孙膑&虞诩:战国“反向套路大师”!凭“减灶示弱+增灶示强”,精准拿捏对手破局
孙膑:减灶诱敌+马陵设伏,万弩射杀庞涓
魏国的庞涓率军攻打韩国,齐国的田忌奉命救援韩国,却直接率军直奔魏国都城大梁。庞涓听说后,立刻放弃攻打韩国,率军回援,可此时齐军已经越过魏国边境向西挺进了。
孙膑对田忌说:“魏、赵、韩三国的士兵,向来勇猛彪悍,看不起齐军,还把齐军称作‘胆小鬼’。善于打仗的人,要顺着局势引导对手。兵法上说:‘奔袭百里去争夺利益,会损失主将;奔袭五十里,只有一半士兵能赶到。’”于是让齐军进入魏国境内后,第一天修十万个灶,第二天减为五万个,第三天再减为三万个。
庞涓率军追了三天,看到灶数锐减,大喜过望:“我就知道齐军胆小!进入我国境内才三天,士兵就逃了一多半!”于是抛弃步兵,率领精锐轻骑兵日夜兼程追击齐军。孙膑估算庞涓的行军速度,料到他傍晚时分能到达马陵。马陵道路狭窄,两旁全是险阻,特别适合埋伏。孙膑让人砍倒一棵大树,刮掉树皮写上“庞涓死此树下”(注:这招真是独出心裁)。然后命令一万名擅长射箭的齐军士兵,在道路两侧埋伏,约定:“傍晚看到火光就一起射箭!”
庞涓果然在夜里赶到砍倒的大树下,看到树干上有白色字迹,就命人点火照明。还没读完字迹,齐军万弩齐发,魏军瞬间大乱,惨败收场。庞涓走投无路,拔剑自刎。
李贽评价:“世上哪有十万人的军队,三天之内灶数减到三万,还看不出是计谋的人啊!”
虞诩:增灶示强+巧破羌寇,以少胜多稳边境
羌人入侵武都,朝廷任命虞诩为武都太守,率军平叛。羌人率领数千人,在陈仓崤谷拦截虞诩。虞诩下令军队停止前进,还故意散播消息:“已经上书请求援兵,等援兵到了再出发。”羌人听说后,就分兵去劫掠周边县城。
虞诩趁着羌军兵力分散,下令军队日夜赶路,一天奔袭一百多里。他还让士兵们每天修灶时都翻倍,第一天修两个灶,第二天四个,依此类推。羌军看到灶数越来越多,始终不敢逼近。有人问虞诩:“孙膑靠减灶示弱取胜,您却增灶示强;兵法说‘每天行军不超过三十里’,您却让我们走将近二百里,这是为什么?”
虞诩答道:“敌众我寡,慢走容易被追上,快速行军才能让他们摸不清虚实。羌人看到灶数日益增多,肯定以为郡里的援兵来了。我们人多又走得快,他们必然不敢追击。孙膑是故意示弱诱敌,我现在是故意示强吓敌,局势不同,策略当然不一样!”
到达武都后,虞诩手下士兵不足三千,而羌军有一万多人,还围攻赤亭几十天。虞诩下令军中的强弩手不许发射,只悄悄用小弩射击。羌人以为汉军弓箭威力弱、射不到自己,就集中兵力猛攻。这时虞诩下令二十张强弩瞄准一个敌人一起发射,箭无虚发。羌军大惊失色,纷纷后退。虞诩趁机率军出城奋勇反击,杀伤大量羌军。
第二天,虞诩让全军列阵,从东郭门出城,再从北郭门入城,反复几次,每次都更换衣服。羌人分不清汉军到底有多少人,越来越恐慌。虞诩预料羌军要撤退,就悄悄派五百多名士兵,在浅水处设伏,埋伏在羌军撤退的必经之路。羌军果然连夜溃逃,汉军趁机伏击,大败羌军。
【管理智慧】
一、核心逻辑:破解“敌强我弱+局势被动”困局,关键在“因势定策+虚实惑敌+精准伏击”
孙膑和虞诩虽策略相反,但核心逻辑一致:“不硬拼实力,靠‘看透局势+虚实造势+抓隙破敌’,以最小代价扭转被动局面”:
- 因势定策,反向操作:孙膑利用魏军“轻视齐军”的心理,用“减灶”示弱,诱敌轻进;虞诩针对“敌众我寡”的局势,用“增灶”示强,吓退追兵,核心都是“顺着对手心理+反常规操作”;
- 虚实惑敌,模糊判断:通过“灶数增减”制造兵力假象(减灶=士兵逃亡,增灶=援兵到来),让对手无法判断真实实力,做出错误决策;
- 精准控场,抓隙破敌:孙膑预判庞涓行军路线,在马陵设伏,借“点火读数”触发攻击;虞诩先耗散羌军兵力,再用“小弩诱敌+强弩突袭”,最后设伏拦截撤退敌军,都是精准把控时机、高效破敌。
