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凉州雪:徐骁风云录 > 第2章 洪嘉北奔谋远计 离阳诡计多端起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章 洪嘉北奔谋远计 离阳诡计多端起

徐骁率领徐家军攻破襄樊城那日,残阳如血,将整座城池映照得如同炼狱。离阳王朝的老皇帝赵礼端坐在龙椅之上,手中紧握着那份与徐骁早先立下的密约,眼中闪烁着复杂的神色。按照约定,徐骁的妻儿——吴素与年幼的徐凤年,本被软禁于丹铜关,此刻应被安全送回北凉。而徐骁,这位战功赫赫的将领,在完成使命后,也将率领残部返回北凉,坐镇西北三州,以三十万铁骑为离阳王朝筑起一道坚不可摧的北大门,威慑那虎视眈眈的北莽。

胜利的号角在襄樊城上空回荡,徐骁却无心庆祝,他的心中只有远在丹铜关的妻儿。当得知吴素与徐凤年已平安启程北归,他长舒一口气,随即下令全军整顿,准备班师回朝——不,是回北凉,那个即将成为他们新家的地方。

回程的路上,徐骁与吴素并肩而行,徐凤年骑在父亲肩头,一家三口其乐融融。徐骁深知,虽然自己与离阳王朝之间因种种缘由产生了裂隙,但为了大义,为了这片土地上的百姓,他必须继续忍受,继续为离阳王朝南征北战。攻破西楚皇城神凰城,再取襄樊,这一路走来,徐骁的威名已响彻四海,但他心中最柔软的部分,始终留给那个远在北凉的家。

回到北凉,徐骁没有急于安顿军务,而是带着吴素游历北凉四州,想要在这片即将成为他们根基的土地上留下足迹。一日,他们来到了清凉山,此处三面环山,地势险要,仿佛是大自然特意为北凉打造的一道天然屏障。吴素站在山巅,望着眼前这片壮丽山河,眼中闪烁着向往的光芒。徐骁看在眼里,记在心上,一个念头在他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回到徐家军大本营,徐骁立即召见了义子褚禄山,命他在清凉山上建造一座王府,作为徐家在北凉的新居。褚禄山领命后,思索三日,精心规划,最终决定将北凉王府建于清凉山之巅,既显威严又不失雅致。方案得到徐骁与吴素的认可后,褚禄山便带领一众工匠,开始了这场浩大的工程。

清凉山,位于北凉四州(凉州、陵州、幽州、流州)的中枢地带,其地势之险要,战略位置之重要,不言而喻。它不仅俯瞰着凉州城,更与幽西高原、凉西走廊等险要地形相连,形成了一道易守难攻的天然防线。褚禄山在设计北凉王府时,充分考虑了这些因素,将防御与居住功能完美结合,力求打造出一座既坚固又舒适的府邸。

北凉王府的建筑布局,堪称匠心独运。主体结构包括北凉王府邸、听潮亭、枢机阁、机造局等重要机构。听潮亭,这座后来因藏有天下半数武学秘籍而成为江湖三大禁地之一的建筑,从一开始就承载着非凡的使命。它高九层(对外宣称六层),每一层都藏有珍稀典籍与武学秘籍,是武者梦寐以求的圣地。而枢机阁,则是北凉军政指挥的中枢,李义山等谋士在此运筹帷幄,为北凉的未来出谋划策。机造局,则是一个秘密工坊,专门研发连弩“铁蒺藜”、重甲“山文铠”等先进军械,为北凉铁骑提供了强大的装备支持。

在防御设施方面,北凉王府更是做到了无懈可击。校尉驻守的十四处关隘,内外布防严密,配合三十万北凉铁骑的威慑力,形成了一道坚不可摧的防线。更有机关暗道遍布全府,使得整个王府宛如一座迷宫,真正实现了“一夫当关,万夫莫开”的格局。

当北凉王府的设计稿呈现在徐骁面前时,他眼中闪过一丝满意的光芒。他牵着吴素的手,站在褚禄山面前,缓缓说道:“清凉山,不仅是地理上的屏障,更是我徐家军治北凉的政治中枢。这座王府,不仅要成为我们的家,更要成为北凉的象征,让世人知道,北凉有我在,便无人敢犯!”

