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科幻小说 > 灵飞经:中微子纪元 > 第50章 实验前夜:与苏青竹的对话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50章 实验前夜:与苏青竹的对话

定制化的能量引导程序已经就位,如同一条精心测绘却从未有人踏足的登山路线,清晰地标注在LIR-Alpha-01项目的蓝图之上。前三个阶段的训练计划获得了批准,明天,就将正式开启第二阶段——“意图引导的注意力调制”的首次尝试。这标志着探索将从被动的“共鸣”转向主动的“引导”,是通往那未知的“双向信息流”构想的关键一步。

基地依照既定的节律,逐渐沉入模拟的夜色。白日的喧嚣——设备的嗡鸣、人员的交谈、数据的奔流——都渐渐平息,取而代之的是一种深沉的、积蓄力量般的寂静。只有走廊墙壁上柔和的指示灯,如同忠诚的哨兵,在昏暗中勾勒出建筑的轮廓。

陈醒却没有留在宿舍休息。一种奇特的、混合着高度兴奋与深层宁静的情绪在他胸中涌动,让他无法安然入睡。他信步来到了核心实验区外的观景平台。这里没有虚拟的星河,只有一片深邃的、用于隔绝外部干扰的纯黑穹顶,以及平台边缘柔和的地灯,营造出一种与世隔绝的静谧。

他刚在平台边缘站定,身后就传来了轻微的脚步声。不用回头,他也知道是谁。一种难以言喻的、超越工作伙伴的默契,让他能轻易分辨出她的存在。

苏青竹走到他身边,与他并肩而立,望向那片象征性的“夜空”。她没有说话,只是静静地陪他站着,仿佛在共同承受着这实验前夜特有的、沉重的宁静。

“有点紧张?”最终还是苏青竹先开了口,声音很轻,像是怕打破这片刻的安宁。

陈醒微微摇了摇头,目光依旧停留在虚无的黑暗中:“不完全是紧张。更像是一种……站在起跑线上的感觉。所有的理论、所有的准备、所有的推测,明天终于要迎来第一次真正的检验。不是观察,而是尝试去‘做’些什么。”他顿了顿,似乎在寻找更准确的表达,“这种感觉,比证明‘可导通性’之前更……奇特。”

苏青竹理解他的感受。证明“可导通性”时,他们是在验证一个物理现象,虽然危险,但目标明确。而现在,他们是在探索一种可能存在于人类意识与宇宙能量架构之间的、主动的交互模式。这其中的不确定性,远超以往。

“我仔细复核了所有的安全协议和应急预案,”苏青竹的声音带着一种让人安心的坚定,“神经反馈系统运行稳定,能量投影的控制精度达到了设计要求的百分之一百二十。周教授的理论组也对可能出现的能量反馈模式进行了推演,设定了十二个不同等级的预警阈值。”她停顿了一下,侧过头看向陈醒在微光中显得有些朦胧的侧脸,“你……准备好了吗?我指的是,这里。”她轻轻指了指自己的太阳穴。

陈醒终于转过头,对上她关切的目光。在昏暗的光线下,她的眼睛显得格外清澈和明亮,如同蕴藏着星辉。

“我不知道,青竹。”他罕见地用了略显亲昵的称呼,语气坦诚得近乎脆弱,“我尝试了内省训练,模拟了注意力调制的状态。有些瞬间,我感觉似乎触摸到了那种‘引导’的边缘,仿佛我的意念真的能像一只无形的手,轻轻拨动那能量的琴弦。但更多的时候,它就像水底的月光,看得见,却捞不起。”

他深吸一口气,继续道:“这和我以前所有的研究工作都不同。物理是客观的,方程是确定的。但意识……它如此主观,如此飘忽。我甚至无法确定,我所谓的‘引导意图’,究竟是真的在影响能量,还是仅仅是我大脑产生的一种强烈的、自我暗示的神经活动?”

这是萦绕在他心头最深的疑虑。科学需要可重复、可验证的因果关系。而意识与能量的交互,如何排除主观臆想的干扰?

