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四合院:我是雨水表哥 > 第229章 筹备安家宴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夕阳的余晖将天边染成温暖的橘红,给隆冬傍晚的京城增添了几分难得的暖意。

下班的人流如同潮水般涌出大门,脸上带着一天劳作后的疲惫,更多的是对归家的期待。

吕辰和汪传志落在人群后面,脸上却不见多少倦色,反而带着一种即将操办喜事的兴奋与郑重。

他们从后勤科借来一辆半旧的板车,车轴因缺油发出轻微的“吱呀”声,混在喧闹的人声中,并不显耳。

“辰子,东西都备齐了?别到时候抓瞎。”汪传志推着板车,侧头问道。

他身材高大,推起车来毫不费力。

“放心吧,我阮叔亲自安排的,错不了。”吕辰拍了拍他的肩膀,语气笃定,“一头大肥猪,一只羊,还有鱼和虾,足够卫国他们好好热闹一场了。”

两人说着,脚下不停,朝着肉联厂方向走去。

喧闹的人潮渐渐稀疏,街道两旁炊烟袅袅,空气中弥漫着烟火气息。

走着走着,汪传志脸上的兴奋劲儿稍稍褪去,眉宇间染上了一层阴霾。

他沉默了片刻,终于还是没忍住,叹了口气:“辰子,说真的,看着卫国、国华他们这‘红钢小院’都弄起来了,我这心里……真不是滋味。”

吕辰看了他一眼,没有接话,只是安静地听着。

他知道传志心里憋着话。

“咱们213宿舍六兄弟,从入学到现在,五年来一起啃书本,一起搞项目,一起在轧钢厂流汗,真跟亲兄弟没两样。”

汪传志的声音带着浓浓的眷恋和不舍:“现在眼看你们一个个都在北京扎下根了,卫国他们有了自己的院子……可我……”

他又叹了口气,从怀里摸索了一下,掏出一封有些皱巴巴的信:“家里又来信了。这次不是光我爹娘念叨,是厂里的领导,亲自到家里找我爹谈的话。”

吕辰接过信,借着天光快速扫了几眼。

信上的内容与他预想的差不多,语气恳切又带着不容置疑的期望,中心思想就是鞍钢作为正在进行大规模的自动化升级改造,急需像汪传志这样在红星轧钢厂经历过“全流程自动化”项目淬炼、有实战经验的技术人才回去“挑大梁”。

信里还提到了“建设家乡”“为共和国最大的钢铁基地贡献力量”等字眼,充满了时代特有的号召力。

汪传志苦笑一声:“领导说了,只要我回去,岗位随我挑,项目随我选,绝对是重点培养对象。我爹那个高兴劲儿就别提了,觉得儿子总算出息了,能给老家争光了。连我娘都在信里说,街坊邻居都知道我要回鞍钢‘当骨干’了……这压力,唉……”

他将信重新叠好,小心地塞回口袋,像是揣着一块滚烫的烙铁:“我知道,从大局出发,回去支援鞍钢是应该的。咱们在红星厂搞出来的这些东西,不就是为了能在全国推广开来吗?部里调沈工他们走,不也是这个意思?道理我都懂,可我这心里……就是舍不得你们,舍不得咱们这个团队啊!”

他的声音有些哽咽,用力眨了眨眼睛,看向远处灰蒙蒙的天空:“有时候我真恨自己为啥是个鞍钢子弟。要是跟你们一样,就是个普通学生,是不是就能心安理得地留下来了?”

吕辰伸手揽住汪传志的肩膀,用力晃了晃:“传志,别这么说。咱们是兄弟,无论到哪儿,这份情谊都断不了。鞍钢需要你,这是国家对你的信任,也是你的责任。换个角度想,你把在咱们这儿学到的本事带回去,把鞍钢的自动化搞起来,那不也是咱们的胜利?是咱们兄弟共同的荣耀!”

他顿了顿,语气变得轻松了些:“再说了,我可听说了,你和高妹喜同学进展挺顺利?怎么,这是打算夫妻双双把家还了?”

