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科幻小说 > 灵飞经:中微子纪元 > 第44章 发现“垃圾DNA”中的宝藏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4章 发现“垃圾DNA”中的宝藏

LIR-Lab的生命信息海洋中,数据正以前所未有的速度累积。来自军人、运动员、科学家以及那位特殊后裔林风的基因组数据,如同亿万条溪流,汇入庞大的生物信息学分析系统。张云帆博士领导的生物信息团队日夜不停地运行着复杂的算法,在数以百万计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中,寻找与“灵子响应”表型相关联的蛛丝马迹。

初步的GwAS分析结果,却像一团迷雾。在传统的蛋白质编码基因区域,他们发现了一些微弱的信号,但均未达到基因组水平的显着相关性。这些零星的发现,如同在茫茫星海中试图用肉眼分辨几颗黯淡的星辰,无法构成有意义的星座图样。陈醒面对着全息屏幕上那些散乱无章的数据点,眉头紧锁。他坚信生命体与灵子架构存在内在关联,但通往这关联的遗传学路径,似乎比想象中更为幽深和曲折。

“我们是不是找错了地方?”一次团队内部进展回顾会上,一位年轻的生物信息学家有些气馁地提出,“或许‘灵子响应’这种极端复杂的性状,根本就不是由几个主要基因控制的,而是由成千上万个微效基因共同作用,以至于我们的统计效力无法捕捉?”

会议室里弥漫着一种略显焦灼的气氛。巨大的投入和期望,正面临着颗粒无收的风险。

就在这时,苏青竹提出了一个被多数人忽略的细节。“大家还记得林风在路过主控室时,对那些基础能量符文图案产生的‘熟悉感’吗?”她调出了当时的记录,“这种前意识层面的、近乎直觉的反应,可能并非源于负责逻辑分析的脑区,而是一种更底层、更原始的神经机制。那么,调控这种机制的遗传基础,是否也可能隐藏在基因组中那些更古老、更基础的‘非编码’区域呢?”

她的话,如同一道闪电,划破了迷雾。陈醒猛地抬起头,目光锐利地看向全息屏幕上的基因组图谱。那上面,代表蛋白质编码基因的区域只占了极小的一部分,而广袤的、曾被标记为“垃圾dNA”的非编码区域,如同未被探索的黑暗大陆,沉默地占据了绝大部分空间。

“我们一直聚焦于编码基因,认为功能必然源于蛋白质。”陈醒的声音带着一丝醒悟后的激动,“但生命的设计,可能远比我们想象的更为精巧和……‘经济’。那些我们视为垃圾的、冗余的序列,或许正是承载着生命与宇宙底层能量架构对话密码的真正宝库!”

他立刻转向张云帆:“云帆,立刻调整分析策略!将GwAS的分析重点,从蛋白质编码区域,扩展到全基因组范围的非编码区。特别是那些在进化上高度保守、可能具有调控功能的区域,比如——”他顿了顿,回想起近期阅读的关于非编码dNA的最新文献,“比如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序列、长末端重复序列(LtR)、以及那些已知的转录因子结合位点密集的区域。”

这是一个计算量极其庞大的决定,意味着要将分析的数据量提升一个数量级。但张云帆没有丝毫犹豫,她扶了扶黑框眼镜,眼中闪烁着技术挑战带来的兴奋:“明白!我立刻重新配置计算资源,优先扫描非编码区,重点关照那些‘垃圾’场!”

接下来的几天,LIR-Lab的核心计算集群满负荷运转,散热风扇的嗡鸣声成了实验室不变的背景音。所有人都在等待,等待着在那片曾被忽视的遗传荒漠中,能否掘出期待的甘泉。

第三天凌晨,陈醒和苏青竹被张云帆一个紧急通讯叫到了控制室。张云帆脸上带着难以置信的激动和疲惫,指着主屏幕上一条刚刚生成的曼哈顿图。

“找到了!显着性峰值!超出了全基因组显着性阈值!”她的声音因兴奋而有些沙哑。

在全基因组关联分析的曼哈顿图中,每一个点代表一个SNp与表型的关联程度。此刻,在人类第7号染色体的一段长非编码区域内,一个异常尖锐高耸的峰值,如同埃菲尔铁塔般矗立在平坦的数据平原之上。

“位置?”陈醒急促地问。

“7号染色体,q36.1区域。”张云帆快速操作着控制台,调出该区域的详细注释,“这是一个典型的‘基因沙漠’区,周围数十万个碱基对内,没有任何已知的蛋白质编码基因。但是……这里密集分布着一个内源性逆转录病毒亚家族——根据最新的注释标准,属于mER11-G4亚家族的残余序列!”

mER11-G4!陈醒和苏青竹对视一眼,都看到了对方眼中的震惊。他们之前阅读过相关文献,知道这是灵长类基因组中一种较年轻的内源性逆转录病毒,其序列在人类进化中表现出活跃的调控功能演化。

“关联性最强的SNp,就落在一条mER11-G4序列的一个长末端重复序列(LtR)内部!”张云帆放大了序列结构,“这个LtR区域,已知富含转录因子结合位点。而我们的关联SNp,恰好位于一个Sox转录因子家族的潜在结合模体内!”

