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的冬至,北京的风卷着碎雪,拍打在“建军科技”总部大楼的玻璃幕墙上,发出细碎的声响。林晓阳站在发布会的舞台中央,身后的大屏幕上,“碳达峰·碳中和”六个绿色大字在灯光下格外醒目。台下坐着国内外的媒体记者和行业专家,摄像机的红灯像星星一样闪烁,空气中弥漫着期待与审视交织的气息。
“今天,我代表建军科技向全球宣布:我们将在2030年前实现碳达峰,2050年前实现碳中和。”林晓阳的声音透过麦克风传遍全场,清晰而坚定,“为此,我们计划未来十年投入一万亿研发资金,重点布局新能源汽车、氢能技术、智能电网三大领域,推动全产业链的绿色转型。”
台下瞬间响起一阵低低的惊叹。一万亿的投入,相当于“建军科技”过去五年的净利润总和,这样的决心让不少外媒记者露出了难以置信的表情。《华尔街日报》的记者立刻举手提问:“林总,如此巨大的投入是否会影响企业的盈利能力?毕竟新能源领域的回报周期很长。”
林晓阳笑了笑,调出一组数据图表:“2023年,我们的光伏业务营收增长了45%,储能电池的市场份额达到全球第二。事实证明,绿色转型不是成本负担,而是新的增长引擎。”他指向屏幕上的固态电池样品图,“更重要的是,我们刚刚在固态电池技术上取得突破性进展,能量密度突破1000wh\/kg,这将彻底解决电动车的续航痛点。”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林晓阳的意识里响起,带着技术突破的喜悦:【检测到“关键绿色技术突破”,符合“碳中和”战略需求。】
【奖励“固态电池量产工艺包”:包含硫化物电解质规模化制备技术、电极界面修饰方法、柔性封装方案,可将生产成本降低至传统锂电池的60%。】
林晓阳的眼前浮现出工艺包的核心内容:采用干法电极技术替代传统的湿法涂布,不仅减少了有机溶剂的使用,还能使电极能量密度提升20%;新型硫化物电解质的电导率达到10?2S\/cm,是液态电解质的五倍,彻底解决了固态电池的离子传导难题。这些技术细节,让他在回答记者提问时更有底气。
“1000wh\/kg意味着什么?”林晓阳举起手中的电池样品,“它能让续航1000公里的电动车成为常态,充电时间缩短至10分钟,电池寿命长达15年。更重要的是,它不含钴、镍等稀有金属,生产过程的碳排放比传统锂电池降低70%。”
发布会的现场直播屏幕上,弹幕瞬间刷屏:“终于不用再担心续航焦虑了!”“建军科技太给力了,这才是真正的科技向善!”“希望能快点量产,我等着换车呢!”
坐在台下第一排的林卫国,看着儿子从容应对记者提问的样子,心里充满了骄傲。他想起2010年推动智能手机业务转型时的艰难,而现在,林晓阳的视野已经从单一产品扩展到了全产业链的绿色变革,这是时代赋予年轻人的机遇,也是沉甸甸的责任。
发布会结束后,林晓阳直奔合肥的固态电池实验室。凌晨的实验室里,工程师们还在紧张地调试量产设备。“电极的一致性已经达到99.5%,”首席工程师李工指着监测屏幕,“按照系统奖励的工艺包,我们把硫化物电解质的颗粒度控制在50纳米以内,界面阻抗比之前降低了60%。”
林晓阳凑近观察窗,看着自动化生产线将一片片电极叠合成电池芯,机械臂的动作精准得像外科医生的手术刀。“能量密度测试结果怎么样?”