二、核心启示:遇“敌强我弱+局势被动”,别硬扛,用“因势造势+虚实破局”取胜
这种“顺势而为、反向套路”的思路,对现代商业竞争、职场攻坚、危机处理等场景超有借鉴意义:
- 商业竞争遇“巨头轻视+资源不足”:比如面对行业巨头的轻视,自身资源有限,别正面硬刚。像孙膑那样:“故意暴露‘非核心短板’(如减灶),迎合对手的轻视心理,诱使其盲目冒进;暗中布局核心优势(如马陵设伏),在对手薄弱环节设置‘陷阱’;等对手陷入被动,集中资源精准打击,实现逆袭”;
- 商业竞争遇“巨头围剿+实力悬殊”:比如遭遇巨头围剿,自身实力差距大,别慌乱收缩。像虞诩那样:“用‘增灶示强’的假象(如扩大品牌曝光、公布合作意向),让对手误以为你援军已到、实力增强,不敢轻易紧逼;趁机快速整合资源、优化核心业务(如日夜兼程赶路);等对手松懈或分散注意力,再精准发力突破围剿”;
- 职场攻坚遇“他人轻视+任务艰巨”:比如接手的任务被同事轻视,自身人手不足,别消极应付。可以说:“若对手轻视,就故意‘示弱’(如减灶),让其放松警惕,暗中打磨方案;若对手强势围剿,就‘示强’(如增灶),通过展示阶段性成果、寻求领导支持,让对手不敢小觑;抓住关键时机,用‘精准输出’(如强弩突袭)打破质疑,完成任务”;
- 危机处理遇“舆论轻视+负面发酵”:比如品牌负面发酵,却被对手或公众轻视,别被动辩解。可以说:“若舆论轻视,就‘示弱整改’(如减灶),降低舆论敌意,暗中收集正面证据;若遭遇多方围剿式抹黑,就‘示强回应’(如增灶),通过权威背书、数据公示,展示自身实力和整改决心;等舆论节点成熟,精准释放重磅信息,彻底扭转局面”。
简单说就是:“面对敌强我弱、局势被动的情况,硬扛只会耗尽实力。关键是看透局势和对手心理,用‘示弱’或‘示强’的虚实套路迷惑对手,再抓住时机精准发力,用‘智劲’代替‘蛮力’,以最小代价实现破局。”
【原文】孙膑 虞诩
魏庞涓攻韩。齐田忌救韩,直走大梁。涓闻之,去韩而归,齐军已过而西矣。孙子谓田忌曰:“彼三晋之兵,素悍勇而轻齐。齐号为怯。善战者,因其势而利导之。兵法:‘百里而趣利者,蹶上将;五十里而趣利者,军半至。’”使齐军入魏地,为十万灶,明日为五万灶,又明日为三万灶。涓行三日,大喜曰:“吾固知齐军怯。入吾地三日,士卒亡者过半矣!”乃弃其步军,与其轻锐兼程逐之。孙子度其行,暮当至马陵。马陵道狭,而旁多阻隘,可伏兵。乃斫大树,白而书之,曰:“庞涓死此树下。”边批:奇计独造。于是令齐军善射者万弩夹道而伏,期曰:“暮见火举而俱发!”涓果夜至斫木下,见白书,乃钻火烛之。读未毕,齐军万弩俱发。魏军乱,大败,庞涓自刭。
李温陵曰:“世岂有十万之师,三日之内减至三万,而犹不知其计者乎!”
羌寇武都,迁虞诩为武都太守。羌乃率众数千,遮诩于陈仓崤谷。诩军停车不进,而宣言“上书请兵,须到乃发”。羌闻之,乃分钞旁县。诩因其兵散,日夜进道,兼行百余里。令军士各作两灶,日增倍之。羌不敢逼。或问曰:“孙膑减灶,而君增之;兵法曰‘行不过三十里’,而令且二百里,何也?”诩曰:“虏众我寡,徐行则易为所及,速进则彼所不测。虏见吾灶日增,必谓郡兵来迎。众多行速,必惮追我。孙膑见弱,吾今示强,势不同也。”既到郡,兵不满三千,而羌众万余,攻围赤亭数十日。诩乃令军中使强弩勿发,而潜发小弩。羌以为矢力弱不能至,并兵急攻。诩于是使二十强弩共射一人,发无不中。羌大震退。诩因出城奋击,多所杀伤。明日悉阵其众,令从东郭门出,北郭门入,贸易衣服,回转数周。羌不知其数,更相恐动。诩计贼当退,乃潜遣五百余人,浅水设伏,候其走路。虏果大奔,因掩击,大破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