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大明前朝代皇帝:“……的确开了龙眼,杀功臣也是大明皇帝的传统。”

前有霍光,后有张居正。

霍光以为能凭自己的功劳与威望,足以保住自己的家族。

但汉宣帝用雷霆手段让整个霍家灰飞烟灭,告诉世人,霍光的功劳敌不过权利斗争与君臣私仇。

张居正……居然会犯同样的错误?

还有,万历皇帝二十年不理朝政,大明最后还能打出三大征的战绩,张居正之才,堪比霍光。

大明,可真让人嫉妒。

多尔衮、鳌拜:“……当了权臣,就都不无辜。”

权臣做到这个份上,不反只能等着被皇帝清算了。

张居正叹了口气,看来他对皇帝的管教太过严厉,又因自己权力欲望过重,不肯放权,才招致皇帝的猜忌与不满。

万历想起张居正就头疼。

所有人都以为他是为了泄愤私怨,才清算张居正。

张居正是他执政初期时的主心骨,功不可没。

而他对张居正一直都很尊敬,就连张居正平日的逾矩行为和排挤同僚的事,在他眼里都无伤大雅。

只是,张居正“事事必经内阁”,朝廷要职都是其亲信,生活奢靡铺张……把他当傀儡皇帝,就不能忍了。

晚年朱元璋阴恻恻的看向崇祯,崇祯立马说道:“皇兄上位后就已恢复张居正名誉,为其平反……”

崇祯每每想起张居正,只能感叹?“得庸相百,不若得救时之相一也。”

若是他有张居正,未必会成亡国之君。

李承乾幽怨的看着李世民,就差把跛子皇帝这四个字怼他面前了。

人家跛子能当皇帝,他这个脚瘸太子就被废……

大明的嫡长子继承制,有多稳,看到了吗?

除了朱棣这个反骨仔,直到崇祯亡国,大明都没因为继承人出过什么大动荡,朝堂稳得一批。

看看大唐的玄武门继承制,再看大清的九龙夺嫡,全都是损耗国力为代价。

朱元璋这个乞丐出身的开国皇帝,就是比天可汗懂得多。

李世民:“……逆子,一个个的,都是逆子。”

晋朝还有傻子皇帝呢,他不得考虑得多一点吗?

再说,逆子干得那些事,哪一件不是让人血压飙升?

朱元璋:“……放心,史书都翻烂了,李世民的失误咱可清清楚楚。”

李世民的溺爱孩子,他可是棍棒底下出孝子。

咸丰:“……跛子当皇帝能有什么问题?”

英法联军和太平天国又不是他一个跛子能挡得住的。

他跟崇祯一样,朝廷已经无力回天了。

“这些大人物,下场还真是出人意料。”

“死了还能怎么办,还不是任人摆布?”

“所以说,儿孙要是不孝顺,死了都闭不上眼。”

“李承乾没能上位,万历这个跛子能上位,大明真是与其他朝代不同。”

“看多了其他朝代因为皇位至亲反目,大明的正常,反而让人觉得不太正常。”

“这说明,只要皇帝脑子没问题,朝廷就能正常运行。”

“后世的上升压力好像跟咱们一样,难出头的很。”

“鱼目喻己,可真是……”

“说明就算是后世,底层百姓依旧是在底层呗。”

……

其他朝代的皇帝奇葩操作太多,无一不是折腾百姓。

大明的皇帝除了被俘虏的朱祁镇,还真没谁搞出大动乱。

崇祯……接受了他是个普通人后,大家只能叹息天灾人祸更多些。

要不是大清屠戮中原,大明说不定还能复国,再坚持下去。

若最后一个王朝,是汉人王朝,就好了。

在他们的眼中,后世的生活就像仙境,能够满足他们的一切美好幻想。

可这次,竟能感受到了,后世百姓的艰难。

后世没有了皇帝,没有了官僚阶级的压迫,却还是会说出如此丧气的话。

可见无论有没有皇帝在头上,阶级都是存在的。

【中国人一辈人都在等一个值得自己死去的机会】

“值得死去的机会?”

万界所有人齐齐懵圈,这次他们深切的感受到了与后世思想的代沟。

死亡,是自古以来大家都鲜少谈论的话题。

大家对死亡避而不谈,却无比看着身后事,最朴实的愿望就是死后入土为安。

所以,他们不理解后世人说的羡慕项羽的死法。

同样,也不理解为何后世要等一个值得自己死去的机会。

因为,饥饿、贫穷、战争等原因,就能轻易要了他们的命。

甚至,皇帝一个风寒而已,就死掉了。

那这算死得毫无意义吗?

{每一个中国人,都想让自己的死亡有一场极致的落幕。

因为中国人对于殉道的执着,其中一大部分就是源于儒家文化对仁义极致的推崇。

孔子言:“志士仁人,无求生以害仁,有杀身以成仁。”

孟子曰:“生亦我所欲也,义亦我所欲也,二者不可兼得,舍生而取义者也。”

这些儒家经典大家耳熟能详,其核心就是将道德价值置于生命之上,构建了一种超越性的人生观。

死亡不是终结,而是道德完成的形式。

正是中华文明几千年,沉淀下来的这种价值取向,慢慢发展成一种将个体生命,与更高价值相连接的哲学智慧。

其本质演化为一个“知”和“行”的关系。

这种逻辑,它并不是建立在个人崇拜,与宗教信仰之上,中国人从来不信那一套。

中国人的道,既可以是天道,也可以是人道。

既可以是宇宙规律,也可以是社会伦常。

换句话说,在这个世上,一定是有一些东西比生命更加重要。

这些东西往往入世且实践导向,这是中国人的殉道精神,与法西斯那一套最大的区别。

屈原投江,殉的是政治理想与家国情怀,岳飞忠勇,殉的是民族大义。

谭嗣同甘愿赴死,为的是有心杀贼无力回天的革新理想。

这些殉道者,不是追求来世的回报,而是追求现世价值的实现与永恒化。

他们的死亡,成为一种最强烈的生命表达,这便是,朝闻道,夕死可矣。}

各朝代皇帝:“……就这?”

还以为后世能有什么不一样的解读,结果,就是说儒家的殉道精神?

每当朝代更迭之时,总有一些忠义之士会殉国,同样殉的是家国情怀与民族大义。

屈原以死明志、岳飞精忠报国,他们的选择都源于对理想与信念的坚守。

儒家,的确对汉人的影响至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