苏青竹沉默了片刻,然后缓缓说道:“还记得我们最初发现SSAL-1的时候吗?在那之前,‘科学灵根’也只是存在于古籍和猜想中的概念。我们通过基因、通过脑波、通过能量耦合数据,一步步将它从‘玄学’的领域中剥离出来,赋予了它科学的形态。”

她向前走了一小步,更靠近了些,声音愈发清晰:“现在,我们面对‘意识引导’,可能也是同样的过程。我们无法一开始就完全理解它的本质,但我们可以从观测开始,从记录你产生‘引导意图’时,你大脑的特定活动模式、能量场的微小变化开始。即使最初无法完全排除自我暗示的可能,但只要这种‘意图’与客观的、可测量的数据变化存在稳定的、可重复的关联,那它就是真实存在的现象,就是我们探索的起点。”

她的话像一阵温和的风,吹散了陈醒心中些许的迷雾。他看着她,眼中流露出感激和一种更深沉的情绪。在他专注于理论推导和内在探索时,是她,始终站在科学与实证的基石上,为他锚定着方向。

“你说得对。”陈醒的声音轻松了一些,“或许是我太执着于‘本质’,反而忽视了‘现象’本身的价值。就像古人不知道万有引力的公式,但他们观察到了苹果落地。”

“而且,”苏青竹的嘴角微微上扬,露出一丝带着暖意的笑容,“你不是一个人在探索。你的‘内省训练’数据,你的主观报告,加上我们外部的全方位监测,这些结合在一起,才是完整的拼图。我相信,只要数据出现,我们总能找到方法去验证和解读。”

话题渐渐从严肃的科研讨论,滑向更个人化的领域。他们聊起了早期“燧人氏”计划起步时的艰难,聊起了周立坤教授从质疑到支持的转变,聊起了第一次看到龙纹仪在能量图谱驱动下焕发幽光时的震撼。那些共同的记忆,如同一条隐秘的纽带,将他们紧紧联系在一起。

“有时候我会想,”陈醒望着漆黑的穹顶,仿佛能穿透它看到外面的真实星空,“如果我没有提出‘能量图谱假说’,如果‘可导通性’没有被证明,我们现在会在哪里?或许我还在某个大学的实验室里,对着无法解释的数据苦思冥想。而你,可能还在考古现场,小心翼翼地清理着青铜器上的锈迹。”

苏青竹轻轻笑了笑:“命运的安排,有时候比龙纹仪上的符文还要精妙。”她停顿了一下,语气变得轻柔而郑重,“陈醒,无论明天,甚至未来会发生什么,我想让你知道,能够参与并见证这一切,是我职业生涯,乃至我生命中……最不可思议,也最值得的旅程。”

陈醒的心弦被深深拨动了。他转过头,深深地凝视着苏青竹。在昏暗的光线下,他能看到她眼中毫不掩饰的信任、支持,以及一种与他心中悄然滋长的情感相互呼应的微光。实验室里那个冷静、严谨的首席安全官,在此刻,只是一个与他共同面对浩瀚未知的同伴,一个理解他内心深处渴望与恐惧的知己。

一种强烈的冲动涌上心头,他想握住她的手,想将心中那份超越工作伙伴的情感清晰地表达出来。但话语到了嘴边,却化作了更符合他性格的、含蓄而真挚的言辞:

“青竹,谢谢你。”他的声音低沉而充满力量,“谢谢你一直以来的信任,谢谢你在每一个关键节点的坚持,谢谢你……在这里。”他同样指了指自己的心口。

无需更多言语。一种深沉的理解和情感的共鸣,在两人之间无声地流淌,比任何承诺都更加坚实。在这孤悬于日常世界之外的基地里,在这项注定要改变人类认知边界的伟大探索中,他们不仅是志同道合的战友,更是彼此最重要的精神依靠。

不知过了多久,模拟的晨曦微光开始悄然浸染平台的边缘。

“该回去了,”苏青竹轻声说,“你需要休息,为明天储备精力。”

陈醒点了点头。两人并肩离开观景平台,走向宿舍区。在分别的走廊口,苏青竹停下脚步,再次看向陈醒,眼神恢复了首席安全官的冷静与专注:

“明天,我会在监控中心,目不转睛地看着所有数据。记住,‘意识锚定’程序就在那里,随时可以启动。安全,永远是第一位。”

“我明白。”陈醒郑重承诺,“为了探索,也为了……不辜负你们的守望。”

他转身走向自己的房间,脚步沉稳而坚定。实验前夜的迷茫与不确定,已经被一种沉静的信心和温暖的情感所取代。他知道,前路依然未知,风险依然存在。但他不再是一个人面对那深不可测的黑暗。他有最坚实的科学后盾,有最可靠的伙伴,还有心中那份刚刚确认的、给予他无限力量的情感连接。

明天的实验,他将不再仅仅是一个探索未知的科学家,更是一个承载着期望与信任的引路人。他闭上眼,不再去模拟能量引导,而是让内心沉浸在那份安静的、充满力量的温暖之中,沉沉睡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