半年后,北凉王府开府之日,徐骁没有邀请任何离阳王朝的官员,只邀请了自己的家人、六个义子以及阴才李义山等人。饭桌上,气氛融洽,仿佛真的就是一个大家庭在团聚。徐骁举杯,向在座的每一位表示感谢,感谢他们一直以来的支持与陪伴。

次日,众人一同游览北凉王府,被其宏伟壮观的建筑艺术所震撼。徐骁笑着问大家:“这王府里,可有你们喜欢的地方?尽管开口,我徐骁定当满足。”

众人面面相觑,一时无人应答。片刻后,身着黑色长袍,留着一撮小胡子的李义山率先开口:“将军,我刚才逛了一圈,感觉听潮阁不错。如今天下已经大一统,我这个阴才也该隐匿了。就让我隐入听潮阁吧,我会在那里继续为将军出谋划策的。”

徐骁闻言,爽朗一笑,答应道:“好!李兄,我答应你。不过你放心,我不会让你孤独的,我没事就来找你喝酒。”李义山微微一笑,心中已有了计较。自春秋大战后,他便隐入听潮阁,往后的二十年未踏出一步,以绿蚁酒为伴,身形枯槁如朽木,却为北凉布下了全局战略,成为徐骁最得力的智囊。

而北凉王府里的枢机阁与机造局,也在日后的岁月中发挥了重要作用。枢机阁成为北凉军政决策的核心,李义山等谋士在此日夜操劳,为北凉的稳定与发展贡献了智慧与力量。机造局则不断研发出新型军械,为北凉铁骑提供了强大的装备支持,使得北凉在威震北莽及匈奴的战争中屡建奇功。

至于徐骁的六个义子,经过十几年的春秋战争洗礼,早已各展所长,成为北凉的中坚力量。坊间流传着关于他们的说法:“一虎二熊三犬”。一虎,指的是白衣兵仙陈芝豹,他智勇双全,后来更是成为儒圣进入陆地神仙境界;二熊,分别是白熊袁左宗与黑熊叶熙真,他们勇猛无比,是北凉铁骑中的佼佼者;三犬,则是褚禄山、齐当国、姚简三人,他们忠诚可靠,各有所长,为北凉立下了汗马功劳。

在这六人中,除了陈芝豹最具魅力外,最让人捉摸不透的便是褚禄山。他表面看似玩世不恭,实则心思缜密,是徐骁最得力的助手之一。在北凉王府的建设过程中,他展现出了非凡的才能与魄力,使得这座王府不仅成为了北凉的象征,更成为了徐家军团结与力量的象征。

对于六个义子的安排,徐骁可谓煞费苦心,他充分尊重并遵循了每个人自己的想法与志向,最终的结果,不仅让六人各展所长,更为北凉的稳固与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

陈芝豹,这位在灭六国后威震天下的将领,在军中享有“白衣兵仙”的美誉。同时,也因行事狠辣、手段无情而被人暗地里称为“小人屠”。一统天下后,他统辖着北凉最为精锐的「白羽轻骑」,这支骑兵在春秋战争中以其速度奇快、突击力强而着称,成为北凉军中的一把利刃。

陈芝豹不仅主导大型战役的指挥,更在春秋战中率军覆灭六国残余势力,为北凉的统一立下汗马功劳。徐骁封为北凉王后,他更是被任命为北凉军副帅,这一职位不仅彰显了他的地位,更让他成为制衡离阳朝廷对北凉军事渗透的重要力量。

袁左宗,号称白熊,是春秋战场上的一员猛将,他武艺高强,未逢敌手,即便是离十大高手之列,也仅差一线之遥。他二十一岁开始苦练刀法,虽曾输给顾剑堂一场,但此后便不再轻易在人前展露刀法,更添了几分神秘色彩。他的马上枪战技艺得传于徐偃兵,而徐偃兵又是陈芝豹师父枪王王绣的师弟,如此渊源,更让袁左宗在北凉军中地位超然。

