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旧地重游归来后,苏婉清的心境愈发通透平和。暮年的光景里,儿孙绕膝是她最大的慰藉,而将毕生所得的教训与智慧传递下去,则成了她心中隐隐浮现的责任。
这日午后,摄政王府的花园暖房里,阳光透过琉璃顶棚洒下,暖意融融。苏婉清没有像往常一样做针线,而是让人搬来了几张舒适的矮凳和软垫,将府里几个年纪稍长的孙辈都唤到了跟前。
十五岁的夜明轩、十四的夜明远、十三岁的夜瑾萱,还有听闻祖母要讲故事,也非要跟来的四岁庶孙夜明哲,几个孩子围坐在她身边,仰着小脸,好奇地看着今日格外不同的祖母。
苏婉清目光慈爱地扫过一张张稚嫩却已初具风骨的小脸,微微一笑,声音温和如春风:“今日祖母不讲那些精怪传说,也不考你们功课。祖母想给你们讲一个……关于一只小鸟的故事。”
孩子们的眼睛顿时亮了起来。
“很久以前,有一只刚刚学会飞翔的小鸟,”苏婉清的声音带着一种悠远的意味,将前世的自己,隐晦地藏在了故事的羽翼之下,“它生在一处不算富庶,但尚可安身的旧巢里。有一天,一只羽毛华丽、声音动听的大鸟飞来,对它说,远方有一处金堆玉砌的华美林子,那里没有风雨,食物丰美,邀请它前去同住。”
夜明哲听得入神,奶声奶气地问:“小鸟去了吗?”
“去了。”苏婉清轻轻抚摸着他的头,眼神微黯,“小鸟向往那传说中的美好,满怀感激地跟着大鸟去了。初时,大鸟对它极好,给它华美的羽毛装饰,喂它精美的食物,让它住在精致的枝桠上,告诉它林中其他鸟儿都心怀叵测,让它只信自己。”
夜明轩微微蹙眉,似乎察觉到了什么。
“小鸟信了,将大鸟视为唯一的依靠。它收起自己的翅膀,不再警惕四周,安心享受着那份‘好’。”苏婉清的语气渐渐低沉,“直到有一天,它误食了掺了迷药的露水,昏昏沉沉间,被引到了林中猛禽的领地旁。第二天清晨,所有鸟儿都指责它,说它不自量力,妄想攀附猛禽。”
夜瑾萱紧张地抓住了祖母的衣袖。
“小鸟百口莫辩,因为它自己也不知道怎么回事。它被孤立,被唾弃,惶惶不可终日。后来……它有了自己的孩子,一只同样羽毛未丰的幼雏。”苏婉清的声音里带上了不易察觉的颤抖,她仿佛又看到了瑞哥儿幼时那可爱的模样,以及后来被毒害的惨状,“它以为有了孩子,便能得到一丝怜悯。可它不知道,那华美林子的规则,远比它想象的残酷。大鸟拥有了自己的幼雏后,便觉得它和它的孩子,成了障碍……”
她没有再详细描述小鸟的结局,只是话锋一转,看着孩子们,目光变得无比郑重:“故事讲完了。孩子们,你们能从这只小鸟的经历里,明白些什么吗?”
夜明远率先开口,小脸愤愤:“那只大鸟太坏了!它是故意的!”
夜明轩沉思片刻,道:“小鸟太过轻信,失了警惕之心。它不该将自身的安危,全然寄托于他人之手,尤其是在不明对方真实意图之时。”
苏婉清赞许地点点头,看向小孙女:“萱儿觉得呢?”
夜瑾萱歪着头,细声细气地说:“小鸟……应该自己学会辨认哪些露水能喝,哪些不能。也要有自己的朋友,不能只听大鸟一个人的话。”
“说得都很好。”苏婉清将孩子们揽近些,清澈而深邃的目光逐一扫过他们稚嫩却认真的脸庞,“祖母今日想告诉你们几句话,望你们能谨记于心,终生受用。”
暖房里安静下来,连最活泼的夜明远也屏息凝神。
“第一,仁善之心不可失。”苏婉清语气温和却坚定,“无论身处何位,面对何人,心中当存一份良善与底线。这并非懦弱,而是立身之本。如同小鸟,它向往美好,本身无错,错在未遇良人,未具慧眼。但我们不能因外界险恶,便舍弃内心的光明。”
“第二,智勇之谋不可无。”她继续道,“要有明辨是非的智慧,洞察人心的眼光,也要有保护自己、守护珍视之物的勇气和能力。若小鸟有足够的智慧看穿大鸟的伪装,有足够的勇气在最初拒绝那看似美好的诱惑,或许结局便会不同。你祖父、父亲能在朝堂立足,靠的不仅是身份,更是这份智勇。”
夜明轩和夜明远都若有所思地点了点头。
“第三,害人之心不可有。”苏婉清的神色严肃起来,“权势、富贵,皆如过眼云烟。若为了一己私利,行构陷、毒害之举,纵然一时得逞,终将反噬自身,遗祸子孙。那大鸟的行径,终有一日,会为它所处的整片林子所不容。”她这话,是说给孩子们听,亦是对前世苏玉华之流最终的论断。
“最后,亦是至关重要的一点,”她看着孩子们清澈的眼眸,一字一句道,“防人之心不可无。”
“世间并非处处坦途,人心亦非皆可测度。你们生在王府,身份尊贵,看似一片锦绣,但越是如此,越要时刻保持一分清醒与警惕。善待他人,但勿要轻易交付全部信任;居于安泰,亦要思虑潜在的风险。这并非让你们变得冷漠多疑,而是让你们学会保护自己,避免重蹈那只小鸟的覆辙。”
她将孙儿们的小手叠放在一起,用自己的手温暖地包裹住:“祖母希望你们,既能拥有仁善的胸怀,又不失保护这份仁善的智慧与力量。兄友弟恭,互相扶持,让咱们这个家,永远像现在这样,和睦、温暖,成为彼此最坚实的依靠。”
孩子们似懂非懂,但都将祖母这番恳切的话语深深记在了心中。夜明轩的眼神更加沉稳,夜明远收起了几分跳脱,夜瑾萱依偎在祖母怀里,小声重复着“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
夕阳的余晖将暖房染成金色,苏婉清看着膝下的孙儿们,心中一片宁静。她将自己两世的痛苦与挣扎,化作滋养幼苗的养料,将血泪教训凝成智慧的种子,悄然播撒。她不知道这些种子将来会开出怎样的花,但至少,她尽力为他们点亮了一盏前行的灯,愿他们的人生,能少一些她曾经历的风雨,多一份她如今拥有的晴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