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其他类型 > 情满四合院之签到人生 > 第430章 系统的“终极奖励”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430章 系统的“终极奖励”

2025年的立春,北京的雪还没化尽,林建军书房的台灯却亮得格外早。老人坐在藤椅上,膝头摊着一本泛黄的技术笔记,上面的字迹从青涩到苍劲,记录着从1963年第一把量具草图到2024年核聚变装置参数的漫长历程。窗台上,苏岚养的水仙开得正盛,淡淡的香气混着墨香,在晨光里浮动。

【叮——】

一声不同于以往的提示音突然在意识里响起,没有了机械的冰冷,反而带着一种近乎人声的厚重感。林建军的手指顿在笔记的最后一页,那里刚写下“可控核聚变商业化路径思考”的标题。

【检测到宿主完成“科技报国”主线任务全阶段目标。】

【从1951年轧钢厂学徒到2025年科技泰斗,宿主见证并参与了中国从技术弱国到科技强国的全过程:】

【——个人成长:突破237项核心技术,主导建立精密制造、半导体、新能源、核聚变等产业体系。】

【——家族传承:林卫国接棒半导体,林晓阳领跑人工智能与核聚变,林思国确立核物理志向,实现五代人精神接力。】

【——时代贡献:深度参与改革开放、科技突围、全球竞争等历史节点,推动中国技术从跟跑到领跑。】

【综合评价:史诗级完成度。】

林建军的呼吸微微停滞,眼前仿佛走马灯般闪过无数画面:1977年林卫国挑灯夜读的煤油灯,1984年旧厂房里第一台磨床的轰鸣,1997年香港回归时全厂挥舞的国旗,2008年鸟巢上空绽放的烟花,2021年“人造太阳”突破1亿度时实验室的欢呼……这些碎片拼在一起,就是他和一个国家的科技成长史。

【基于全阶段表现,系统触发终极奖励:“人类命运共同体科技蓝图”。】

随着提示音,一幅全息投影突然在书房中央展开,淡蓝色的光流勾勒出复杂的图谱,像一张覆盖全球的技术神经网络。林建军眯起眼睛,看清了图谱上的三大核心板块——

“星际航行技术集群”里,标注着可控核聚变推进器、空间折叠通信、月球基地生态循环系统的关键参数,甚至有一行小字:“2049年火星载人登陆技术路径”。

“可控核聚变商业化”部分,比林晓阳团队的方案更细致,从原料提取(海水中氘的高效分离)到电网适配(毫秒级负荷调节算法),甚至包含了应对能源革命带来的社会结构变革建议。

“人工智能伦理框架”则跳出了技术范畴,提出“人类主导、机器辅助”的边界准则,附带着全球AI治理的国际合作模型,其中不少理念与林晓阳在《科学》杂志发表的论文不谋而合。

【蓝图核心:科技不应是国家间的壁垒,而应是人类共同进步的阶梯。】系统的声音带着前所未有的温度,【宿主用一生证明:技术突破能改变国家命运;现在,该让技术惠及更多人。】

林建军伸出手,指尖穿过全息投影的光流,仿佛能触摸到那些跃动的公式和模型。他想起2018年芯片禁令最严峻时,自己在《人民日报》发表的文章:“封锁或许能延缓脚步,但挡不住人类对技术进步的共同向往。”此刻,这份蓝图正是这句话的最好注解。

“老伙计,你跟着我多少年了?”林建军突然对着空气轻声问。从1963年第一次签到获得“精密量具打磨技巧”,到2025年的终极蓝图,这个神秘的系统陪他走过了62年,像个沉默的导师,在每个关键节点递上恰到好处的指引。

【自宿主在轧钢厂首次产生“突破技术封锁”的强烈意念时,系统即已激活。】回答里竟带着一丝不易察觉的温情,【但引导者从来不是系统,而是宿主内心的信念,是中国人“不服输、敢争先”的精神。】

林建军笑了,眼角的皱纹里盛着释然。他终于明白,所谓系统,不过是把一代人的集体智慧、无数次失败的经验教训,浓缩成了可触摸的“提示”。就像他笔记里那些被红笔圈改的公式,每一次修正都凝结着前人的探索——系统只是让他少走了些弯路,真正支撑他走下来的,始终是“科技报国”这四个字。

苏岚端着早餐走进来,看到书房中央的全息投影,没有丝毫惊讶。这些年,她早已习惯了丈夫身边的“奇迹”。“该吃早饭了,晓阳说上午带思国来给您拜年。”她把温热的小米粥放在桌上,目光落在蓝图的“全球能源互联网”板块,“这是不是晓阳他们正在做的跨国电网项目?”

