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年三十的清晨,天色刚蒙蒙亮,吕辰蹬着自行车,车把上挂着两条用草绳串着的肥硕鲤鱼,后座上绑着一桶活蹦乱跳的青壳大虾,径直往娄家而去。
街道上比平日冷清许多,但家家户户门窗上新贴的红色窗花和福字,以及偶尔传出的剁馅儿声、孩子们的欢笑声,无不渲染着浓得化不开的年味儿。
到达娄家小院时,张叔和王叔正带着家人打扫院子,谭令柔刚起床不久,见到吕辰带来的鲜鱼活虾,惊喜道:“小辰,你这孩子,大过年的还跑一趟,家里什么都备齐了,快进来暖和暖和!”
“谭阿姨,晓娥呢?这是刚捞上来的,图个新鲜,给年夜饭添个菜。”吕辰笑着将东西递给王婶。
“晓娥还在睡呢,昨晚上赶稿子睡得晚。”谭令柔说着,脸上是掩不住的慈爱,“你这孩子有心了。快回去忙吧,家里肯定一堆事,代我向雪茹、柱子还有雨水问好,祝你们阖家团圆,新年进步!”
吕辰也没多耽搁,辞别谭令柔,骑着车又往回赶。
冬日的阳光渐渐有了些温度,洒在身上,驱散了清晨的寒意。
想到今晚家里的热闹,他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起来。
回到家时,院子里却已是一派热火朝天的景象。
由于何雨柱一早就去了轧钢厂实践基地,要给那些留校过年的师生们准备年夜饭,家里的厨房便交给了邻居们的女将们。
吴家大婶和张婶在处理大鱼;王婶和吴家二婶熟练地和面、调馅儿;赵家二婶和陈婶则带着雨水、吴佳、赵芸这几个小一辈的姑娘,清洗蔬菜、择豆角。
陈雪茹和李婶一人抱着个小孩,和吴奶奶、张奶奶、赵奶奶三位老太太坐在廊檐下,拉着家常。
“辰子回来啦!”吴家大婶眼尖,看到吕辰进门,扬声招呼道。
“婶子们辛苦了!雨水,佳佳,小芸,都忙着呢!”吕辰笑着跟众人打招呼。
“不辛苦,不辛苦,一年到头就盼着这天热闹呢!”张婶笑着回应。
小雨水抬起头,鼻尖上还沾着一点面粉,笑嘻嘻地说:“表哥,柱子哥说等他回来露一手绝活呢!”
“好,那咱们就等着吃好的。”吕辰开心道。
又和各位奶奶唱了个大喏:“哎哟,三位老太太吉祥!”
逗得三位老太太眉开眼笑,赵奶奶笑骂道:“你个猴精!就爱作怪,赶紧走,别碍眼!”
男人们都聚在了赵老师家的客厅。
喝着赵老师珍藏的茉莉花茶,叨着张局长的好烟,烟雾缭绕中,看着张副局长和赵编辑在棋盘上杀得难分难解,吴二叔、王副处长、李连长纷纷下场指点,嗓门一个比一个大,气氛轻松而融洽。
看得赵老师直摇头。
小一点的男孩子们,如吴兵、王振军、王振国、赵小悌等,早就按捺不住,拿着哥哥们给的零散鞭炮,在胡同里疯跑,清脆的鞭炮声和欢叫声此起彼伏。
而年纪大一点的,则聚集在了吕辰的书房里。
在工业学院上学的吴军,在哈工大上学的吴民,在北大上学的赵小恺,以及正在上高三、面临高考的张中,四个大小子正聊得热烈。
吕辰推门进去时,正听到吴民情绪激动地说:“……美帝国主义这就是赤裸裸的侵略!支持古巴流亡分子在猪湾登陆,妄图颠覆卡斯特罗政权,这是对古巴人民选择自己道路权利的粗暴干涉!”
“还有对南越的军事援助,派遣顾问,这分明就是想把越南变成第二个朝鲜,搞分裂,维持他们的殖民利益!”赵小恺推了推眼镜,语气沉静但带着愤慨。
“肯尼迪嘴上说着和平,行动上却一点没闲着。”吴军接口道,“他们对亚非拉民族的压迫和剥削,从来就没停止过。”
张中虽然年纪稍小,但也听得认真,这时插话道:“还有柏林墙,说修就修了,东西柏林就这么硬生生被隔开,听说好多家庭都被分开了。”
“这就是冷战的铁幕,实实在在的。”吴民叹了口气,随即又振奋起来,“不过,苏联的加加林上了太空,这可是人类的一大步!我们学校的老师都说,太空领域是未来强国必争之地,我们早晚有一天也一定能造出自己的宇宙飞船,飞上太空!”
