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科幻小说 > 灵飞经:中微子纪元 > 第32章 第一次注入:波澜不惊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32章 第一次注入:波澜不惊

“能量符文”模型的初步成功,为陈醒和苏青竹的评审报告增添了最重的砝码。然而,钱老在审阅了这份体系日趋完善的报告后,提出了一个关键建议:“理论模型和计算模拟固然重要,但若能辅以一次小规模的、低风险的实物验证,哪怕只是观察到最微弱的预期效应,其说服力将是决定性的。”

这意味着,在评审会之前,他们需要争取进行一次真实的能量注入实验。但鉴于之前的“冻结”状态和有限的许可,这次实验的规模必须被严格控制,风险要降到最低,目标也极其谦逊——不追求激发完整的“灵子信号”,只验证“能量符文”模型预测的、龙纹仪在特定能量注入下,其内部或近场区域是否会产生符合模型预期的、微弱的能量响应模式。

经过与基地安全委员会和技术保障团队的多次磋商,一份极其保守的实验方案获得了批准。实验被限定在古物分析室内进行,能量注入采用最低功率的、经过严格滤波和稳频的微波源,聚焦于龙纹仪(L-01)表面一个被“能量符文”模型标识为关键“初始化节点”的微小区域。探测则使用布置在龙纹仪周围的高灵敏度、非接触式能量场探测阵列,监测任何可能出现的、异常于本底的能量波动。

实验当日,古物分析室内的气氛凝重得仿佛要滴出水来。龙纹仪被安置在中央的实验台上,周围环绕着银光闪闪的探测探头,如同众星捧月。陈醒坐在主控台前,屏幕上显示着“能量符文”模型对该节点注入的预期响应曲线——一个极其微弱、但特征明确的能量场梯度变化。苏青竹站在他身侧,目光紧盯着辅助监控屏上的实时数据流。钱老、周立坤以及安全委员会的代表则坐在观察区的防爆玻璃后,沉默地注视着一切。

周立坤的脸上依旧带着那种惯有的、审慎的怀疑。他相信本底测量的重要性,对于这种针对单一文物、基于高度推测性模型的“微操”实验,内心并不以为然,只是出于程序要求在场见证。

“各单元准备就绪。”

“能量源输出稳定,频率锁定。”

“探测阵列基线校准完成,本底噪声水平正常。”

“安全联锁系统启动。”

一项项准备指令确认声在通讯频道中响起,冰冷而精确。

陈醒深吸一口气,最后看了一眼模型预测的曲线,那像是一个等待被填满的空白答案卷。他的指尖悬在控制台那个红色的“注入启动”按钮上方。这一次,不再有超级计算机的轰鸣作为后盾,只有眼前这台沉默的古老器物,以及他们基于碎片信息拼凑出的理论。

“第一次能量注入实验,启动。注入持续时间:100毫秒。能量等级:一级(最低)。”陈醒沉声宣布,按下了按钮。

一股无形的、能量极其微弱的微波脉冲,如同最轻柔的叩门声,精准地射向龙纹仪表面那个特定的几何节点。

控制台上的计时器开始跳动:0.010秒,0.020秒……

主监控屏幕上,代表探测阵列读数的数据流依旧在基线附近平稳波动,没有任何超出噪声范围的异常。预期的响应曲线区域,一片空白。

0.050秒,0.080秒……

依旧平静。观察区内,周立坤微微向后靠了靠,嘴角似乎掠过一丝难以察觉的弧度,仿佛在说:“看吧,果然如此。”

0.100秒。

注入结束。微波源关闭。

屏幕上,所有探测通道的数据,依旧在那条代表“无”的基线上徘徊。没有预期的能量场梯度变化,没有哪怕一丝一毫符合模型预测的响应。

波澜不惊。

实验室内一片寂静,只有设备散热风扇的微弱嗡嗡声。第一次注入,似乎以完全的失败告终。

陈醒的心沉了下去。尽管做了最坏的打算,但当预期中的效应丝毫没有出现时,失望还是如同冰水般浇透全身。他下意识地看向苏青竹,发现她眉头微蹙,但眼神并未离开屏幕,手指仍在快速敲击辅助终端,似乎在调取更底层的数据。

“数据记录完毕。”操作员的声音打破了寂静,“未观测到显着性响应。”

观察区的门滑开,钱老等人走了出来。钱老的表情看不出太多变化,只是走到主控台前,看了看那片空白的数据区域,问道:“有什么初步分析吗?”

