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归处是长安 > 第100章 立学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秦望舒的留下,如同为“归处”注入了一剂强心针,也让升级“归处学堂”的蓝图得以迅速付诸实践。然而,将宏大的构想转化为扎实的台阶,每一步都充满了挑战。

架构与招贤

首先面临的是师资问题。传习部的通识课程和技艺入门,可以邀请秦望舒的学界同仁、以及“匠心合伙人”中的资深匠人担任。但研创部需要的是具备跨学科视野和前沿方法论的研究人才,实践部则需要既懂文化又懂市场、能指导“美学师”落地的导师。这类复合型人才在市场上凤毛麟角。

秦望舒利用自己的学术人脉,向几位对“传统文化当代化”议题有浓厚兴趣、且不囿于学院派窠臼的年轻博士和博士后发出了邀请。贾长安则通过“文投基金”和业界朋友,物色有文化项目运营经验和创新思维的市场人才。

面试的过程本身就是一次理念的碰撞。一位来自知名商学院、对文化Ip运营颇有研究的候选人,在听完“归处学堂”的构想后,直言不讳地问道:“贾总,秦老师,你们的理想很动人。但我想知道,这个学堂的商业模式是什么?它如何实现自负盈亏,乃至反哺‘归处’主业?”

这个问题切中了要害。苏青瓷早有准备,她展示了初步的财务模型:“学堂初期不以盈利为首要目的,定位为品牌赋能和生态培育。收入将来自三块:一是面向公众和行业的付费课程收入;二是依托研创成果开展的定制化咨询和项目设计服务;三是未来与‘匠心合伙人’共同开发、由学堂背书的联名产品收益。我们的目标是,在两年内实现收支平衡,并逐步成为‘归处’文化价值和人才输出的核心引擎。”

这份清晰的商业思考,打动了这位候选人,也让秦望舒看到了苏青瓷在文化理想之外的务实一面。经过层层筛选,几位背景各异但理念相投的优秀人才加入了学堂的核心筹建组。

首期试点班

为了快速验证模式、积累经验,“归处学堂”决定不等万事俱备,率先推出一个面向“归处”内部员工和部分资深客人的“种子学员”试点班——“唐风生活美学入门”。

课程由秦望舒亲自设计并主导。她摒弃了传统的填鸭式教学,采用了“理论熏陶+实践体验+社群共修”的模式。

· 理论篇: 她不再拘泥于枯燥的编年史,而是从“唐人如何喝茶”、“唐人如何待客”、“唐人如何装饰自己的庭院”等具体的生活场景切入,引经据典,生动还原唐代的生活美学观念。

· 实践篇: 学员们在小军的指导下亲手揉泥,感受泥土的温度与可塑性;在周雯的带领下学习基础的剪纸技巧,体会“镂空”与“连接”的哲学;在老陈的窑口,观看泥坯如何历经烈火淬炼成温润的瓷器。

· 共修篇: 学员们被鼓励将所学应用于日常,在社群里分享自己的“唐风”早餐、书房布置、甚至是以唐诗为灵感的插花作品,形成互相激发、共同成长的良好氛围。

试点班的效果出奇地好。不仅员工的服务意识和文化底蕴在潜移默化中得到提升,那些参与进来的客人也纷纷表示,这次学习让他们对“归处”的体验有了更深层次的理解和归属感,甚至有人主动提出希望成为学堂的志愿者或推广者。

官方的门槛

与此同时,与官方“城市文化会客厅”项目的接洽也进入了实质性阶段。贾长安、苏青瓷与李晟及其上级领导坐在了谈判桌前。

官方带来的合作草案,肯定了“归处”的独特价值,承诺提供场地标识、媒体宣传、部分活动经费等支持。但草案中也明确提出了诸多要求:需设立独立的“会客厅”管理小组,官方派员参与;所有对外宣传物料和重大活动方案需提前报审;需定期承接指定的对外文化交流任务;甚至对“归处”原有的商业运营也提出了一些“建议性”的调整意见。

这些条款,尤其是涉及内容审查和运营干预的部分,触碰了贾长安和苏青瓷坚守的“自主性”底线。

“李导,各位领导,”贾长安态度恭敬,语气却不容置疑,“我们非常感谢官方的认可和支持。‘归处’愿意承担城市文化窗口的责任,但我们核心的创作自由和运营模式,是立身之本,必须保留。我们可以接受合理的引导,但不能接受变成第二个‘曲江夜宴’。”

谈判陷入了僵局。李晟面露难色,他欣赏“归处”的独特性,但也必须执行上级的指示和规避政治风险。

破局的钥匙

就在双方僵持不下时,秦望舒和她的研创部提供了破局的钥匙。她带领团队,撰写了一份详尽的 《“归处”模式的文化价值与社会效益评估报告》。

报告没有空谈理想,而是用扎实的数据和案例分析,阐述了“归处”及其“匠心合伙人”生态在非遗保护与活化、促进城乡文化交流、提升城市文化软实力、乃至对本地就业和特色经济的带动作用。报告特别指出,“归处”的生命力恰恰源于其市场化的运作机制和不受过度干预的创新环境,一旦失去这些,其文化价值也将大打折扣。

这份兼具学术严谨性与现实说服力的报告,被直接递送到了市里分管文化的领导案头。领导阅后,特意召集了相关部门开会讨论,最终批示:“对于‘归处’这类市场涌现出的优秀文化创新主体,要敢于放手,多些支持,少些干预,探索‘放管服’在文化领域的新实践。”

官方的态度随之松动,最终达成的合作协议,在保留基本监管框架的前提下,极大地尊重了“归处”的自主权。

立学之基

“归处学堂”的第一块砖,终于在理论与实践的碰撞中、在理想与现实的博弈下,稳稳地砌了下去。试点班的成功证明了其模式的生命力,官方合作的落定则为它提供了更广阔的舞台和更宽松的环境。

贾长安看着学堂里那些专注听讲的员工和客人,看着秦望舒与新生研创团队热烈讨论的身影,看着苏青瓷为理顺各方关系而忙碌的背影,心中涌起一股前所未有的踏实感。

“学”已立,意味着“归处”不再只是一个商业场所,它开始有了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声音、自己传承和创造文化的体系。这体系或许稚嫩,却扎根于坚实的土壤,面向着充满可能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