春秋统一战后,他执掌北凉王牌骑兵「大雪龙骑军」,这支骑兵专精骑战突袭与边境防御,战时则兼任先锋大将,为北凉的边疆安全立下赫赫战功。

叶熙真,号称黑熊,又称右熊,他分管北凉半数谍报系统,擅长阳谋布局与政治博弈。在北凉的情报战中,他扮演着举足轻重的角色,不仅协助李义山推行「洪嘉北奔」计划,引导春秋遗民入北莽,更在幕后操纵着无数政治棋局,为北凉的利益最大化而殚精竭虑。作为已故赵长陵的徒弟,他的思想深处始终保持着师傅的遗志——认为陈芝豹掌管北凉军为最佳选择,这一信念也影响着他在北凉军中的决策与行动。

褚禄山,位列三犬之首的鹰犬,他的名声在外,生性残暴嗜杀,令人闻风丧胆。然而,这仅仅是他的表象,实际上,他文武全才,智谋过人,更为难得的是,他对徐家忠心耿耿,死而后已。因此,徐骁将最重要的谍报机构「拂水房」交由他来统领,负责渗透离阳、北莽及江湖势力,与离阳的“赵勾”、北莽的“蛛网”并称天下三大谍报组织。

在褚禄山的统领下,「拂水房」逐渐建立起天地玄黄四级谍网,主导刺杀、反间谍及关键情报传递,分天地玄黄四级,下设内外七十二房,谍报人员数千人,更独创《解字书》密文系统,确保指令传递的绝对安全。他还为后来的徐渭熊从拂水房抽调精锐组建“梧桐苑鹰士”,专责护卫徐凤年及梧桐苑的安全。褚禄山本人虽被离阳污名化为“残暴好色”,但实为北凉情报战的定海神针,他的存在,让北凉在情报战中始终占据优势。

对于徐骁的儿子徐凤年,褚禄山有着与众不同的看法。他从徐凤年小时候就看出,这个孩子并非表面那般纨绔无知,而是在装傻充愣。因此,他一直在徐凤年身边,阿谀奉承,拍马屁,因为他坚信这样做不仅可以让徐骁相信自己,更能在日后徐凤年掌权时,确保自己的荣华富贵。这种深谋远虑,让人不得不佩服褚禄山的智慧与远见。

齐当国,位列三犬次席,被称为狼犬,他体现了北凉军“死战不退”的精神传统。在春秋战的十几年中,他长期担任重甲骑兵「铁浮屠」的主将,这支骑兵以其重装甲、强冲击力而着称,是北凉军中的另一把利刃。齐当国本人耿直老实,对待徐骁及徐家军更是忠心耿耿。

春秋战结束后,他被徐骁派去镇守北凉核心险隘,成为北凉边疆的一道坚固屏障。徐骁对他的评价是:“这个憨子根本就没有心思!”但正是这份憨直与忠诚,让齐当国在北凉军中赢得了极高的声誉。

姚简,位列三犬末位,被称为嗅犬,他自幼师从谋士赵长陵,擅长阳谋与青囊堪舆之术。在北凉的军事部署中,他专司堪舆风水与地形勘探,为徐家军的军事行动提供地理支持。尤其是在徐骁受封北凉王后,姚简更是协助徐骁规划边境防线,利用山川地势构筑防御工事,为北凉的边疆安全贡献了自己的智慧与力量。

在构建北凉王府的事情上,褚禄山也是根据姚简的风水学建议来建立北凉王府的,使得王府既显威严又不失雅致。

徐骁看着自己的六个义子,心中满是满意。这六个义子职能覆盖军事、情报、地理三大支柱,形成了「陈袁掌锋矢、褚叶控暗流、齐姚固根基」的北凉权力架构,为北凉的稳固与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在部署好一切后,身为北凉王的徐骁,便前往听潮亭,向阴才李义山讨教如何恢复北凉三州的人气。

听潮阁为李义山提供了一个绝对安全的谋划环境,使他能够以三州之地抗衡北莽一国。在李义山搬入听潮亭后,徐骁便安排人前往他的老家,购买了他最喜欢的绿蚁酒一百坛,以表敬意与关怀。在听潮亭里,李义山向徐骁提出了「洪嘉北奔」的雏形计划,他考虑到了春秋战乱后六国遗民豪阀成为离阳王朝的不稳定因素,因此提出了这一战略构想。

