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让你培养技工,你培养出国士无双 > 第121章 求求了钟校长,让我们留下扫地吧!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21章 求求了钟校长,让我们留下扫地吧!

农学院的独立实验室内,袁北山双眼赤红,死死盯着“科谱特-九号”吐出的最新一批分析数据。

“成了!”

他一声嘶吼,整个人几乎要瘫倒在椅子上。

困扰了他和团队半个月的一个关键瓶颈,在这台新设备的强大算力下,只用了三个小时就找到了最优解。

“数据立刻传给论文三组!让他们把最后一部分补上!”

“快!快!快!”

整个海科大科研楼,此刻就是一个高速运转的战争机器。

新到的“科谱特-九号”生产线被拆分成了数个独立分析单元,二十四小时不停地为各个课题组提供着实验数据。

走廊里,是学生们端着咖啡、抱着笔记本电脑飞奔的身影。

会议室里,是林振华、石破天等顶级大牛对着白板上密密麻麻的公式,向底下的学生们咆哮着讲解。

而在这片狂热的海洋中,有一群人格格不入。

他们是国内十几家顶尖学术期刊请来的资深编辑,以老刘为首,本来是受重金所托,来给海科大的“论文冲刺”进行最后的“润色”和“质检”的。

起初,他们还抱着一丝职业的审视和前辈的优越感。

三天后,这种优越感被砸得粉碎。

现在,他们看那些学生,眼神都不太一样了。

那不是在看学生,那是在看一个个行走的知识宝库。

“别动!先别动!”

计算机科学期刊的年轻编辑小张,猛地从椅子上弹了起来,一把按住旁边正要提交论文的学生。

他的手指因为激动而颤抖,指着屏幕上的一段代码。

“这……这个增强型蚁群算法……你们这个参数优化思路……”

小张的声音变了调,像是看到了神迹。

“它……它解决了‘局部最优陷阱’!这个困扰了我们领域快十年的问题!就这么……解决了?”

那个学生被他吓了一跳,挠了挠头:“哦,陈院长带我们推演了三天,好像是解决了。他说原来的模型太笨了。”

小张的呼吸急促起来,他不管不顾地推开椅子,像疯了一样冲出会议室。

“陈院长呢?陈天穹院长在哪?!”

他抓着一个路过的学生就问,样子活像一个狂热的追星族。

“求求你,让我见他一面!我就问一个问题!就一个!”

老刘坐在角落,默默地看着这一幕,已经麻木了。

这已经不是第一个“叛变”的了。

他带来的这支精英编辑团队,现在彻底乱了套。

他们不再关心什么格式、语病。

他们现在每天做的事情,就是围在一个个学生小组旁边,搬着小板凳,拿出自己的笔记本,像最虔心的小学生一样,听着那些二十出头的年轻人,讲解着屏幕上刷新的实验数据。

甚至,为了能“抢”到一篇更有价值的论文来“润色”,两个加起来超过一百岁的老牌主编,昨天差点在走廊里打起来。

“老李!材料学那篇超高强度合金的论文明明是我先看到的!”

“放屁!是我先跟那个学生搭的话!你别想抢!”

老刘觉得荒谬,又觉得理所当然。

他自己,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昨天,他“润色”了一篇关于“龙鳞焊接法”在航空发动机涡轮叶片应用上的论文。

仅仅是看了摘要和前言,他就出了一身冷汗。

他知道,这篇东西一旦发出去,全球的航空材料界,都要地震。

他从业三十年,经手的所谓国家级重点项目成果,加起来都不如这里一个学生小组一周的研究有价值。

夜深了。

几个期刊的主编凑在楼下的吸烟区,谁也不说话。

空气中弥漫着一股颓败和迷茫。

许久,老刘颤抖着手,点燃了第三根烟。

他吸了一口,像是用尽了全身的力气,才把烟雾吐出来。

“回去以后,咱们……没法干了。”

他声音沙哑。

“看过了这里的星辰大海,谁还能看得上外面那些池塘里的小鱼小虾?”

旁边一个主编,把手里的烟头狠狠地按在地上,碾碎。

“我他妈昨天还在为一篇评职称的灌水文章跟作者抠字眼,我现在觉得我自己就是个笑话!”

“我决定了。”老刘站起身,脸上是一种破釜沉舟的决绝。

他找到了还在现场指挥的钟振国。

“钟校长。”老刘深深地鞠了一躬。

钟振国看着这个头发花白的文化人,有些意外。

老刘抬起头,眼睛里是一种钟振国从未在这类人眼中看到过的光,那是混杂着渴望、敬畏和恳求的复杂情绪。

“钟校长,我代表我们所有编辑,跟您提一个不情之请。”

“合同结束后,我们……我们能不能申请留在海科大?”

“我们不要待遇,不占编制!您让我们干什么都行!去图书馆当个管理员,去打扫卫生,都可以!”

老刘的声音带着一丝颤抖。

“求求您了,我们……就想留下来,继续学习!”

钟振国看着眼前这群被彻底“洗脑”的国内学术界精英,他没有马上回答。

他的脑海里,浮现出王谦那张总是云淡风轻的脸。

王校长的“人才磁铁”效应,已经开始跨领域,无差别吸引了。

他脸上,终于也露出了一丝和王谦如出一辙的笑容。

“这件事,我会向王校长汇报的。”

……

距离两个月的期限,只剩下最后一周。

在编辑团队以“朝圣”般的热情进行“质检”和“润色”后,超过七十篇论文,全部定稿。

每一篇,都像一枚装填完毕的重磅炸弹。

它们静静地躺在服务器里,等待着一个指令。

校长办公室。

王谦看着钟振国递上来的最终清单,没有任何表情。

他只是拿起电话,拨给了宣传部和技术部。

他的声音平静,却带着不容置疑的力量。

“开始投稿。”

电话那头的人呼吸一滞。

“目标,全球所有相关领域的、排名前二十的学术期刊。”

王谦停顿了一下,补充了最后一句。

“记住,是同时,多点,饱和式投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