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无声订单 > 第121章 冰层下的证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西伯利亚的冻土在午后的阳光下微微泛着光泽,仿佛一块被打磨过的黑色玛瑙。李雯蹲在新发现的遗址旁,戴着绝缘手套的手指轻轻拂过冰层表面——下面冻着一本皮革封面的笔记本,边角已经磨损,却依旧能看清封面上烫金的徽章,与纳粹党徽截然不同,更像是某种秘密组织的标识。

“这应该是基地负责人的私人日志,”林栋拿着扫描仪,屏幕上显示笔记本的纸张纤维尚未完全冻坏,“技术组说可以用低温解冻技术完整提取内容,或许能找到‘暗河’与二战实验的直接关联。”

小陈正在搭建临时实验室,保温帐篷里的恒温设备发出轻微的嗡鸣。他将冻土样本放入离心机,转头对李雯喊道:“冰层下的土壤检测出了异常的辐射值,不是自然形成的,像是人为处理核废料的痕迹!”

这意味着基地不仅进行基因实验,还可能涉及核生化武器的研发。李雯的目光落在远处连绵的冰丘上,那些看似自然的起伏,或许都是人为堆砌的伪装,掩盖着更深的罪恶。

日志的解冻工作持续了整整一天。当技术组终于将其完整展开时,泛黄的纸页上,德语的字迹工整而冷酷,详细记录着实验的每个环节:从最初筛选“实验材料”(大多是战俘和当地村民),到融合耐寒基因的失败尝试,再到最后为掩盖罪证而进行的大规模销毁。

“1944年11月7日,”李雯念着其中一页,“‘夜鹰’计划遭遇第37次失败,实验体出现严重的基因崩解,皮肤开始透明化……必须加快进度,总部的催促进度越来越紧,他们需要能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中作战的‘冰兵’。”

“夜鹰计划?”林栋皱起眉头,“这和‘暗河’早期的一个秘密项目同名,我们在瑞士实验室的资料里见过这个代号。”

日志的最后几页记录着基地的撤离过程,字迹变得潦草而慌乱。“盟军正在逼近,”最后一段写道,“将所有实验数据转移至‘中转站’,留下‘冰棺’作为最后的屏障……总有一天,我们的理念会在新的土壤里生根发芽。”

“‘冰棺’就是那些冻着实验体的冰层,”小陈指着帐篷外的冰谷,“而‘中转站’,很可能就是‘暗河’的前身组织。他们从一开始就没打算放弃,只是换了个名字,潜伏在世界各地。”

深夜的营地,李雯抱着日志坐在取暖器旁,纸页上的字迹在摇曳的火光中仿佛活了过来。她想起父亲笔记里的一段话:“罪恶的可怕之处,不在于它的残酷,而在于它的延续性——当一代人将疯狂包装成‘理念’,就会有下一代人将其奉为信仰。”

突然,帐篷外传来队员的惊呼。李雯冲出帐篷,看到冰谷中央的冰层正在大面积开裂,黑色的土壤翻涌而出,伴随着刺鼻的化学气味。一个巨大的金属容器从裂缝中露出一角,表面的锈蚀痕迹显示它已经被埋了近百年。

“是实验废料储存罐,”林栋举着头灯靠近,“冻土解冻让它失去了支撑,正在往外泄漏!”

储存罐的阀门已经锈蚀断裂,墨绿色的液体顺着裂缝流淌,所过之处,冰层迅速融化,露出下面枯死的植被。小陈用检测仪靠近,屏幕瞬间爆表:“是高浓度的基因编辑废液,含有大量未降解的外源dNA片段!”

李雯立刻下令:“启动一级防护!所有人穿戴全封闭防护服,技术组准备中和药剂!”

中和药剂是根据父亲笔记里的配方调制的,能快速降解外源基因片段。当白色的泡沫覆盖住墨绿色液体时,滋滋的反应声在寂静的冰原上格外清晰。李雯站在防护栏外,看着那些被污染的土壤冒着气泡,突然意识到:这些深埋的罪恶,从来不是被时间遗忘,只是在等待一个爆发的契机。

储存罐被吊起时,罐身的标识显示里面不仅有废液,还有一批冷冻的实验样本。技术组在罐底发现了一个加密硬盘,破解后显示的内容让所有人倒吸一口凉气——里面是“夜鹰计划”的完整基因序列库,与“暗河”的“冰魄”实验共享90%的核心片段。

“他们真的把技术延续下来了,”林栋的声音带着沉重,“从二战到现在,近百年的时间,这群人一直在暗处完善这个疯狂的计划。”

李雯将硬盘放进特制的保险箱,转身看向东方泛起的鱼肚白。朝阳的光芒刺破云层,照在正在被清理的废墟上,那些被冻了近百年的实验体残骸,在阳光下渐渐显露出本来的模样——他们也曾是有名字、有家人的普通人,却被永远困在了这片冰冷的土地里。

“我们要做的,不只是销毁这些数据,”她对队员们说,“更要让世界知道这里发生过的一切。只有正视历史,才能斩断罪恶的延续。”

撤离前,行动组在遗址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用俄语和中文刻着同样的话:“铭记伤痛,是为了不再重复伤痛。”石碑的基座里,封存着那本日志的复印件和从储存罐里提取的样本,像一份留给未来的证词。

飞机飞离冻土带时,李雯从舷窗往下看,朝阳已经将大地染成一片温暖的金色。她知道,这片土地下还埋藏着无数未被发现的秘密,但只要有人愿意倾听冰层下的证词,愿意守护这份记忆,那些黑暗就永远无法真正抬头。

硬盘里的基因序列被上传至全球基因伦理数据库,成为禁止研究的“黑名单”榜首。而那本日志,则被送进了联合国战争罪行纪念馆,与其他二战罪证一起,无声地诉说着:有些底线,永远不能被跨越。

风穿过机舱的缝隙,发出轻微的呼啸,像是那些被遗忘的灵魂终于得到了安宁。李雯握紧父亲的笔记,指尖在“敬畏”二字上轻轻摩挲。她知道,这场跨越百年的守护,才刚刚迎来真正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