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徒步记录者 > 第212章 周口:人文始祖与道德经的回响2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12章 周口:人文始祖与道德经的回响2

昨日的周口,是源头的、哲学的,充满了创世的辉煌与大道的至简。楚凡决定,在这座“华夏先驱”的城市,他要放下朝圣者的心态,像一滴水,汇入这座城市的日常河流,品味它最真实的生活滋味。

6. 清晨的“逍遥胡辣汤”与牛肉盒

楚凡在沙颍河畔的一家老店,品尝了周口风味的逍遥镇胡辣汤。与别处的浓稠不同,这里的胡辣汤汤汁相对清亮,但香料的味道却更加丰富立体,一口下去,暖彻心扉。配上刚出锅的、外皮酥脆、内馅饱满的牛肉盒,是周口人一天最扎实的开始。

“俺们周口的胡辣汤,讲究的是个味道醇厚,但不黏糊,”店主一边忙活一边说,“就像咱这人,实在,但不死板。”

7. 老街巷里的“老手艺”

他信步走入川汇区的一片老街巷。这里没有景区的喧嚣,只有生活的包浆。一位老人正在家门口用传统的手法编织着秫秸制品(一种高粱杆编织物),手法娴熟,成品精巧。

“年轻人看不上了,”老人头也不抬,手指飞快地穿梭,“可总得有人记得老辈人是怎么过日子的。伏羲爷教咱们结网捕鱼,这也是‘网’,生活的网。”

8. 与“守庙人”的午后清谈

他再次来到太昊陵,在陵园一角僻静的碑林里,遇到一位正在清扫落叶的守庙老人。老人精神矍铄,谈吐不凡。

“你看这些碑,刻的都是历代帝王、文人来祭拜伏羲爷的记录,”老人指着斑驳的石碑说,“人来人往,碑立在这;潮起潮落,陵守在这。什么是永恒?文化不断,香火不绝,就是永恒。你这一路走来,看的也是这个吧?”

9. 夜幕下的“运河”记忆

夜晚,他来到改造后的沙颍河滨河公园。灯光璀璨,市民在此散步、跳舞、唱戏,充满了活力。一条仿古的“漕运船”停泊在岸边,诉说着这里曾经“舟楫如林、商贾如云”的漕运历史。

一位在河边唱豫剧的票友对他说:“咱周口,地下埋着老祖宗的智慧,地上跑着新时代的轮船。老戏新唱,唱的都是咱老百姓的日子!”

10. 最后的凝望:道在寻常

临行前的夜晚,他独自坐在沙颍河边的长椅上。河水静静流淌,倒映着城市的灯火与天上的星月。

他想起了伏羲画卦的创举,老子着经的深邃,关帝庙的香火,老手艺人灵巧的手指,以及那碗清亮却滋味无穷的胡辣汤……所有创世的宏大、哲学的玄奥,最终都落归于这河边吹过的晚风,落归于寻常百姓家亮起的灯火里。

当楚凡背起行囊,准备离开时,他发现周口的形象已深深融入他的血脉:

· 它是一碗滋味醇厚的逍遥胡辣汤,是融入市井的古老智慧。

· 它是一件精巧的秫秸编织品,是民间手艺的生命力。

· 它是一段静静流淌的沙颍河,是连接古今的文明动脉。

· 它更是一座将“道”化入日常生活的城市,诠释了“大道至简”的真谛。

他带走的,不是厚重的典籍,而是一小包胡辣汤的香料,和满心被文明源流洗涤后的通透与平和。

在周口的最后一个清晨,楚凡醒得格外安宁。他仔细地将那包胡辣汤香料放入行囊,与商丘的麦仁、许昌的碎瓷、开封的城砖为伴。他的行囊,已是一部沉甸甸的、用脚步写就的史诗。

11. 最后的仪式:独坐明道宫

清晨的鹿邑明道宫还没有游客,楚凡独自坐在老子讲学的遗址旁,闭目凝神。没有刻意去思考《道德经》的玄奥,只是让身心沉浸在这片诞生伟大思想的土地上。

风过回廊,仿佛带着两千五百年前的余音。他不必听懂,只需感受。

12. 与卖菜老农的对话

在前往车站的路上,他在一个早市摊前停下,买了一个刚出炉的烧饼。卖烧饼的老农看他背着巨大的行囊,随口问:“小伙子,要出远门啊?”

楚凡咬了一口热乎乎的烧饼,笑了笑,说:“不,是要回家了。”

老农也笑了:“回家好,走得再远,总得回家。”

13. 沙颍河边的告别

他绕路再次来到沙颍河边。晨光中,货轮已经开始了一天的航行,鸣笛声在河面上回荡。他从岸边捡起一块被河水磨圆的鹅卵石,与之前收集的石头放在了一起。

这块来自沙颍河的石头,与黄河、淇河、洹水的石头一起,构成了他心中中华文明的血脉图。

14. 回望:圣迹与烟火

背上行囊,走向车站。周口的街道上车水马龙,新的一天已经开始。他最后回望一眼,将所有的印象沉淀心底。

伏羲的画卦台,老子的明道宫,关帝的香火,沙颍河的船笛,以及那碗热气腾腾的胡辣汤……所有圣贤的足迹与百姓的日常,共同构成了“周口”在他心中的最终印象——它不仅是文明的圣殿,更是带着圣贤智慧、温暖流淌至今的生活之河。

15. 终章:归乡

列车启动,平原、村庄、城镇再次向后飞驰。楚凡靠在窗边,内心是一片浩瀚无边的平静与满足。

他的徒步中国之旅,从现代都市到边疆秘境,从名山大川到寻常巷陌,最终在周口这个文明的圣迹之地,他仿佛完成了一次精神的洗礼。

他走过万里路,不是为了成为圣贤,而是为了理解这片土地上的人们如何将最深邃的智慧,化作最平凡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