提到高妹喜,汪传志脸上露出一丝赧然和光亮,刚才的郁闷被冲散了不少:“嘿嘿,辰子,这事还得谢谢你和晓娥牵线。妹喜她……人挺好的,爽快,没那么多弯弯绕。我们商量好了,等毕业了,就一起去鞍钢。她学文的,家里已经托人问过了,鞍钢那边的高中正好缺老师,能解决工作。”

“这是好事啊!”吕辰由衷地为他高兴,“成了家,立了业,在父母身边,还能为家乡建设出力,多少人求都求不来的福气。到时候你们结婚,我和晓娥一定去鞍钢喝喜酒!”

“那必须的!少了谁也不能少了你们!”汪传志用力点头,随即又关心起吕辰,“你和晓娥的婚事定在什么时候?可一定得等我从鞍钢回来!我还指着给你当迎亲的代表呢!”

“放心,跑不了你。”吕辰笑道,“大概就在明年开春吧,等晓娥毕业分配落实好。到时候提前给你发电报,你可别给我掉链子。”

“保证到位!”汪传志拍着胸脯,随即又压低声音,带着点促狭,“说起来,你和晓娥这算是修成正果了。郎才女貌,又是同学,感情还好,真让人羡慕。”

“你和妹喜不也一样?”吕辰笑着回敬,“咱们兄弟,都会越来越好的。”

说说笑笑间,两人心中的离愁别绪似乎也冲淡了许多。

未来的路或许不同,但并肩作战的情谊和彼此的祝福,将跨越山海,始终相连。

他们来到了肉联厂附近一个僻静的小仓库。

阮鱼头的手下人早已等候在此,见到吕辰,熟络地打了声招呼,便帮着将货搬上板车。

果然如吕辰所说,一头收拾得白白净净、膘肥体壮的猪,一只剥了皮的全羊,七八条用草绳串着、还在微微弹动尾巴的大青鱼,还有两木桶活蹦乱跳的青壳大虾。

东西一上板车,顿时显得满满当当,沉甸甸的。

“阮叔费心了,代我谢谢他。”吕辰递过去一小包烟,客气道。

“吕兄弟你太客气了,鱼头叔交待了,务必让您满意。”那人笑着接过,帮忙推了一把,板车“吱呀”一声,再次上路,这次是朝着南锣鼓巷的方向。

到达红钢小院时,天色已经暗了下来。

然而小院内外却是一片灯火通明,人声鼎沸,与周遭静谧的胡同形成了鲜明对比。

院门敞开着,门上临时贴了个大红“福”字,虽简单,却洋溢着浓浓的喜气。

崭新的青砖院墙在灯光下泛着温润的光泽,院内传来阵阵欢声笑语和锅碗瓢盆的碰撞声。

“来了来了!辰子和传志拉货回来了!”眼尖的任长空第一个发现他们,高声喊道。

顿时,院里呼啦啦涌出一群人。

王卫国、吴国华、陈志国、任长空,还有李师兄、钱师姐,以及跟着何雨柱过来帮忙的马华和刘岚,个个脸上都洋溢着笑容和期待。

“好家伙!这么大一头猪!”王卫国上前搭手,和汪传志一起用力,将板车稳住,看着车上的货物,眼睛发亮。

“还有羊!这下可够咱们好好搓一顿了!”吴国华推了推眼镜,脸上是抑制不住的兴奋。

“鱼也新鲜!虾还活着呢!”陈志国蹲下身,戳了戳木桶里张牙舞爪的大虾。

众人七手八脚,如同蚂蚁搬家一般,很快便将车上的肉食卸了下来,抬进院里临时搭建的灶台旁。

何雨柱早已系着围裙等在那里,他如今是轧钢厂一食堂的主任,一般人可请不动他,不过这帮子兄弟的安家宴,大厨非他莫属。

他拎着一把厚背砍刀,围着那条肥猪转了一圈,伸手在猪皮上按了按,又掂量了一下羊腿,脸上露出满意的神色。

“成!料子不错!”何雨柱赞了一声,随即开始发号施令,“卫国,马华,你们俩力气大,把这猪给我抬到案板上去!国华,志国,去打几桶清水来,刘岚你带着上他们把这鱼和虾再拾掇一遍,务必弄干净了!传志,别闲着,去把那边那口大锅烧上水!”

