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科幻小说 > 灵飞经:中微子纪元 > 第75章 龙吟阁的日常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当“共鸣曲”团队协作训练的波澜逐渐融入“龙吟阁”运行的深层节奏,这座深藏于昆仑山腹的奇迹之城,也终于褪去了最初的神秘与剧烈变革的色彩,沉淀出一种独特而富有生命力的日常韵律。这里的生活,既非与世隔绝的苦修,也非科幻电影中的冰冷未来,而是一种融合了尖端科研、严格训练、内在探索与人性温度的独特生态。

清晨·能量潮汐与个性化晨练

当地脉能量随着地球的自转进入一天中最活跃的“晨峰”时段,“龙吟阁”内部的能量场也随之泛起轻柔的波澜。无需刺耳的铃声,学员们便在这种充盈而温和的能量浸润中自然醒来。

晨练并非统一的出操,而是高度个性化的“能量唤醒”。在“龙心”大厅及周边的专用静室里,学员们根据各自的“星图”和pRSm(个性化修炼辅助模块),进行着迥然不同的活动。

赵磐(刑天)正在一个模拟微重力和水流阻力的特殊舱室内,进行着他的“柔化训练”。他摒弃了所有刚猛的力量,全神贯注地感受着水流划过皮肤时那细微的能量牵引,试图将体内那如同炽热岩浆般的能量流,引导得如同水流般柔韧绵长。进展缓慢,但他紧蹙的眉头已比初时舒展了许多。

林雅(精卫)则独自占据了一个声学与能量双重屏蔽的角落。她并未静坐,而是随着只有她能“听”到的、环境能量场天然形成的“旋律”,缓缓起舞。她的每一个手势,每一次旋转,都在尝试与空间中的能量涟漪互动,进行着她独有的“主动塑形练习”,指尖划过之处,空气中仿佛留下了一道道肉眼不可见、却能被精密仪器捕捉到的能量尾迹。

李慕白(云师)盘坐在数据屏前,屏幕上并非复杂的代码,而是实时显示着他自身能量循环的简化模型,各种参数如同股市行情般跳动。他正在进行“数据化内视”,尝试为“能量流经肝区时带来的轻微涩感”建立一个量化的“不适度指数”,并寻找通过微调循环频率来优化该指数的方法。这是他将逻辑分析融入直觉感知的独特路径。

周小苗(风后)则在苏青竹的亲自陪同下,进行最基础的文化课学习。今天的内容是初等物理的力学概念。苏青竹用“能量推动血液流动如同水泵”、“骨骼支撑身体如同杠杆”这样生动的比喻,试图在她那充满本能能量感知的世界里,搭建起理性认知的框架。周小苗听得似懂非懂,但眼神中充满了对新知识的好奇。

而吴岩(顽石),则静静地坐在“共鸣区”。这里没有强制的引导,只有其他学员自然散发的、和谐的能量场如同温暖的阳光般笼罩着他。他闭着眼,不再试图冲击那层壁垒,只是努力让自己沉浸在这份安全的“连接感”中,如同冻土在春日下缓慢消融。

上午·系统教学与团队磨合

晨练后,是集中的理论授课时间。陈醒并不经常亲自讲授基础课程,这些多由各领域的专家负责,内容从高等物理、分子生物学到信息论、认知科学,甚至包括东西方哲学史中与意识、能量相关的理论梳理。所有的知识,最终都指向同一个目标——为“科学修仙”构建坚实而广阔的知识背景。

今天的主讲人是周立坤教授,他正在深入浅出地讲解“灵子”相互作用与已知四种基本力的可能关联假说。台下,学员们凝神倾听,不时记录。李慕白飞速地演算着;林雅则在笔记上画出了类似声波干涉的图案来理解能量叠加;赵磐听得有些吃力,但眼神专注,他知道这些理论或许能解开他修炼中的困惑。