“没错!”赵小恺点头,“非洲这一年好多国家都独立了,加纳、坦噶尼喀……这是反帝反殖民的巨大胜利,说明历史的潮流是不可阻挡的。”
见吕辰进来,几人都招呼道:“辰哥!”
吕辰拉过一把椅子坐下,笑着问:“聊得这么热闹?在讨论国际形势?”
“是啊,辰哥。”吴民抢着说,“感觉这个世界变化真快,也真不太平。”
吕辰拿给自己倒了杯水:“你们关注这些是好事,来说说看,你们都有些什么见解。”
几人分别说了自己的看法,虽稚嫩,但确有见解。
吕辰总结道:“肯尼迪政府的策略有其内在的矛盾性,一方面要展现与前任不同的‘新边疆’精神,缓和与苏联的直接对抗;另一方面,维护其全球霸权、遏制共产主义扩张的根本目标没有变,所以在古巴、越南这些地方表现得尤为强硬。这些事件,确实会在未来很长一段时间内,深刻影响世界政治格局、科技发展方向甚至全球环境。”
他顿了顿,继续深入道:“比如太空竞赛,看似是科技比拼,背后是国家综合实力的较量,会极大地推动材料、电子、控制、能源等一系列尖端技术的发展。你们在学校里,如果能接触到相关的知识,不妨多留心。再比如非洲国家的独立浪潮,不仅改变了世界政治地图,也会影响全球资源分配和贸易路线,未来我们国家要发展,与这些新兴国家的合作会是很重要的方向。”
他尽量用他们能理解的语言,融入了一些后世的见闻和分析:“至于柏林墙,它是冷战最鲜明的象征,提醒我们意识形态对立可以造成怎样的人间悲剧。但另一方面,它也促使欧洲乃至全世界更深刻地反思战争与和平、分裂与融合的问题。这些事件背后,往往交织着复杂的利益、历史和人性。我们要做的,不仅是表达愤慨或赞同,更要学会冷静思考,分析其背后的根源、影响,甚至从中发现可能存在的机遇。比如,两大集团的对立,是否会给我们这样的国家在某些技术领域获得喘息或突破的空间?全球民族独立运动,是否会带来新的市场和资源合作可能?”
兄弟们听得入神,这些宏观而联系的观点,让他们感觉眼前的世界地图仿佛活了起来,各种事件不再是孤立的新闻,而是相互关联、动态发展的链条。
接着,吕辰又给大家简要梳理了当前国内在各条战线上的发展状况,从工业基础的初步构建,到农业生产的稳步恢复,再到国防科技的默默耕耘,既肯定了取得的巨大成就,也没有回避面临的困难和挑战。
他鼓励道:“我们这一代人,生在旧社会的尽头,长在新中国的朝阳下,注定是要承前启后、负重前行的一代。你们现在在学校里打好基础,将来无论分配到哪个岗位,都要记住,你们学到的知识、练就的本领,最终是要用来建设这个国家,让她变得更强大、更富裕、更文明。”
张中一直安静地听着,这时才有些不好意思地开口:“吕辰哥,我……我打算报考电影学院。”
这话一出,吴军、吴民和赵小恺都略显惊讶地看向他。
在这个崇尚“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年代,选择艺术院校,尤其是在他们这样一个偏重理工和人文的邻里圈子里,显得有些另类。
吕辰却是鼓励地看着他:“电影学院?很好啊。怎么想到学这个?”
张中见吕辰没有反对,胆子大了些:“我喜欢看电影,也觉得电影能讲故事、能影响人。我觉得,建设国家不光是造机器、盖房子,也需要精神食粮,需要能让老百姓喜欢看、看了有劲头的文艺作品。我想试试。”
“很有想法!”吕辰点点头,“文艺工作也是革命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用优秀的作品鼓舞人,用生动的形象教育人,意义重大。考上电影学院没问题吧?”