Sox转录因子!这是在胚胎发育、神经嵴细胞分化(与直觉、应激反应密切相关)以及干细胞多能性维持中起核心作用的一类关键调控蛋白。

“把基因型与表型数据交叉比对!”苏青竹立刻命令道。

结果更加令人震撼。携带特定基因型(“响应等位基因”)的志愿者,在林风的“被动暴露观测”实验中,其大脑后部颞顶联合区及前额叶部分区域,在接触到微弱“灵子”能量场时,均表现出一种独特的、高度同步化的伽马波(γ波)振荡增强模式,同时伴随着fNIRS监测到的局部脑血流的特异性改变。而这种脑活动模式,与李诺进入“心流”状态时的特征有相似之处,但频率更高,范围更特定!

更重要的是,林风,以及所有在历史谱系追溯中归类为hSp(高疑似敏感群体)且携带此响应等位基因的成员,在测试中都表现出了这种典型的神经响应模式! 而对照组中携带非响应等位基因的志愿者,则完全没有此反应。

“就是它!”陈醒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着内心的澎湃,“这个隐藏在mER11-G4病毒‘垃圾’序列中的遗传变异,它没有改变任何蛋白质的结构,但它可能微调了Sox转录因子与这段LtR的结合效率,从而像一个音量旋钮,调节了其下游某个或某组未知靶基因的表达水平! 这种表达水平的差异,最终可能影响了大脑神经网络的结构或功能,使其更容易与‘灵子’能量场产生共振!”

他们终于找到了第一个坚实的遗传学证据!证明“灵子响应”能力并非虚无缥缈的玄学概念,而是深深植根于人类基因组那被遗忘的“暗物质”之中,与远古病毒留下的遗产息息相关。

“这也能解释为什么只有少数先民能成为‘贞人’。”苏青竹顺着思路推导,“可能并非所有人都携带这种特定的、优化的等位基因组合。这种变异,在远古时期或许赋予了携带者更强的环境感知、预测吉凶(比如通过观察星象、动物行为等微弱信息关联)的能力,从而在部落中担任通灵或领袖的角色。”

进一步的深度测序和生物信息学分析揭示,这个mER11-G4序列在人类和黑猩猩的祖先中,通过一个关键的碱基缺失突变,偶然创造出了这个Sox结合位点。而在人类谱系中,后续的突变进一步优化了这个位点,使其调控潜能更强。这完美地吻合了陈醒关于生命本身与灵子架构存在内在关联的假说——这种关联,是在漫长的进化过程中,通过自然选择,以这些“垃圾dNA”为画布,一点点绘制出来的!

消息在基地高层内部传出,引发了新一轮的震动。这一次,不再是怀疑和质疑,而是惊叹与敬畏。周立坤教授亲自来到LIR-Lab,看着屏幕上那条清晰的峰值和对应的序列注释,沉默了良久,最终轻轻拍了拍陈醒的肩膀。

“后生可畏。”他只说了这四个字,但其中蕴含的认可与感慨,胜过千言万语。

钱老则是在听取汇报后,长时间地凝视着那个mER11-G4序列的结构图,仿佛在看一件来自远古时空的无价艺术品。

“从入侵者,到寄生者,再到 symbiosis(共生者),最终成为生命蓝图的一部分,甚至可能承载着生命跃升的密码……”钱老喃喃自语,“生命的包容性与复杂性,远超我们的想象。继续挖掘吧,看看这片‘垃圾’场里,还埋藏着多少我们忽略的宝藏。”

陈醒站在实验室的窗前,窗外是模拟的晨曦,温暖的光芒洒满房间。他知道,打开了一扇通往未知深处的大门。他们发现了第一块关键的拼图,证明了“垃圾dNA”中确实蕴藏着关乎人类与宇宙能量对话的遗传宝藏。

但这仅仅是一个开始。这个mER11-G4序列究竟调控了哪些下游基因?它是如何影响神经网络发育和功能的?除了这个位点,基因组中是否还存在其他类似的“灵子敏感开关”?更重要的是,能否通过干预这些调控通路,后天性地提升或诱导这种潜在能力?

一系列更深刻、也更危险的问题,随着这次发现,纷至沓来。

陈醒的目光再次投向修复后、静静矗立在分析室中央的龙纹仪(L-01)。那幽暗的光泽,此刻在他眼中,仿佛与每个人体细胞核内那卷曲缠绕的dNA双螺旋,产生了跨越时空的共鸣。

古老的器物,与更古老的生命密码,正在被同一把钥匙缓缓开启。而钥匙的一端,深埋在基因组那广袤而神秘的“垃圾”宝藏之中。探索的航程,驶入了一片更加波澜壮阔也更加深不可测的海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