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徒步记录者 > 第28章 油田社区、盐湖虾与时代的回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8章 油田社区、盐湖虾与时代的回响

在大庆的第二天,楚凡想去看看石油工人们生活的地方。他避开繁华的市中心,乘坐公交车,来到了一个典型的 油田职工生活区 。这里的建筑大多有些年头,样式统一,楼间距很宽,带着计划经济时代的烙印。社区里树木高大,树龄不短,树荫下坐着些晒太阳的老人,节奏缓慢而安宁。

他在社区里的小市场转了转。市场里售卖着各种日常用品,也有现场制作的小吃。他注意到一个摊位在卖一种特别的食材—— 盐湖虾 。摊主告诉他,这是大庆盐碱水湖里产的虾,味道鲜美,是本地特色。楚凡买了一些,在旁边的小馆请老板帮忙用辣椒爆炒。虾的个头不大,但肉质紧实弹牙,带着一股独特的咸鲜风味,与海虾和淡水虾都不同。这让他再次感受到大庆这片土地的独特馈赠——不仅在地下,也在这些改造利用的盐碱水湖之中。

饭后,他在社区里遇到了一位退休的老石油工人,姓陈,正提着鸟笼遛弯。楚凡上前攀谈,陈师傅很健谈。

“我六二年就来了,那会儿,这儿还是一片大荒甸子,兔子都不拉屎。”陈师傅指着周围的高楼,“我们就住‘干打垒’(一种简易土房),喝泡子水,冬天那风,跟小刀子似的。”

但他语气里没有抱怨,只有回忆的豪迈:“苦是苦,可心里有股火!看着油喷出来,那个高兴劲儿,啥苦都忘了!我们给国家献石油,光荣!”

陈师傅的眼神望向远处依然在工作的抽油机:“现在条件好了,孩子们很多都不干这行了,去大城市了。我们这些老家伙,就守着这儿,看着这些‘磕头机’,心里踏实。”

陈师傅的话语,让“铁人精神”从纪念馆的展板变得有血有肉。那是一代人的青春、奉献与归属感。

下午,楚凡去了 大庆油田历史陈列馆 。这里比铁人纪念馆更为系统地展示了大庆油田的发现与发展历程。他看到地质图、岩芯样本、早期的勘探工具,了解到石油开采技术的巨大进步。从早期的人海战术到如今的高度自动化,从依赖进口到技术输出,大庆油田的历史,也是一部中国工业技术进步史的缩影。

在陈列馆里,他也看到了关于 资源型城市转型 的探索展示。大庆,这座因油而兴的城市,早已未雨绸缪,在发展石化深加工、现代农业、新能源等方面进行着尝试。这让他想起了伊春的林业转型,不同的资源,相似的课题——如何超越对单一资源的依赖,寻找可持续的未来。

傍晚,楚凡再次来到城市边缘,看着夕阳将巨大的抽油机群染成暗红色,它们依旧在不知疲倦地起伏,像一群忠诚的、守护着大地秘密的钢铁卫士。远处,湿地的冰面反射着最后的天光,几只寒鸦掠过。

他的内心充满了复杂的感触。大庆,不仅输出能源,也输出着一种精神;它不仅关乎过去的辉煌,也面临着未来的挑战。

回到宾馆,他翻开笔记本,继续记录:

“大庆的第二天,我从宏大的工业景观,走进了具体的人生故事。

陈师傅那代人的豪迈与坚守,是这座城市最温情的底色;盐湖虾的独特滋味,是自然给予的意外惊喜。

历史陈列馆告诉我,奉献与辉煌并非静止,它仍在技术的迭代与城市的转型中动态延续。

‘磕头机’的律动,既是献给过去的安魂曲,也是敲响未来的晨钟。这座城市在黑色黄金的滋养下强壮,也必须思考后石油时代的路径。

大庆,你的故事比石油更深邃。你让我看到,最强大的力量,不仅在于开采自然,更在于一代代人精神的传承与超越困境的智慧。”

合上笔记本,窗外油田的灯火与星光辉映。楚凡知道,明天他将离开这座力量与温情并存的城市。他的行囊里,那块火山石、那片森林年轮,如今又融入了一丝石油的气息与铁人的精神印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