“刚刚出炉的数据,1027wh\/kg!”李工的声音带着抑制不住的兴奋,“循环寿命突破3000次,就算每天充一次电,也能用八年以上。”
林晓阳拿起一块刚生产出来的固态电池,重量比同等容量的锂电池轻了一半,用指甲划过铝塑膜外壳,感觉不到丝毫发热。“这就是未来的方向。”他想起爷爷林建军常说的“技术要经得起时间检验”,这块小小的电池,不仅承载着企业的绿色转型梦,更关系到国家“双碳”目标的实现。
【叮!】
系统的提示音在实验室里响起,带着产业链协同的清晰指引:【“固态电池量产技术”成熟,触发“新能源汽车产业链协同方案”。】
【方案核心:联合车企共建换电站,5分钟完成电池更换;开发光伏-储能-汽车一体化系统,实现清洁能源闭环;布局退役电池回收网络,材料回收率达95%。】
林晓阳立刻召集车企合作伙伴开会。当他展示出固态电池的性能数据和换电方案时,比亚迪、蔚来等车企的代表都激动不已。“如果能5分钟换电,比加油还快,消费者肯定愿意接受电动车。”比亚迪的王总握着林晓阳的手,“我们愿意共建换电标准,共享网络资源。”
与此同时,“建军科技”的氢能团队也传来好消息。他们研发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功率密度达到8kw\/L,零下30度能正常启动,寿命突破小时,各项指标均达到国际领先水平。更重要的是,他们开发的“绿氢”生产技术,利用光伏电力电解水制氢,成本降到了每公斤30元以下,具备了商业化推广的条件。
“我们在内蒙古的光伏制氢基地已经开工,”氢能事业部的张总向林卫国汇报,“首期规划10万吨产能,每年可减少二氧化碳排放150万吨。这些氢气不仅能供燃料电池汽车使用,还能为钢铁、化工等行业提供清洁能源。”
林卫国站在基地的规划图前,看着光伏阵列、电解槽、储氢罐组成的庞大系统,突然想起父亲1984年在旧厂房里画的第一张量具草图。从精密制造到绿色能源,企业的发展轨迹始终与国家的需求同频共振。“要把氢能和固态电池结合起来,”他对张总说,“在换电站里配套加氢设施,让消费者有更多选择。”
2025年春节前夕,林建军坐着轮椅来到北京的首个“光储充换”一体化站。站顶的光伏板在冬日的阳光下熠熠生辉,下方的换电站里,机械臂正在为一辆电动车更换固态电池,旁边的加氢机则在为一辆氢能大巴加注燃料。整个站点没有任何碳排放,所有能源都来自太阳能和电网的绿电。
“太爷爷,您看这个!”曾孙林思国举着平板电脑跑过来,屏幕上是站点的实时监测数据,“今天已经服务了200辆电动车和50辆氢能车,减排二氧化碳10吨呢!”
林建军笑着摸了摸思国的头,目光落在站点的标识牌上——“建军科技·绿色未来”。他想起1950年代,自己在轧钢厂看到的滚滚浓烟,那时的人们还没有环保意识;而现在,他的重孙已经能清晰地说出“碳减排”的意义,这种变化让他感慨万千。
“晓阳,你们做得好啊。”林建军的声音虽然微弱,却充满了力量,“爷爷这辈子,从造量具到看你们搞芯片、搞核聚变,现在又推动绿色转型,就知道咱们中国人,不仅能把国家建设得强大,还能把家园守护得美丽。”
林晓阳蹲在爷爷身边,指着远处正在建设的智能电网项目:“我们正在把固态电池、氢能和光伏结合起来,打造‘源网荷储’一体化系统。到2030年,咱们的新能源汽车和氢能重卡,就能用上100%的清洁能源。”
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洒在一体化站的光伏板上,反射出温暖的光芒。林建军望着这充满希望的景象,突然觉得,“建军科技”的绿色转型,从来不是被动的应对,而是主动的担当。就像系统奖励的那些技术方案,最终的目的不是企业的利润增长,而是为子孙后代留下蓝天白云、绿水青山。
车窗外,街道上的电动车越来越多,加氢站的标识随处可见,连公交车的尾气都变成了水蒸气。林建军知道,这场绿色转型的战役才刚刚开始,但他有信心,就像过去突破量具精度、攻克芯片难关、驾驭核聚变一样,只要一代又一代人接力奋斗,“双碳”目标就一定能实现,一个更加清洁、美丽的中国,就在不远的将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