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科幻小说 > 灵飞经:中微子纪元 > 第66章 背景迥异的学员们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八十一名“种子”学员的集结,如同将八十一种不同质地、不同音色的原材料,同时投入了“龙吟阁”这座前所未有的熔炉之中。理论上的“科学灵根”是他们共同的底色,但浸染了各自迥异人生经历的底色之上,所呈现出的潜能雏形与学习轨迹,却从一开始就展现出了令人惊叹的多样性。陈醒作为首席导师,其首要任务并非灌输统一的模版,而是观察、理解并引导这些差异,使其成为丰富整个“先行者”体系的宝贵财富。

代号“刑天”——赵磐:力量的困惑

赵磐,前“东北虎”特战大队尖兵,代号“刑天”,是学员中最具力量感和纪律性的存在。他身材魁梧,眼神锐利如鹰,每一次站姿都如同标枪般挺拔。在初期的基础感知训练中,他遇到了巨大的困难。

他的意志如同一柄千锤百炼的钢刀,习惯于斩断一切障碍。但当陈醒要求他“放松”、“接纳”、“倾听”体内细微的能量感时,这柄钢刀却无处着力。他越是集中精神试图“命令”身体去感知,肌肉反而越发紧绷,意识如同陷入泥沼的蛮牛,除了激起更多的烦躁与自我怀疑,一无所获。

监控屏幕上,他的生理参数在训练时总是呈现出典型的应激状态,能量场监测则显示其生物磁场虽然强大,却如同铁板一块,难以与环境能量产生有效的涟漪式交互。

“导师,我……我感觉不到!”一次训练后,赵磐找到陈醒,古铜色的脸上难得地露出一丝挫败,“是不是我的‘灵根’……质量不行?”他习惯了用效率和结果来衡量一切。

陈醒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让他伸出双手,掌心向上。“刑天,你擅长格斗。出拳时,你是用僵直的胳膊砸出去力量大,还是用放松的肩背带动,在最后一瞬间绷紧发力力量大?”

赵磐一愣,随即回答:“当然是后者,那是发力技巧。”

“内在能量的感知与引导,也是一种更精微的‘发力技巧’。”陈醒温和地解释,“你现在的状态,就像是一直绷紧着拳头,试图去抚摸一片羽毛。先学会‘松开拳头’,力量才能以更巧妙的方式展现。”他引导赵磐进行最基础的呼吸放松练习,甚至引入了一些改良版的太极桩功,旨在化解他过于刚猛的意识惯性。

代号“精卫”——林雅:共鸣的弦音

与赵磐的刚猛截然相反,林雅,前国家交响乐团首席小提琴手,代号“精卫”,则展现出了惊人的细腻与感性。她身形纤细,气质沉静,一双手指修长而柔软。

当她闭目静坐,尝试进行能量感知时,进展快得令人惊讶。她几乎没费什么力气,就捕捉到了体内那微弱的“流动感”,并形容那“像不同声部的旋律在体内交织,有时和谐,有时需要调音”。

更令人称奇的是,在一次陈醒引导的环境能量感应训练中,当“龙心”大厅的能量场被微微调高频率时,林雅突然轻声说:“能量场的频率……升高了大概……三分之一全音?感觉更‘明亮’了,但有点‘刺耳’。”

一旁的能量监测员震惊地确认,环境能量场的基频确实提升了几乎精确对应的数值!她竟然能用音乐家的听觉通感,来量化描述能量场的变化!