理论课后,便是团队协作的专项训练。“和弦厅”内,九个小组再次集结。经过初期的混乱,他们开始摸索出一些门道。赵磐所在的小组不再蛮干,而是推选出一位能量频率最为稳定平和的队员作为“基准频率源”,其他人尝试向其靠拢。林雅的小组则学会了“分区负责”,不同特质的队员负责屏障的不同功能层面(如结构稳定、能量密度、对外防御),再通过几个关键节点进行衔接。失败依然常见,但抱怨少了,讨论和尝试多了。

下午·自由研习与跨组交流

下午的时间通常留给学员自由支配。这是“龙吟阁”日常中最具活力的时段。

有的学员会选择进入“深度冥想室”,在更强的地脉能量辅助下进行个人突破。有的则会前往“技能演练场”,练习能量微操、内视精度或尝试开发新的应用技巧。李慕白经常泡在“计算中心”,利用超算资源验证他的各种能量模型。林雅则有时会与几位志同道合的学员组成临时的“能量乐团”,尝试将多人能量场协调共鸣,创造出复杂而美妙的“能量交响”,这既是艺术,也是极高难度的协同训练。

图书馆和讨论区也总是人头攒动。学员们在这里查阅IpdRc不断更新的内部文献、研究笔记,或者就某个修炼难题展开激烈而友好的辩论。一种自发的、跨小组、跨层级的学术交流氛围已然形成。赵磐会向林雅请教如何更细腻地感知能量流速,周小苗会拿着她看不懂的能量结构图去找李慕白求助,而吴岩偶尔也会静静地坐在讨论区角落,听着他人的交流,眼神中偶尔会闪过一丝理解的微光。

傍晚·身心维护与情感连接

高强度的训练和研究需要同样精心的身心维护。“龙吟阁”拥有顶级的医疗中心和心理疏导团队。学员们定期接受全面的生理检查和能量场评估,确保修炼不会对身体造成不可逆的损伤。心理疏导也被视为与能量训练同等重要的一环,尤其是对于像吴岩这样存在心障的学员。

晚餐时间,巨大的生态农场提供着由富含能量的作物和经过严格筛选的肉类烹制而成的营养餐。食堂里气氛轻松,学员们围坐在一起,交流着一天的收获与困惑,分享着各自家乡的趣事,严格的等级界限在这里变得模糊。这种非正式的交流,极大地促进了团队的凝聚力和信任感。

深夜·寂静中的生长与守望

当“龙吟阁”的人工天幕模拟出深邃的夜空,大部分的灯光熄灭,只留下必要的指示和安全照明。基地逐渐沉入一片寂静,唯有地脉能量在岩层深处和能量管道中低沉地轰鸣。

但这寂静并非死寂。对于许多学员而言,深夜是内视最为清晰、感知最为敏锐的时刻。他们或许会在宿舍的静修位上,进行睡前的最后一次能量循环梳理,感受着自身与脚下这条庞大“龙脉”的同频共振。

陈醒的办公室(兼静室)灯常常亮至深夜。他需要审阅各小组的训练报告、学员的个体进展分析、研究团队的最新发现,并思考下一步的教学方向和“科学修仙”理论体系的深化。苏青竹时常会送来一杯热饮,两人会就某个学员的特殊情况或某个理论难点进行简短的交流。

在这片昆仑深处的寂静里,八十一名“种子”连同他们的引路人们,如同深扎于能量沃土的植物,在无人可见的黑暗中,贪婪地汲取着养分,悄然生长。日复一日的“日常”,并非单调的重复,而是螺旋式的上升。每一次失败的团队配合,每一次个人的顿悟,每一次理论的突破,都在一点点地夯实着基础,拓展着边界。

龙吟阁的日常,是规律与变化、集体与个人、科学与修行、汗水与灵光交织而成的复杂织锦。它平静的表面下,涌动着迈向未知的澎湃激情,与开创时代的沉静力量。这日常本身,便是那声正在酝酿中的、未来必将响彻云霄的“龙吟”,最坚实、最持久的序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