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徒步记录者 > 第153章 山西 · 山城之门——太行脊背上的煤城新篇3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3章 山西 · 山城之门——太行脊背上的煤城新篇3

让我们为楚凡的阳泉之行,添上这最后一片温柔而私人的印记。

在阳泉的最后一个上午,一种奇异的归属感取代了初来时的陌生。楚凡不再刻意探寻,只是让自己的脚步,在这座山城的脉络里,做最后一次漫无目的的巡游。

11. 北山公园的晨光与棋局

他信步登上住处附近的北山公园。这里不如狮脑山着名,却更具生活气息。晨光穿透松林,洒在石板路上。一群老人早已在亭子里摆开棋局,楚子落定之声清脆有力。

他在一旁观战,一位观棋的老大爷热情地给他讲解本地棋路,言语间满是太行山人特有的直爽与狡黠。“咱阳泉人下棋,跟过日子一样,看着路子野,其实心里有谱!”这盘棋,他看得津津有味,比任何风景都更入心。

12. 手工陶瓷坊的“煤矸石”新生

在下山的小路上,楚凡被一家小小的工作坊吸引。里面摆满了造型朴拙、色泽深沉的陶瓷器皿。店主是一位沉默的年轻人,正将一种灰色的粉末混入陶土。

“这是煤矸石,”年轻人看他好奇,开口解释,“煤矿的伴生物,以前是废料,污染环境。我试着把它磨碎加到陶土里,烧出来的器物,有一种特别的金属质感和灰调。”他拿起一个杯子,“你看,让废弃之物获得新生,是不是比一味怀念过去更有意义?”

13. 最后的午餐:平定豆叶菜

午餐时分,楚凡特意点了一道本地特色——“豆叶菜”。这是一种用豆角叶腌制发酵而成的酸菜,与土豆同炖,风味独特,口感酸香微韧,是深深植根于这片土地的朴素味道。

餐馆老板说:“以前是穷苦人家的吃食,现在成了特色。这东西,就像咱阳泉的过往,嚼一嚼,有点苦,但回味是甘的,能让你记住根在哪儿。”

14. 桃河边的告别

午后,他再次来到桃河边,找了一处树荫坐下。河水静静地流,几个孩子在岸边嬉戏,远处是连绵的太行山。他从背包里拿出那块从冠山捡来的石头,摩挲着上面干枯的苔痕,然后轻轻将它放入桃河中。

看着石头被水流轻轻推动,他觉得这是一种恰当的告别——将来自山巅的静默,还给流淌不息的时间与河水。

15. 回望:山门之后

背上行囊,走向车站。山城的道路依旧起伏,每一步都像在重复这几日的记忆。在进站前,他最后回望了一眼。

狮脑山沉默,娘子关的水汽仿佛还能感受到,桃河的波光在眼前闪烁,抿曲的暖意还在胃里,拉魂腔的余音仍在耳畔,煤矸石陶瓷的触感留在指尖……所有这一切硬的、软的、古老的、新生的意象,最终都沉淀下来,化为一种名为“阳泉”的独特感受。

对楚凡而言,阳泉不再只是地图上一个与煤炭相关的坐标。

· 它是一碗酸香韧滑的豆叶菜,是苦难土地上开出的花。

· 它是一曲高亢苍凉的拉魂腔,是灵魂深处的呐喊与释然。

· 它是一块混入煤矸石的陶坯,是在废墟上重建的尊严与美学。

· 它是一段起伏陡峭的山路,是普通人日复一日的攀登。

· 它更是一扇通往太行山深处的“门”,门后是厚重的历史、奉献的悲壮与转型期坚定的探索。

他带走的,不是煤块,而是一件煤矸石烧制的小小陶杯。列车启动,载着他东出太行。山西的群山在身后渐次合拢,而这段行走的收获,已足够他用很长很长的时间,去慢慢反刍,细细品味。他的徒步中国故事,因这座山城的洗礼,而多了一份沉静的力量与复杂的诗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