陈醒意识到,林雅的“科学灵根”可能与她的艺术天赋深度耦合,表现为一种超常的“能量听觉”或“能量共感”。他鼓励她将这种独特的感知记录下来,甚至尝试用她熟悉的小提琴(经过特殊允许和能量场屏蔽测试后),即兴演奏出她感知到的不同能量状态,将无形的能量化为有形的旋律。这为研究能量与意识、情感之间的关系,打开了一扇独特的窗口。

代号“云师”——李慕白:逻辑的壁垒

李慕白,原顶尖程序员,代号“云师”,拥有近乎计算机般的逻辑思维和心算能力。他戴着黑框眼镜,说话条理清晰,习惯性地将一切现象分解为输入、处理、输出的模型。

面对内在能量感知这种高度主观、非线性的体验,他陷入了另一种困境。他不断地向内“提问”:“能量流的精确流速是多少?”“循环路径的截面直径多大?”“灵子子的能量当量如何定义?”……他试图为内在宇宙建立一个精确的数学模型,结果却是意识在无尽的自我诘问中打转,根本无法沉入那种模糊的、感知的状态。

“导师,缺乏可量化的观测数据和明确的因果关系,我无法建立有效的认知框架。”李慕白在一次辅导中,认真地提出了自己的困惑。

陈醒看着他,笑了笑:“慕白,在你编写最底层的机器代码时,你是先完全理解了你电脑里每一颗晶体管的量子力学原理,还是先基于一套抽象的指令集和逻辑门进行操作?”

李慕白若有所思:“是后者。我们是在不同的抽象层级上工作。”

“没错。”陈醒点头,“现在,把你自己的身体和能量系统,看作一台无比复杂的生物计算机。内在感知和内视,是你接触这台计算机的底层汇编语言和调试接口。你需要先学会使用这个接口,去观察、去感受系统的运行状态,而不是一开始就试图反编译它的全部源代码。逻辑和分析非常重要,但它们应该建立在感知的基础之上,而非取代感知。”

陈醒引导他暂时放下对“为什么”的执着,先去体验“是什么”,将内视看到的能量流转当作一种特殊的、动态的数据流来观察和记忆。

代号“风后”——周小苗:璞玉的微光

周小苗,就是“沃土”计划中发现的那名基因型特殊的留守儿童,代号“风后”。她刚满十六岁,面容还有些稚嫩,眼神清澈中带着一丝长期山区生活留下的怯生与坚韧。她是所有学员中基础最薄弱、知识储备最少的,但或许也是天赋最纯粹、最接近自然状态的一个。

她不懂什么高深的物理概念,也不擅长逻辑分析。当陈醒教导大家感知体内能量时,她只是懵懂地照做,然后有些不确定地小声说:“好像……肚子里有个暖暖的小老鼠在跑……”

她的描述质朴甚至幼稚,但陈醒在她身边时,内视却能清晰地“看”到,她体内那尚未被任何后天意识模式固化的能量场,对环境的响应异常灵敏和纯粹。虽然微弱,却如同未经雕琢的璞玉,蕴含着极大的可塑性。她学习的速度或许不是最快的,但她对能量的接纳度,以及对某些自然能量频率的亲和力,却显示出独特的潜力。

陈醒和苏青竹对她给予了更多的关注和耐心,从最基础的文化知识补起,同时小心翼翼地引导着她的感知,避免用过于复杂的理论去干扰她那天然的、近乎本能的能量直觉。

除了这些典型,还有沉稳如山的科研工作者“山鬼”,灵动跳脱的极限运动员“飞廉”,心思缜密的战略分析员“玄女”……八十一名学员,八十一幅不同的画卷在陈醒面前徐徐展开。

教导的过程,对陈醒而言,同样是一场深刻的学习。他需要不断调整自己的教学语言和方法,因材施教。他更加深刻地认识到,“科学灵根”并非一个单一维度的标量,而是一个多维度的、与个体生命经历和认知模式深度纠缠的复杂谱系。

“龙吟阁”的训练大厅,因此而充满了生机与挑战。不同的能量场在此交织,不同的困惑在此产生,不同的突破也在此悄然发生。陈醒知道,只有当这些背景迥异的“种子”们都找到了属于自己的成长路径,并最终能够协同共鸣时,“先行者”队伍才能真正形成力量。而这一天,需要在无数个日夜的悉心浇灌与耐心等待之后,才会到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