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徒步记录者 > 第155章 山西 · 晋北锁钥——五台佛光与雁门风骨2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5章 山西 · 晋北锁钥——五台佛光与雁门风骨2

我们让楚凡在忻州多停留一日,去探寻这片土地在佛光与边关之外,那些更为深邃、也更贴近尘世的纹理。

昨日的忻州,是精神的、历史的,充满了佛国的澄澈与边关的肃杀。楚凡决定,今天他要暂时放下那些宏大的命题,像一个本地人一样,在古城与乡野间游走,去倾听这片土地更细微的心跳。

6. 清晨的“砍三刀”与市井温情

楚凡在忻州古城墙根下,找到一个卖“砍三刀”(又名油食子)的早点摊。金黄的面团被砍三刀后下油锅炸至膨松,外酥里嫩,香甜可口。就着一碗咸鲜的豆腐脑,是本地人最熟悉的早餐组合。

摊主是位健谈的大妈,一边忙活一边说:“咱忻州人实在,吃食也实在。这‘砍三刀’,看着粗,吃着香,管饱!跟咱这人一样,没啥花花肠子。”

7. 河边窑洞与“走西口”的回声

他信步走到城外的河边,看到对岸山崖上还残留着一些废弃的土窑洞。一位在河边放羊的老汉告诉他,那些窑洞很多是当年“走西口”的人留下的。

“我太爷爷那辈,就是从这里过的黄河,去的包头。”老汉指着黄河的方向,眼神悠远,“那时候,家里没活路,只能出去闯。十个出去,能回来两三个就不错了。那一路,苦啊……”这轻声的叙述,比任何历史书都更真切地让楚凡感受到了“走西口”这三个字背后的血泪与艰辛。

8. 非遗小巷里的“面塑”与“刺绣”

在古城的一条僻静小巷里,楚凡找到了一家民间非遗工作室。一位老师傅正在制作代县面塑,手中小小的面团,几经捏、搓、揉、掀,再用小刀灵巧地点、切、刻、划,便成了栩栩如生的花果、人物。

隔壁间,一位妇女正在做繁峙刺绣,针线飞舞间,五台山的白塔、雁门关的城墙便跃然布上。“咱们忻州的魂儿,不光在那些大景点里,”面塑师傅说,“也在这些老辈人传下来的手艺里,在平常人家的日子里。”

9. 郜家农家饭:黄米糕与苦荞凉粉

傍晚,楚凡被一位刚认识的本地朋友拉去家里吃晚饭。朋友的母亲做了地道的农家饭:蒸黄米糕、苦荞凉粉、炖土鸡。黄米糕黏糯香甜,苦荞凉粉清爽败火,是晋北人家最朴素的味道。

饭桌上,一家人聊着收成、孩子的学业,其乐融融。这一刻,佛国的钟声、边关的风啸似乎都已远去,只剩下人间烟火的温暖与踏实。

10. 最后的凝望:月光下的古城墙

夜晚,楚凡再次登上忻州古城墙。月光如水,洒在斑驳的砖石上,古城在脚下安静地沉睡。远望北方,是想象中雁门关的暗影;回望东南,是五台山方向的沉沉夜空。

他在城墙上坐了许久,直到夜风渐凉。白日里市井的喧嚣、手艺人的专注、农家饭的暖意,与佛国的宁静、边关的苍凉,在月光下慢慢融合,沉淀为对忻州完整而立体的理解。

当楚凡背起行囊,准备南下平遥时,他发现忻州的形象已无比深邃:

· 它不仅是五台山的晨钟暮鼓,也是市井早点的热气。

· 它不仅是雁门关的铁血风骨,也是河边窑洞的辛酸往事。

· 它不仅是佛教艺术的恢弘,也是面塑刺绣的精巧。

· 它不仅是历史书上的“晋北锁钥”,也是普通人家里一碗黄米糕的温情。

这座城市,就像一位历经沧桑的智者,既有超然物外的宗教情怀,又有扎根现实的世俗温度。它教会楚凡,真正的厚重,是能够将最神圣的与最平凡的,都安然承载于胸怀。

楚凡的背包里,多了一个代县面塑的“小狮子”,和一块朋友母亲硬塞给他的苦荞茶饼。他带着这份来自晋北的、刚柔并济的馈赠,踏上了北上的列车。下一站,那座活着的古城,将为他波澜壮阔的山西之行,画上最终的句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