周立坤也跟了过来,语气平和,却带着锋芒:“看来,模型与现实之间,还存在不小的差距啊。或许,我们对龙纹仪功能的理解,本身就需要重新审视。”他这话,隐隐指向了苏青竹的破译工作。

陈醒张了张嘴,想要辩解,也许是能量等级太低,也许是节点选择有误,也许是模型还不够完善……但在确凿的“无结果”面前,任何解释都显得苍白无力。

就在这时,苏青竹突然开口,声音清晰而稳定:“钱老,周教授,请看一下三号高频采样通道的原始数据,时间戳在注入结束后第3到5毫秒区间。”

众人一怔,目光投向了她所指的那个通常用于捕捉瞬态信号的辅助通道。在注入结束后的短暂时间里,那个通道的本底噪声图形,似乎出现了一丝极其细微的、几乎无法与随机涨落区分开的……“毛刺”?

“这个幅度,完全在噪声范围内。”周立坤看了一眼,不以为然地摇头。

“单次看,确实是。”苏青竹没有放弃,她快速操作着,“但我刚刚调取了注入前五分钟同一通道的本底记录,进行了超高频段的统计对比分析。”她调出了一张新的频谱对比图,“发现这个频段(她指向一个非常狭窄的频带)的噪声功率,在注入后的特定时间窗口内,有极其微弱但统计上显着的抬升,p值约0.04。而其频率特征……与模型预测的响应信号衰减尾波的谐波分量,有潜在的重合区域。”

p值0.04!这意味着随机产生这种差异的概率只有百分之四!虽然算不上极强的证据(通常需要p<0.01甚至更低),但这绝不再是“波澜不惊”!

陈醒立刻反应过来,扑到终端前,与苏青竹一同分析起来。由于信号太弱,完全被噪声淹没,常规的时域分析根本看不到,只有通过这种极其精细的、针对特定频段的统计功率分析,才可能捕捉到那蛛丝马迹!

“可能是仪器本身的暂态响应……”周立坤依然质疑,但语气不再那么绝对。

“我们申请进行重复注入验证!”陈醒抬起头,眼中重新燃起光芒,“保持所有参数不变,进行多次注入,然后对数据进行叠加平均处理!如果这个效应是真实的,叠加后它应该会显现出来!”

钱老看着屏幕上那需要放大无数倍才能察觉的细微差异,又看了看重新振奋起来的陈醒和沉着冷静的苏青竹,沉吟片刻,点了点头:“批准。进行五次重复注入,间隔三十秒。注意监测设备状态。”

第二次,第三次……第五次注入依次完成。每一次,在主通道上都波澜不惊。但每一次,在那不起眼的高频采样通道的特定频段,那微弱的统计抬升都隐约可见。

当五次注入的数据被严格对齐并进行叠加平均后,主控屏幕上,一条虽然微弱、但清晰可辨的、震荡衰减的曲线,终于突破了噪声的海洋,浮现了出来!

其震荡频率、衰减时间常数……与“能量符文”模型对“初始化节点”受到微扰后弛豫过程的预测,定性相符!

它不是强大的“灵子信号”,但它是在正确位置、以正确方式、观察到的第一个真实的、符合理论预期的能量响应!

第一次注入,表面波澜不惊,水下却暗流涌动。而这股被苏青竹凭借敏锐洞察力捕捉到的、需要统计学工具才能挖掘出的“暗流”,成为了支撑他们理论体系的、第一块来自真实物理世界的、虽小却坚实的基石。

观察区内,周立坤沉默地看着那条终于浮现的曲线,第一次没有立刻提出反驳。而钱老的眼中,则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赞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