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徒步记录者 > 第66章 四平记事 · 战史的尘埃与玉米的丰饶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66章 四平记事 · 战史的尘埃与玉米的丰饶

列车南下,窗外的景色从内蒙古草原的苍茫,逐渐过渡到辽北平原的规整农田。黑土地再次成为主角,但与黑龙江的旷野感略有不同,这里的田野似乎被耕耘得更加精细,村庄也更加密集。当“四平”的站名出现在眼前时,楚凡知道,他已踏入了 辽宁 的地界,也踏入了一座在解放战争史上留下深刻烙印的城市。

四平,这座被称为“东方马德里”的城市,以一种 沉稳、朴实而又带着历史重量 的姿态迎接着他。城市的天际线不算高,街道布局方正,许多建筑带着上世纪中叶的苏式风格或建国初期的简朴气息。空气中似乎飘荡着一种无形的肃穆,与之前草原城市的自由奔放形成了鲜明对比。

楚凡在市区找了一家普通的宾馆住下。安顿好后,他立刻前往此行的核心目的地—— 四平战役纪念馆。

馆内庄严肃穆,通过大量的实物、图片和光影技术,真实再现了那场决定东北战局走向的惨烈战役——“四战四平”。看着那些被子弹洞穿的头盔、简陋的武器、战士们英勇冲锋的场景复原,以及触目惊心的伤亡数字,楚凡的心情变得无比沉重。“化四平街为马德里” 的口号背后,是无数年轻生命的牺牲与一座城市的浴火重生。站在巨大的战役沙盘前,他仿佛能听到当年的炮火轰鸣与呐喊。这座城市的历史,是用英雄的鲜血写就的。

从纪念馆出来,他去了 烈士纪念塔 。塔身巍峨,直指苍穹。他环绕塔基行走,看着上面镌刻的无数烈士的姓名,许多人的生命永远定格在了二十岁左右的青春年华。这份沉重,远比任何自然景观或工业遗址都更直接地撞击着他的心灵。

然而,四平并非只有战火的记忆。第二天,楚凡的探索转向了这座城市的另一面。他了解到,四平所在的松辽平原,是 中国重要的黄金玉米带 。他乘车来到市郊,放眼望去,虽值冬季,田野被积雪覆盖,但那些整齐的田垄和巨大的、如同金色堡垒般的 玉米秸秆垛 ,无声地诉说着秋日丰收的盛况。

他去了一家本地人光顾的餐馆,特意点了与玉米相关的食物,比如 玉米贴饼子 、 大碴子粥 。那金黄的颜色、扎实的口感、天然的香甜,是这片肥沃土地最直接的慷慨赠与。战火的焦土之下,是生生不息的黑土与养育万民的粮食。

他还寻访了一些 老旧的工人文化宫 或 苏式住宅区 。这些建筑虽然显得有些破败,但那种规整的布局、厚重的墙体,依然能让人感受到建国初期工业建设的雄心与那个年代特有的集体生活气息。

傍晚,他走在四平的街头,华灯初上。市民们在广场上跳舞,在街边散步,生活平静而安宁。这份和平的日常,与纪念馆里的惨烈形成了强烈的对比,也显得弥足珍贵。

回到宾馆,楚凡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情绪。四平的形象,是 英雄的,也是苦难的;是历史的,也是现实的;是承载着沉重记忆的,也是充满了生活韧性的。

他翻开笔记本,画下了四平战役纪念馆的肃穆外观,画下了一个金色的玉米,画下了烈士塔的剪影。

他写道:

“四平,我的辽宁第一站,你以战史的尘埃与玉米的丰饶,为我展现了这片土地深沉而复杂的两面。

纪念馆里的枪声犹在耳畔,提醒我今日和平的来之不易;田野间的金色玉米垛,则告诉我生命与希望在废墟上重建的力量。

你是英雄城,也是粮食仓。你的名字,既与惨烈的战役相连,也与最朴素的丰收相关。

行走在你的街头,我感受到一种深植于黑土与历史中的坚韧。这份坚韧,或许就是东北精神最核心的底色。

明天,我将继续南下,走向共和国工业的摇篮——沈阳。那里的铁西区,又将告诉我怎样一段关于钢铁与工人的史诗?”

合上笔记本,窗外四平的夜晚宁静而祥和。楚凡知道,他的辽宁之旅,因为四平这一站,而从一开始就奠定了一种沉重而深刻的基调。前方,沈阳的工业交响曲,正等待着他去聆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