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徒步记录者 > 第127章 河北 · 石门回响——从村庄到都市的嬗变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7章 河北 · 石门回响——从村庄到都市的嬗变

向西行进,走向河北省的枢纽与心脏——石家庄。这座被称为“火车拉来的城市”,将向他展现一种与衡水截然不同的、宏大的现代性叙事。

离开衡水一望无际的平原,西行路上,大地开始出现细微的起伏,太行山的巨大身影在远处如同淡蓝色的剪影,预告着地理与人文风貌的转变。楚凡的脚步踏上了石家庄的土地,这座省会城市以一种混合着工业力量与匆忙生机的气息扑面而来。

核心路线: 栾城区 → 桥西区(老火车站) → 正定古城 → 华北制药厂旧址 → 高新区

地方故事与风景:

1. 栾城:苏味道墓前的“城市原点”

楚凡没有直接进入喧嚣的市区,而是先绕道栾城,拜谒唐代宰相、文学家苏味道的墓。这里被考证为宋代文豪“三苏”(苏洵、苏轼、苏辙)的祖籍地。墓园安静,少有游人。

一位负责看守的文保员老人正提着水桶擦拭墓碑,见到风尘仆仆的楚凡,便热情地为他讲解:“咱们石家庄,总被人说是‘没历史’,其实根子深着呢。你看,大唐的宰相就从这儿走出去,他的后代更是名满天下。”老人指着市区方向,“那座新城,就是从这么一个个古老的‘村庄’里长出来的。”

楚凡的触动: 在这位“城市原点”守护者身上,他感受到石家庄人一种深藏于心的文化自觉与历史正名欲。这座城市并非无根之木,它的现代化进程,是建立在这片深厚黄土层之上的。

2. 解放广场:老火车站的背影与城市的年轮

楚凡站在解放广场上,面对已经停止运营的石家庄老火车站大楼。这座具有苏式风格的建筑像一个退休的巨人,沉默地注视着眼前车水马龙的新世界。他遇到一位在广场上放风筝的老石家庄人。

“我小时候,这儿就是城市的中心。”老人拉着风筝线,目光悠远,“‘火车一响,黄金万两’,咱们庄里人就是听着火车声长大的。现在新站气派了,但魂儿好像还留在这儿一点。”他告诉楚凡,这座大楼即将被改造为博物馆,“挺好,记忆不能跟着火车一起跑没了。”

楚凡的成长: 他理解了石家庄作为“火车拉来的城市”的真正含义——一种与生俱来的开放、流动与包容的基因。老站与新站,构成了这座城市时间轴上的两个坐标,记录着从石门到石家庄的沧桑巨变。

3. 正定古城:在“倒坐观音”的微笑前

与市区的现代感形成强烈反差,一河之隔的正定古城,承载着千年的厚重。在隆兴寺摩尼殿内,楚凡被那尊被誉为“东方美神”的倒坐观音深深震撼。观音菩萨那闲适自若、充满人间烟火气的微笑,超越了时空。

身旁一位来自北京的美院学生,正在临摹,她低声对楚凡说:“你看,她不像在神坛上,倒像在跟你聊家常。这种美,能让人一下子静下来。”楚凡在古城墙上漫步,看开元寺的须弥塔与现代城市的天际线同框,历史与现实的对话,在此刻无声却震耳欲聋。

楚凡的成长: 正定之行,平衡了他对石家庄“工业新城”的单一印象。这尊观音的微笑,仿佛在告诉他:无论外部世界如何喧嚣巨变,内心的宁静与人文的底蕴,才是永恒的基石。

4. 药厂旧街:工业文明的呼吸与脉动

楚凡循着地图,找到了一片老工业区。这里有着红砖墙的苏式厂房和充满年代感的家属楼。他在一家开了几十年的“红星包子铺”吃午饭,邻座是几位华北制药厂的退休老工人。

“我们那时候,能进药厂,比现在考公务员还光荣!”一位老师傅嗓门洪亮,“全国人民的健康,都有咱石家庄出的一份力!”他们聊起当年的热火朝天,也感慨时代的变迁。包子铺老板插话:“现在年轻人都去高新区搞It了,但这条街的味儿,没变。”

楚凡的成长: 他从这些“共和国长子”的建设者们身上,感受到了石家庄作为工业重镇的骄傲与担当。这股坚实的工业力量,是这座城市成长的脊梁。

5. 高新区咖啡馆:夜幕下的代码与梦想

夜晚,楚凡走入高新区。这里玻璃幕墙大厦灯火通明,与老工业区形成鲜明对比。一家24小时书店咖啡馆里,坐满了加班后在此放松或学习的年轻人。楚凡与一位从事生物医药研发的工程师闲聊起来。

“石家庄不能只有过去的光荣,还得有未来的赛道。”工程师眼神笃定,“我们这代人,接过的接力棒不一样了。从‘制造’到‘智造’,这座城市也在转型,我们得跑得更快些。”

楚凡的成长: 他看到了一个充满活力、面向未来的新石家庄。这里的年轻人,正用代码和实验,书写着属于他们时代的“石门传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