关于「洪嘉北奔」的计划,李义山详细地向徐骁阐述了其战略目标与多重效果:

1、养寇自重是一种策略,其目的在于制衡离阳。北凉通过向北莽输送工匠、技术以及文化等资源,使得北莽的国力得到增强。这样一来,离阳就会因为忌惮北莽的实力而不敢对北凉施加过大的压力,从而形成一种三足鼎立的局面。\/

2、文化入侵则是另一种手段,通过将中原的技术传入北莽,将会促使北莽的南朝逐渐汉化。这种汉化过程会导致南北文化产生对立,进而激化北莽内部的矛盾。

3、城池枷锁策略的实施,主要是为了削弱北莽的机动性。北凉派遣工匠帮助北莽筑城定居,这将使北莽从原本的游牧模式转变为守城模式。如此一来,北莽的骑兵优势将大打折扣,在凉莽大战中只能被迫固守城池,而无法像以往那样灵活机动地作战。

4、最后还有一招暗棋伏笔,即在北迁的氏族中安插死士。这些死士就像一颗颗隐藏的棋子,例如南朝王家的王京崇等人。当凉莽大战爆发时,这些死士就能够在北莽南朝内部制造混乱,里应外合,最终击溃北莽南朝。

当徐骁听完李义山关于「洪嘉北奔」的计划后,心中的兴奋之情难以自抑,他不禁拍案叫绝,连连称赞这个计划的精妙之处。他端起酒杯,仰头一饮而尽,那杯中的绿蚁酒仿佛也在为这绝妙的计划而欢呼。

徐骁放下酒杯,满脸笑容地看着李义山,感叹道:“我徐骁能得李兄相助,实乃上天眷顾啊!”

李义山微微一笑,谦逊地说道:“王爷过奖了,这计划目前还只是个初步的构想,若要真正实施,还需要各方势力的协同合作才行。”

徐骁连忙追问:“哦?需要哪些人呢?李兄但说无妨,只要是我徐骁能够办到的,绝不推辞!”

李义山略作思考,缓缓说道:“要想让这个计划顺利进行,燕敕王的谋士纳兰右慈、春秋魔头黄龙士以及离阳帝师元本溪都是不可或缺的人物。无论是明面上的支持,还是暗地里的协助,不管是自愿的还是被动的,都至关重要。”

徐骁听完,毫不犹豫地应道:“好!赵兄有何难处,尽管开口。需要谁来帮忙,只要你一句话,我徐骁必定全力以赴!”李义山见徐骁如此爽快,心中甚是欣慰,他微微一笑,说道:“其实,我心中已有合适人选。”

徐骁好奇地问:“哦?不知李兄看中了我哪个义子?”

李义山回答道:“我都想好了,让小叶来帮我吧!做这个需要有谍报能力的,你这几个义子中,禄球儿最合适,但是他的「拂水房」离不开他。因此,让小叶来帮我就可以。”

徐骁则大大咧咧地说:“好!明儿我便和小叶说。”

之后,徐骁就在听潮亭里与李义山继续商量着一些细节,两人边喝边谈,身边的酒坛已经空出了一两个,但他们的思绪却愈发清晰,对北凉的未来充满了信心与期待。

……

而在千里之外的离阳皇城——太安城。离阳王朝的辉煌宫阙隐于云雾缭绕之中,仿佛是天地间最为庄严的象征。而在这巍峨宫殿的深处,有一片静谧之地——后花园,它远离了前朝的喧嚣与纷扰,成为了老皇帝赵礼沉思与决策的避风港。此时正值黄昏,夕阳如血,将天边染成了绚烂的橙红,却也平添了几分苍凉与沉重。

老皇帝赵礼,一位历经风雨、权谋深沉的君主,正站在花园中的一座古亭之下,手中紧握着一份由其帝师元本溪精心撰写的奏折。元本溪,这位智计无双的老臣,以其深邃的洞察力和卓越的谋略,辅佐赵礼多年,共同见证了离阳王朝的崛起与强盛。然而,此刻奏折中所列出的每一项建议,都如同锋利的刀刃,直指王朝的心脏——北凉徐家军,这支刚刚立下赫赫战功、平定六国的铁血之师,如今却成了离阳皇权眼中最棘手的隐患。