“是,也不全是。”林建军指着其中的“沙漠光伏-海水制氢-跨洲输电”闭环系统,“比晓阳的方案更宏大,要联合中东、非洲、欧洲一起做。”他顿了顿,语气郑重,“这蓝图,不能留在咱们家。”

苏岚轻轻点头:“我就知道你会这么想。当年你把光刻机草图交给上海微电子,把5G专利纳入共享池,不都是为了这个吗?”她拿起林建军的技术笔记,翻到扉页父亲写的那句话:“技术是天下公器。”

【蓝图已自动存储至宿主生物信息库,可通过指定方式移交。】系统的声音适时响起,【建议移交国家相关部门,结合全球合作机制推动实施。】

上午十点,林卫国和林晓阳带着林思国走进书房。十岁的思国穿着红色的唐装,手里捧着自己在清华附小的科技获奖作品——一个简易的核聚变装置模型。“太爷爷,您看我这个托卡马克装置,比课本上的更像‘人造太阳’!”

林建军接过模型,指尖拂过用3d打印的环形线圈,突然对三个世代的男人说:“你们都坐下,我有重要的事说。”他关闭全息投影,从抽屉里拿出一个加密U盘,金属外壳上刻着“人类命运共同体”七个篆字。

“这是我这辈子最后一个‘技术发现’。”林建军的目光依次扫过儿子、孙子和曾孙,“里面有星际航行、核聚变商业化、AI伦理的完整蓝图,比我们现在做的超前至少三十年。”

林卫国的呼吸一紧,他瞬间明白了父亲的用意。“爸,您想……”

“交给国家。”林建军把U盘放在桌上,推到林卫国面前,“让发改委、科技部、中科院一起论证,该合作的找国际伙伴,该保密的守住底线。记住,这不是咱们林家的私产,是给全人类的礼物。”

林晓阳看着U盘上的篆字,突然想起爷爷常说的“技术要有温度”。这份蓝图最动人的不是超前的参数,而是字里行间的“共享”理念——比如可控核聚变技术要优先向发展中国家转移,AI伦理框架要兼顾不同文明的价值观。

“太爷爷,这是不是比您当年的量具厉害多了?”思国歪着头问,小手轻轻碰了碰U盘。

“厉害,但道理是一样的。”林建军握住曾孙的手,放在U盘上,“当年造量具是为了让中国工业有精度,现在这份蓝图,是为了让人类文明有高度。你们这代人,要学会带着全世界一起跑。”

【叮——】

系统的提示音再次响起,却带着明显的告别意味:【终极奖励移交完成,系统使命终结。】

【宿主用一生证明:人类的进步从不依赖外力,而是源于内心的信念与持续的奋斗。】

【再见,林建军同志。再见,了不起的中国科技人。】

这一次,提示音落下后,再没有任何回响。林建军的意识里空出一块巨大的空间,却并不失落,反而像卸下了千斤重担。他知道,从今天起,中国人的技术探索,将彻底依靠自己的智慧和双手——这本就是他和系统共同追求的终极目标。

窗外的阳光越过积雪,照在书房的全家福上。照片里,林建军捧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林卫国站在他身后,林晓阳抱着年幼的思国,苏岚笑得眉眼弯弯。五代人的笑容在阳光下定格,像一株深深扎根的大树,根系连着四合院的泥土,枝叶却伸向了星辰大海。

林建军拿起那本技术笔记,在最后一页写下:“技术的终点,是让每个国家都有尊严,每个生命都有希望。”放下笔时,他的动作轻快得像个年轻人。

“走,”他站起身,苏岚连忙扶住他,“晓阳不是说思国的核聚变模型获奖了吗?咱们去给孩子买个真正的托卡马克装置模型,带磁约束线圈的那种。”

林卫国拿起桌上的U盘,金属的冰凉透过指尖传来,却烫得像团火。他看着父亲走向客厅的背影,突然明白,所谓“终极奖励”从来不是那些图纸和参数,而是父亲用一生示范的——如何把个人理想融入国家命运,把民族智慧汇入人类文明。

客厅里,思国正在给太奶奶讲学校组织的“科技强国”主题班会。林建军走过去,坐在曾孙身边,听他奶声奶气地说:“老师说,太爷爷是从四合院走到世界的大科学家,我以后要从地球走到火星去!”

老人笑着摸了摸他的头,望向窗外。立春的阳光正一点点融化残雪,光秃秃的树枝上,已经有嫩芽在悄悄酝酿。他知道,属于他的时代即将落幕,但属于中国科技的未来,才刚刚开始。

而那份凝聚着一生智慧与系统终极馈赠的蓝图,终将像这立春后的阳光,穿透所有壁垒,照亮人类共同的前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