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科幻小说 > 灵飞经:中微子纪元 > 第135章 龙吟阁的理论自信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陈醒闭关冲击元婴的消息,如同在平静的湖面下引爆了一颗深水炸弹,其引发的暗流席卷了整个龙吟阁。所有目光,无论怀着何种心思,都或明或暗地投向了砺锋谷,投向了那座被重重阵法笼罩的“共鸣大厅”。

然而,与外界想象的如临大敌、紧张万分不同,此刻砺锋谷内部,尤其是核心团队,弥漫着一种奇特的、近乎沉静的氛围。那并非盲目的乐观,也非强装的镇定,而是一种源于对自身理论深刻理解、对数据充分信任后产生的,理论自信。

李慕白依旧每日有条不紊地主持着“法术数据库”的构建和各项研究。只是在每天固定的时间,他会来到主控室,静静地查看一会儿从“共鸣大厅”传回的、经过脱敏处理的核心数据流。

光幕上,代表陈醒生命体征和能量稳定性的曲线,始终在预设的安全阈值内平稳波动,偶尔出现一些预示着突破进程的峰值和低谷,也完全符合前期模型推演的预测范围。

“能量泄流速率稳定,丹壳结构应力变化在预期百分之五的浮动区间内。”赵铭汇报着,语气平静,仿佛在描述一次普通的设备运行测试,“‘元婴胚胎’基础能量构架已完成百分之十七,神识迁移同步率百分之九十八点三,无排斥反应。”

苏青竹坐在一旁,面前摊开着大量与元婴期相关的古籍校准笔记,她不时抬头对比一下光幕上的数据,脸上露出恍然和钦佩的神色:“《紫府元婴初解》中所述‘丹液化婴,如春蚕吐丝,绵绵不绝’,原以为是形容其过程自然玄妙,如今对照数据看来,竟是对这种可控、渐进能量释放过程的精准隐喻!只是先贤未能量化描述其‘吐丝’的速率与力道罢了。”

这种将古老玄语与精确数据相互印证的过程,不断强化着他们的信念——他们行走在正确的道路上,他们所构建的理论,并非离经叛道,而是用新的语言,更清晰、更准确地解读着世界的本质规律。

这种自信,并不仅仅局限于砺锋谷的高层。

楚风、赵明等“求理社”的成员,在经历了最初的震撼与担忧后,也逐渐安定下来。他们依旧每日进行数据采集、法术优化实验和协同施法训练。当有传统派弟子私下里用“陈师叔此番凶多吉少”之类的言论试探时,楚风只是平静地回答:

“陈师叔的每一步突破,都基于我们亲手验证过的数据模型和能量定律。风险固然存在,但那是已知的、可量化的、有预案的风险,而非茫然的赌博。我们相信数据,相信理论,故而也相信陈师叔。”

他的语气中没有狂热,只有一种基于理解的坦然。这种态度,反而让那些原本想看笑话的人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他们无法理解,为何这些年轻弟子对那套“歪理邪说”信任到了如此地步。

这种理论自信,开始以一种潜移默化的方式,向外扩散。

丹鼎阁,几位原本对《科学修仙原理》中关于丹药“化合反应”论调嗤之以鼻的老炼丹师,在得知陈醒正在依据“分阶段丹壳剥离”理论冲击元婴后,态度发生了微妙的变化。他们私下里聚集,翻出了一些炼丹过程中一直无法完美解决的难题——例如某种高阶灵丹成丹时,为何总会产生难以控制的“丹毒杂质”。

“或许……或许可以试试他们那套‘能量场环境控制’和‘反应过程监测’的思路?”一位较为开明的长老犹豫着提出,“不涉及根本丹理,只是……优化一下火候控制和杂质监测的方法?”

