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物质啊……快五十年了,终于把你给整出来了。”
远行太空城,一间先进的相锁材料实验室内,白牧辰的一个身体如此感慨道。
她当然是刻意的,表现出如此姿态单纯是为了好玩。
她把玩着手中的特制磁约束瓶,里面装着足以把现场所有人连带这间实验室一起送去见奶奶的致死量反物质。
如此危险的操作,也只有白牧辰能够做到了。
而在实验室的另一面,另一个白牧辰正全神贯注地在巨大的全息屏幕上演算着极其复杂的方程。
屏幕上显示的,是她接下来计划合成的一种全新相锁材料的构造,以及合成这个材料所需的相隧道催化剂。
其合成路径上林林总总,差不多需要二十一种不同的催化剂。
因为有些催化剂的合成,即便用反物质硬推创世能级也稍微有些困难,需要使用其它相隧道催化剂进行辅助。
白牧辰停下手中的电子笔,双手往腰间一叉,满意地拍了拍手。
“搞定!核验完成,理论上没有问题,合成路径也是我能想到的最优解了。”
她要合成的材料,名为“仿μ子催化冷聚变用人工相锁粒子”。
这东西玄幻到与其说是相锁材料,不如说是一种基本粒子尺度的智能机械。
嗯呢,说是智能机械有些太过了,既不是机械也没有智能,至多算是设计优良的小工具。
只要能将这项技术点出来,白牧辰就暂时可以告别能源问题了。
是的,虽然有了反物质,但白牧辰依旧面临着的能源问题。
正反物质湮灭释放的能量确实巨大,但问题在于宇宙中天然的反物质是极其稀少的,白牧辰只能依靠人工合成。
而这个过程中存在着非常巨大的能量损耗,因此,目前的反物质只能充当一种能量密度极高的电池来使用,而不是作为能源。
反物质产量的底下,也主动白牧辰没办法将反物质反应堆列装到最先进的飞船上。
因为这玩意儿一年的产量也就180多克,光是用来制造相隧道催化剂都不太够用,怎么可能拿来当燃料?
反物质工厂和戴森云都在扩建了,只是一时半会儿也造不好。
“所以啊,比起单纯量的增长,还是质变带来的提升更大。”白牧辰看着手中的设计蓝图,如此说道。
她要解决能源问题的方案,正是“仿μ子催化冷聚变用人工相锁粒子”。
冷核聚变,顾名思义,是一种尝试在接近室温的条件下实现核聚变反应的技术路线。
其核心思想是利用某种机制,绕过或降低原子核之间因静电斥力而形成的巨大势垒,使其能够在较低的能量下发生聚变。
而在21世纪初,一个理论可行的思路便已出现——μ子催化冷核聚变。
其核心在于利用μ子这种基本粒子来充当原子核融合的“催化剂”。
μ子可以被看作是一个“超重”版的电子,其质量约为电子的207倍,但携带与电子相同的负电荷。
当一束负μ子被注入到氘和氚的混合燃料中时,由于μ子的质量远大于电子,它会迅速取代原本围绕在原子核外的电子,形成一个μ子原子。
根据量子力学原理,μ子原子中μ子的轨道半径比会电子轨道小得多,大约只会有二百分之一。
这使得被μ子束缚的氘核和氚核之间的距离被极大地缩短。
带有中性电荷的μ子原子可以轻易地穿透普通分子的电子云,与另一个原子核(例如氚核)结合,形成一个异常紧凑的μ子分子。
在这个分子中,氘核和氚核被μ子紧紧地“捆绑”在一起,彼此间的距离小到足以让强大的核力开始生效,从而发生核聚变反应。
聚变反应发生后会生成一个氦核和一个中子,并释放出巨大的能量。
理想情况下,促成这次聚变的μ子会被重新释放出来,可以继续去催化下一对氘氚原子核的聚变。
理论上,只要μ子自身不衰变,这个催化循环就可以持续下去。
最关键的是,整个过程可以在远低于传统热核聚变所需的极端温度和压力下进行,甚至接近室温,因此被称为冷核聚变。
尽管原理上可行,且在实验中已观察到μ子催化的聚变现象,但要将其发展为实用的能源技术还面临着两大核心难题。
首先是生产成本与寿命问题。
μ子并非自然界中稳定存在的粒子,需要通过高能粒子加速器轰击靶材来人工产生,这一过程本身就需要消耗巨大的能量。
据估计,21世纪时人类的技术产生一个μ子所需的能量约为50亿电子伏特。
同时μ子是一种不稳定的粒子,其平均寿命仅有2.2微秒,也就是百万分之2.2秒。
这意味着,每一个宝贵的μ子必须在其短暂的“一生”中尽可能快地催化足够多的聚变反应,才能弥补其高昂的生产成本。
第二个则是“a粒子粘附”问题。
这是μ子催化聚变走向实用化的最主要障碍。
在氘氚聚变反应后,释放出的μ子有一定概率会“粘附”到新生成的带正电的氦核上,而不是被释放出来继续参与催化循环。
一旦被捕获,μ子就会被这个氦核“绑架”到直至自身衰变,从而永久退出了催化过程。
理论上,这种“粘附”概率大约在0.3%到1%之间。
这意味着,平均每个μ子在大约催化了100到150次聚变反应后,就会因为粘附而失效。
就这样,“a粒子粘附”和“μ子寿命短”成了这条技术路线上难以逾越的拦路虎。
那么问题来了,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同时解决这两个问题?
答案是——微电纪元晚期的人工物相材料!
白牧辰的思路是,不再依赖于自然界存在的基本粒子,而是基于《涌现场工程学原理》,通过工程学手段“创造”一种全新的复合粒子。
这种粒子将具备宏观稳定性,彻底解决了寿命问题。
并通过可设计的内部结构,从根源上解决“产物粘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