器皿莹莹生光,与周雯设计的、印有定制剪纸纹样的菜单和节目单相得益彰。

仪式环节,秦望舒担任司仪,用考究而温暖的言语,引导着王先生夫妇完成了简约版的“却扇”(以团扇遮面,缓缓移开,相视一笑)和“合卺”(用特制的合卺杯共饮一杯清酒)。没有喧闹的司仪,没有套路化的流程,只有流淌的诗意和真挚的情感。

王先生夫妇感动得热泪盈眶,来宾们也纷纷赞叹这场典礼的独特与走心。当晚,“归处”的社交媒体账号发布了由唐乐知精心剪辑的“织金婚”纪录短片,不仅展示了典礼的唯美画面,更穿插了匠人们创作过程的片段和采访,讲述了作品背后的故事。

视频迅速传播开来,“匠心”、“唐风雅韵”、“这才是高级的浪漫”等词汇刷屏评论区。“归处”及其“匠心合伙人”以一种极具说服力的方式,惊艳亮相。

星火燎原

“织金婚”项目的成功,其意义远超一场活动的圆满。

对内,它证明了“匠心合伙人”模式的可行性,极大地增强了团队信心。苏青瓷的管理能力和协调艺术得到一致认可;唐乐知在项目中的全方位锻炼,让她真正具备了独当一面的能力;连秦望舒也感到,自己的学术研究通过这样的实践,真正“活”了起来。

对外,它打响了“归处”文化生态的第一枪。小军、周雯、老陈夫妇的订单和知名度随之提升,更重要的是,他们与“归处”的联结更加紧密,真正感受到了作为“合伙人”的价值与归属。这个消息也在圈内不胫而走,开始吸引其他领域的手艺人主动接触“归处”。

贾长安看着这一切,心中感慨万千。他明白,“归处”终于找到了一条属于自己的、扎实而独特的道路。它不是靠资本堆砌的庞然大物,而是像一件精心编织的蜀锦,每一根丝线都蕴含着匠心与故事,共同织就一个关于美、关于文化、关于情感的,真实可触的梦。

星火已聚,渐成燎原之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