尽管这个提议遭到了保守派的大力反对,但一颗怀疑的种子已经种下。对传统无法完美解决的问题,科学理论似乎提供了一条新的、可能更清晰的路径。

天工苑也是如此。孙焱之前发现的“软玉铁灵能缓冲特性”以及后续开发出的新型合金,已经在实际应用中展现出了优越性。一些炼器师开始偷偷研究起那些被“求理社”成员们公布出来的、关于材料性能的量化数据表格,虽然嘴上仍不屑一顾,但手底下炼制法器时,却不由自主地开始考虑起“灵导率匹配”和“热灵膨胀系数”的问题。

真正的转折点,发生在一个看似偶然的事件上。

一位以脾气火爆、顽固守旧着称的戒律堂执事,在一次追捕宗门叛徒的任务中,与对方两败俱伤,金丹受损,修为跌落至筑基后期,道途几乎断绝。宗门内的丹药大师们束手无策,言明其金丹裂纹复杂,药力难以精准抵达并修复,强行用药反而可能加剧崩溃。

这位执事万念俱灰之下,也不知是听了谁的劝说,还是抱着死马当活马医的心态,竟偷偷找到了砺锋谷。

接待他的是李慕白。李慕白没有给出任何承诺,只是要求对他受损的金丹进行了一次全面的、数据化的“扫描体检”。基于扫描结果和“法术数据库”中海量的能量结构模型与修复案例,李慕白团队在三天内,拿出了一份详尽的《金丹结构性损伤修复方案》。

方案中没有玄奥的丹方或秘术,只有一系列极其复杂的、需要精确到毫秒的能量场照射时序、特定频率的灵能波纹疏导、以及配合服用的、成分和剂量都经过重新计算的“营养液”(他们避免使用“丹药”一词)。整个修复过程,需要在“灵枢”系统的辅助下进行。

那位执事将信将疑,但已无路可走,只得同意一试。

修复过程持续了七天。七天里,戒律堂的同僚们甚至已经准备好了抚恤章程。然而,第七天结束时,当那位执事从修复舱中走出,虽然气息依旧虚弱,但体内那颗原本布满裂纹、黯淡无光的金丹,竟然奇迹般地恢复了完整,裂纹处闪烁着新生的灵光!虽然距离恢复全盛时期还需时日,但道途已续!

消息传出,一片哗然!

连丹鼎阁阁主都被惊动,亲自查看了修复过程和数据记录,良久沉默不语,最后只对身边亲传弟子感叹了一句:“非是丹道不精,实乃……观测不及,调控不微也。”

此事,成为了压垮传统顽固派心理防线的最后一根稻草。

当一种理论,不仅能指导创造出“幽凰”这样的毁灭性武器,不仅能实现“织网”这样的群体力量倍增,不仅能优化个体修炼效率,甚至能够解决连传统最顶尖技艺都束手无策的“绝症”时,任何基于情感和惯性的抵触,在铁一般的事实和实实在在的利益面前,都显得苍白无力。

龙吟阁内的风气,开始发生肉眼可见的转变。公开质疑“科学修仙”的声音迅速减弱,前往砺锋谷咨询技术问题、请求数据辅助分析修炼难题的各峰弟子和执事明显增多。甚至连藏经阁的长老,也主动找到苏青竹,商讨合作校准一批疑难古籍的事宜。

一种新的、建立在理性、数据和可验证性基础上的理论自信,正在龙吟阁内悄然成型。它不张扬,不喧哗,却如同磐石般坚定。它源于每一个被解决的问题,每一次被验证的预测,每一份被成功应用的优化方案。

也就在这股自信的氛围达到某个顶点时,“共鸣大厅”方向,一直平稳的数据流,突然出现了一个剧烈的、却并非危险的峰值波动!

李慕白瞬间抬头,目光锐利地看向光幕。

苏青竹也停下了手中的笔,屏息凝神。

所有核心成员的心都提了起来。

陈醒的突破,似乎进入了最关键的阶段。

龙吟阁的理论,即将迎来它诞生以来,最重量级的一次实证!整个宗门的目光,此刻都汇聚于此,等待着那最终的结果,来为这份新兴的、却已根基牢固的理论自信,落下最浓墨重彩的注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