他指挥若定,条理清晰,众人轰然应诺,立刻按照分工忙碌起来。

原本就热闹的小院,瞬间变成了一个临时的露天厨房,充满了生气与活力。

何雨柱亲自动手处理那头猪。

只见他手起刀落,动作娴熟精准,仿佛不是在分解一头数百斤的牲畜,而是在进行一场艺术创作。

厚背砍刀在他手中轻巧地游走,沿着骨骼关节缝隙切入,发出清脆的“咔嚓”声。

先卸下四只肥厚的蹄髈,那是做红烧肘子的上好材料;接着是里脊、通脊,肉质细嫩,适合切片爆炒或滑熘;五花三层,肥瘦相间,是做红烧肉、扣肉的不二之选;前腿后臀,筋肉相连,适合炖煮或做馅料……

他一边分割,一边随口指点着马华:“看好了,下刀要准,顺着纹理,别把好肉破坏了。这板油,可是好东西,炼出来的大油,炒菜香着呢!”

很快,猪肉被分割成大小不等的块状。

何雨柱看着堆成小山的肉块,估摸了一下明天宴席的用量:“这肉太多了,留出明天要用的,剩下的,得处理一下,不然放不住。”

他指挥着王卫国和马华,将一大半猪肉搬进旁边已经收拾好的厨房。

那里早已备好了大缸和粗盐。

何雨柱指点马华和王卫国,将大块的猪肉均匀地抹上粗盐,用力揉搓,确保每一处都渗透到位,然后一层层码放在干净的大缸里,进行腌制,准备做成腊肉或者咸肉,足够红钢小院这六家人吃上好一阵子。

与此同时,院里的其他人也没闲着。

一口大铁锅架在临时垒砌的灶台上,灶膛里柴火噼啪作响,锅里的水已经开始冒起热气。

何雨柱指点李师兄,将分割下来的大块白色板油洗净切块,倒入锅中。

随着温度的升高,板油块渐渐缩小,透明的、带着特殊香气的油脂被熬炼出来,在锅里“滋滋”作响,香气弥漫了整个小院。

熬好的猪油被盛进几个大瓦罐里,冷凝后便是雪白细腻的猪油,是日后炒菜、拌饭的极品。

炼油剩下的油渣,何雨柱也没浪费。

他捞出来控干油,撒上一点点细盐,递给旁边眼巴巴看着的众人:“尝尝,香着呢!”

王卫国等人迫不及待地接过,顾不得烫,扔进嘴里,顿时满口酥香,脸上露出满足的笑容。

这简单的油渣,在物资并不充裕的年代,是无上的美味。

接着,何雨柱又取了些带肥膘的肉条,切成小指粗细的条状,加入鸡蛋、面粉、淀粉和调料搅拌均匀。

待旁边另一口锅里的油温升高,他便将挂好糊的肉条下锅炸制。

伴随着“刺啦”一声,肉条在热油中迅速翻滚膨胀,变成金黄酥脆的酥肉。

炸好的酥肉可以直接吃,也可以留着第二天做炖菜、蒸碗,是宴席上不可或缺的角色。

处理完猪肉,何雨柱又将目光投向了那些“下水”。

猪肝、猪心、猪肚、猪肠、猪肺,还有那个硕大的猪头。

这些东西处理起来费时费力,但在何雨柱这样的名厨手里,却是化腐朽为神奇的宝贝。

他亲自动手,带着钱师姐和吴国华,用面粉、盐反复搓洗,将猪肠猪肚里的黏液和异味去除得干干净净。

猪头用烧红的铁棍烫掉残留的毛根,刮洗得白白净净。

然后,他将这些收拾好的下水连同猪头一起,放入一个巨大的卤锅中。

锅里是他提前准备好的老卤,加入了酱油、黄酒、冰糖、葱姜以及花椒、八角、桂皮、香叶等十几种香料。

大火烧开,转成小火,慢慢地咕嘟着。

浓郁的卤香味渐渐盖过了之前的油香,霸道地占据了小院的每一个角落,勾得人馋虫大动。

另一边,那只羊也被马华分解开来。

最好的羊腩肉、羊腿肉被剔下来,准备明天做手抓羊肉或者葱爆羊肉。

剩下的羊骨头、羊蝎子连同一些羊杂,被一起投入另一个大锅,加入足量的清水,只放几片姜、几段葱和一小把花椒,便开始大火猛炖。

他要熬制一锅原汁原味、汤色奶白的羊杂汤。

就在这一片热火朝天的忙碌中,天色彻底黑透。

小院里拉起了临时电线,挂上几个大灯泡,将这片小天地照得亮如白昼。

诱人的香气不仅萦绕在小院,甚至飘散到了胡同里,引得不少邻居探头张望,暗自羡慕这红钢小院刚安家就有如此热闹的烟火气。

看看时间不早,何雨柱拍了拍手:“行了,今儿个先到这里!剩下的明儿再弄。咱们先弄点简单的,垫垫肚子!”

