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徒步记录者 > 第135章 山西 · 上党之门——太行脊梁上的古韵新声3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35章 山西 · 上党之门——太行脊梁上的古韵新声3

让我们为楚凡的长治之行,添上最后一幅充满生活气息的速写。

在长治的最后一个上午,一种奇异的熟悉感取代了初来时的陌生。楚凡决定不再做任何计划,只是漫无目的地行走,让这座城市的尾声自然而然地映入眼帘。

11. 老西门早餐摊:一碗头脑的暖意

清晨的清寒中,楚凡被老西门巷口蒸腾的热气吸引。一个简陋的早餐摊前,人们捧着粗瓷碗,喝着一种黄白色的粘稠糊糊。“这叫‘头脑’,”摊主大姐热情地介绍,“用山药、莲藕、黄芪和酒糟熬的,大补!咱长治老辈儿人早上就好这一口。”

楚凡要了一碗,入口是淡淡的药香和酒香,口感醇厚绵密,一股暖流从喉间直达胃腹,驱散了太行山清晨的凉意。同桌一位老大爷笑眯眯地说:“小伙子,喝惯了这个,走到哪儿都想咱长治这一碗暖乎气儿。”

12. 石子河畔的棋局与“捉老麻”

沿着已治理清澈的石子河漫步,楚凡看到几位老人在柳树下激战正酣。他们下的不是象棋,而是一种本地纸牌游戏,嘴里喊着“捉老麻”、“杠”。楚凡看得入神,一位观战的大爷解释道:“这是咱长治的‘硬牌’,老祖宗传下来的玩法,比扑克有意思多了!”

楚凡虽看不懂门道,却从老人们专注的神情、响亮的吆喝和时而爆发的笑声中,感受到了最质朴的市井乐趣。这条河,这些树,这群人,构成了长治最闲适的日常图景。

13. 英雄台市场的“最后采购”

再次来到英雄台市场,楚凡的心态已从游客变成了半个本地人。他熟练地买了两个夹着驴肉的“腊驴肉甩饼”准备路上吃,又在干货摊称了些平顺的花椒和壶关的陈醋。

“带点咱太行山的味道走,”卖醋的老板娘一边装瓶一边说,“这醋啊,不光是调味品,泡个蒜、拌个凉菜,吃饭时闻到这味儿,就跟回了家一样。”

14. 图书馆里的静谧时光

午后,楚凡走进长治市图书馆,在地方文献区找到了一个角落。他翻开一本厚厚的《上党史话》,将这几日的见闻——太行山的险、上党门的古、观音堂的精、梆子腔的烈、潞绸的光泽、头脑的暖、市井的喧……与书中的文字相互印证。

窗外阳光正好,室内书香弥漫。在这份静谧中,所有的碎片化的感受渐渐沉淀、融合,凝聚成对“上党”二字厚重而立体的理解。

15. 临行回望:太行如屏,长治如砚

傍晚,楚凡登上长治古城墙的残段,最后一次回望这座城市。西边的太行山在夕阳下呈现出深沉的黛青色,如同巨大的屏风,默默守护着脚下的城郭。华灯初上,现代楼宇的灯光与古老街巷的轮廓交织在一起。

他忽然觉得,长治就像一方巨大的石砚,以太行山为屏,以历史为墨,以漳河水为汁,正在书写着属于这个时代的新篇章。而那方他买来的小绸扇,仿佛就是从这方巨砚中飞出的一片轻盈书签。

当楚凡终于踏上南下的班车,他带走的不仅是一瓶醋、一包花椒和一把绸扇。

· 他带走了 “与天为党”的豪气,这豪气藏在太行山的褶皱里,响在上党梆子的唱腔中。

· 他带走了 “精卫填海”般的执着,这执着刻在观音堂的悬塑上,织在潞绸的经纬间。

· 他带走了 “脚踏实地”的温暖,这温暖融在羊肉烩面的热气里,化在清晨“头脑”的暖意中。

长治,这座太行之巅的城市,用它刚柔并济的臂膀,给了楚凡前行的力量,也让他对接下来的“红旗渠精神”有了更切身的期待。班车在暮色中驶出站台,楚凡知道,下一段旅程,将是另一种层面的震撼与洗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