“专业课老师说我的素质和感觉还不错,文化课我也有把握。”张中自信地回答。
“那就好。”吕辰思索了一下,“上大学前,我建议你可以多看一些这方面的书。不光是电影理论的,比如夏衍的《写电影剧本的几个问题》,还有文学方面的,像《红楼梦》这样人物刻画登峰造极的作品,要多读几遍,琢磨人物性格和命运。还有中外优秀的剧本,比如曹禺、老舍、莎士比亚等人的戏剧,都可以找来看看。最重要的是,多观察生活,留心身边人的言行举止,思考背后的动机和情感。电影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
张中认真地记在心里,连连点头。
正说着,门外传来何雨柱洪亮的声音:“哟嗬,都猫屋里用功呢?赶紧的,搭把手,准备开饭了!”
原来何雨柱已经在实践基地忙活完,赶了回来。
他脱下棉袄,卷起袖子,就接过了厨房的指挥权。
只见他灶火一点,大勺一颠,熟悉的烟火气瞬间升腾,锅铲碰撞声、热油刺啦声交织成一首欢快的厨房交响曲。
很快,在众人的齐心协力下,几张八仙桌在吕辰家宽敞的正堂里拼摆开来。
吴家大婶带着女眷们将一道道凉菜、热炒端上桌,琳琅满目,香气四溢。
何雨柱最后端上了他的压轴大菜:一条色如琥珀、浇汁饱满的红烧大鲤鱼,象征着“年年有余”;一大盆汤汁奶白、鲜香扑鼻的羊肉炖白菜,寓意着“三阳开泰”。
众人纷纷落座,小孩子们迫不及待,眼巴巴地望着满桌佳肴。
这时,德高望重的赵奶奶,缓缓站起身,手里端着一杯黄酒。
喧闹的场面立刻安静下来,所有人都恭敬地看向老人家。
赵奶奶清了清嗓子,目光慈祥而欣慰地扫过在座的每一张面孔:“老少爷们,姑娘媳妇们,孩子们!又是一年除夕夜,咱们甲字号的老邻居们,又能聚在一起,吃这顿团圆饭,老婆子我心里头,高兴!”
她顿了顿,继续说道:“过去这一年,咱们院里各家各户,都有喜事,有进步。张局长工作担子更重了,是为国家出力;王处长在城建上劳心劳力,成绩有目共睹;吕辰这孩子,在轧钢厂和实践基地,搞出了大名堂,你们给咱们院,给咱们这条街,都争了光!”
众人的目光都看着三位,三人连忙欠身。
赵奶奶又看向各位女眷:“咱们院里的媳妇们,更是不容易。支持男人在外工作,操持家务,教育儿女,是真正的‘半边天’!没有你们的付出,就没有咱们院里这红红火火的日子!”
女眷们脸上都露出了自豪而温暖的笑容。
“再看看咱们的孩子们,”赵奶奶的目光转向年轻一代,“去年,小民、小恺,又考上了好大学,咱们院里又飞出去两只金凤凰!孩子们学习刻苦,都是好样的,四个大学生,在这四九城都是有面儿的事,还有小一点的,像小中,马上也要高考了,很好!哥哥们带头带的好,弟弟妹妹们要以他们为榜样,看到你们一代比一代强,我们这些老家伙,就放心了!”
“旧的一年过去了,有汗水,有收获。新的一年,希望咱们国家风调雨顺,建设得越来越好!希望咱们院里家家和睦,人人平安,孩子们学业进步,大人们工作顺利!来,为了更好的明年,咱们一起,干了这一杯!”
“干杯!”
“新年好!”
“奶奶们福如东海,寿比南山!”
所有人都举起了手中的酒杯或茶杯,男女老少的欢声笑语汇聚在一起,充满了整个院落,冲散了冬夜的寒意,也冲淡了岁月的疲惫与艰辛。
窗外,雪花飘零,更添了几分静谧与祥和。
屋里,觥筹交错,欢笑不断,这顿凝聚了邻里深情与家庭温暖的年夜饭,一直持续到深夜……
在这个特殊的夜晚,北京城千万个家庭、胡同院落里,大抵都在上演着类似的热闹与温馨。而甲字号的这场除夕家宴,只是这宏大时代画卷中,一抹平凡却无比坚实的暖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