马华舀出几大勺羊杂汤,汤色已然泛白,香气扑鼻。

在碗里放入提前煮好、过完凉水的面条,浇上热汤,再撒上一把切碎的香菜和葱花,点几滴辣椒油。

亲手递给何雨柱:“主任,您尝尝这羊杂面!”

何雨柱点点头:“不错,火候刚刚好,你是学进去了!”

众人早已饥肠辘辘,闻言立刻围拢过来,一人端上一大海碗。

蹲着的,站着的,靠在墙根的,也顾不上什么形象,稀里呼噜地吃了起来。

羊杂炖得软烂,羊汤鲜美醇厚,面条爽滑筋道,一碗热汤面下肚,驱散了冬夜的寒意,也慰藉了忙碌一晚的疲惫,浑身都暖洋洋的,额头上渗出细密的汗珠。

“舒坦!”王卫国抹了把嘴,意犹未尽。

“柱子哥这手艺,真是没得说!”吴国华连汤都喝得一滴不剩。

吕辰和汪传志也吃得额头冒汗,相视一笑。

看着兄弟们满足的笑脸,看着这初具规模、充满生机的小院,心中充满了成就感。

饭后,众人又一起动手,将锅灶、碗筷清洗干净,场地收拾利索。

明天这里将摆开宴席,正式庆祝红钢小院的落成和六家人的乔迁之喜。

吕辰和何雨柱告别了意犹未尽的兄弟们,领着刘岚和马华就出了门,踏着月色往家走。

胡同里很安静,与刚才红钢小院的热闹形成对比。

“卫国他们这就算是在北京真正安下家了。”何雨柱感慨道,“有个自己的窝,心里就踏实了。”

“是啊。”吕辰点头,“大家以后相互有个照应,咱们也放心。”

他又问道:“表哥,我看你对那个马华细心指点,你是要收他做弟子吗?”

何雨柱点头:“这小子人实在、踏实肯干、眼里有活,我是有这个想法,打算过些日子带他去见见师父。”

回到新街口甲五号院,家里还亮着灯。

陈婶还在灯下做着针线活,陈雪茹一边看着已经睡熟的小念青,一边在笔记本上写写画画,似乎在盘算合作社的账目。

小雨水则趴在桌上,面前摊着作业本,但眼睛已经有些迷离,听到开门声,立刻抬起头,精神了起来。

“哥,表哥,你们回来啦!”小雨水跑过来,“红钢小院怎么样?热闹吗?”

“热闹得很。”吕辰笑着脱下棉袄,“你哥大显身手,把大家都喂饱了。”

何雨柱也笑道:“东西都备得差不多了,明天就等着一展身手了。”

陈雪茹放下笔,关心地问:“都还顺利吧?卫国他们缺什么不缺?”

吕辰答道:“都挺好,东西够丰盛的,表哥还帮他们腌了不少肉,这个年没问题了。我们明天下午过去,参加他们的安家宴。”

“太好了!”小雨水开心道,“我都想好送卫国哥哥他们什么礼物了!”

“哦?我们雨水要送什么?”吕辰好奇地问。

小雨水神秘地一笑,跑到暖棚那边,不一会儿,小心翼翼地捧来一个瓦盆。

盆里是郁郁葱葱的小葱,根根碧绿,水灵灵的,长势极好。

“看!我种的小葱!”小雨水献宝似的将瓦盆举到吕辰和何雨柱面前,“送给红钢小院!让他们做菜的时候用!自己种的,新鲜!”

灯光下,小雨水脸上洋溢着自豪和真诚,那盆生机勃勃的小葱,翠绿欲滴,凝聚了这个家所有的温暖和最质朴美好的祝福。

四个大人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彼此眼中的笑意。

“好!”郑重地说,“明天我们就带着雨水的心意,一起去给红钢小院添一份‘青’意!”

窗外,月色如水,宁静地笼罩着这座古老的都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