元本溪提出的策略,是一套环环相扣、步步为营的“捧杀—抽血—孤立”组合拳,旨在不动声色间将北凉徐家军从王朝的功臣转变为潜在的威胁。其核心矛盾,在于离阳王朝无法容忍一个强大到足以自成一国的势力存在于其疆域之内,即便是曾经的战友与功臣。

第一计,明封暗贬。赵礼已经下旨封徐骁为“大柱国”“北凉王”,表面上是对其功绩的最高赞誉,实则剥夺了他在中枢的实权,迫使他远离太安城的政治中心,仅保留了对边军的指挥权。这一招,既保全了徐骁的面子,又巧妙地削弱了他的影响力。

第二计,军事渗透。元本溪建议派遣文臣赴北凉担任监军,名义上是协助管理,实则监视徐家军的一举一动,切断北凉将领的晋升通道,让有志之士望而却步。同时,暗中扶持如顾剑棠等将领,逐步分割徐家军的军权,形成制衡之势。此外,禁止科举士子投效北凉,将北凉籍官员调入京城闲置,使得北凉文官体系长期处于人才匮乏的状态,难以形成有效的行政力量。

第三计,人才封锁。与第二计相辅相成,通过严格控制人才流动,确保北凉无法获得新鲜血液,从而在长远上削弱其发展潜力。这一招,如同釜底抽薪,让北凉在人才储备上逐渐枯竭。

第四计,财政枷锁。离阳王朝以“军费拨款”为名,每年向北凉输送三百万两白银,看似慷慨解囊,实则让北凉经济高度依赖朝廷,失去了自主造血的能力。一旦朝廷断供,北凉将陷入经济困境,难以自持。

第五计,贸易封锁。禁止中原商队进入北凉交易盐铁等战略物资,截断丝绸之路的商税分成,迫使北凉不得不以高价从其他渠道进口所需物资,进一步加重了其经济负担。

第六计,货币战争。打压徐骁私铸的“北凉通宝”,通过操纵货币市场,使离阳货币贬值,引发北凉境内的通货膨胀,从而在经济上对北凉进行致命一击。

第七计,制造对立。散布“徐骁欲血洗广陵江”的谣言,煽动六国遗民对北凉的仇恨;强令徐骁“马踏江湖”,使其成为武林公敌,从而在道义上孤立北凉,失去民心。

第八计,边境纵容。默许北莽袭扰北凉边境,意图通过小规模的冲突消耗徐家军的兵力,甚至曾纵容董卓率军劫掠北凉三州,进一步削弱北凉的军事实力。

赵礼站在亭中,目光深邃地望着远方,夕阳的余晖将他的身影拉得长长的,面部表情完全笼罩在阴影之中,让人难以揣测其内心的真实想法。他深知,元本溪的每一计都直击要害,却也充满了风险与不确定性。北凉徐家军,这支曾经为离阳王朝立下汗马功劳的军队,如今却成了他心中难以割舍的痛。他既不想看到北凉坐大,威胁到王朝的稳定;又不愿背负忘恩负义的骂名,寒了天下将士的心。

夕阳渐渐西沉,夜幕悄然降临,赵礼依旧站在那里,一动不动,仿佛在等待着一个决定性的答案。而后花园中的一切,也在这沉默中,静静地等待着历史的裁决。

————————————————

正所谓:

徐骁挥师破襄樊,铁骑奔腾尘烟漫。

城头旌旗皆倒卷,敌军胆丧心魂散。

离阳帝诺践约还,妻儿归聚喜团圆。

徐公信义守前言,径赴北凉志弥坚。

清凉山上谋新院,令遣禄山督其建。

褚将勤勉不辞难,半载华堂耀北川。

李公听潮隐高贤,心怀天下思一统。

洪嘉北奔策如泉,徐公颔首赞奇功。

六子各展凌云勇,镇守北凉如铁桶。

岗位心仪意气雄,边疆稳固敌难动。

千里王庭风云涌,元师列策心忡忡。

八条毒计遏徐锋,帝裁善恶待时明。

(本章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