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除夕夜,北京的雪下得细碎而绵密,将“建军科技”总部旁的家属院裹成了一片素白。林建军的书房里却暖意融融,苏岚亲手织的羊绒地毯铺满地面,墙上的电子日历显示着“腊月三十”,全息投影正循环播放着从1980年到2024年的家族春节合影,像一串串联起时光的珍珠。
“太爷爷!您看我给您带什么好东西了?”十五岁的林思国捧着个金属盒子冲进书房,深蓝色的校服领口还别着清华附中的校徽。少年掀开盒盖,里面是枚精致的钛合金书签,蚀刻着可控核聚变装置的简笔画,“这是我用学校3d打印机做的,EASt装置的简化模型,送给您当新年礼物!”
林建军接过书签,指尖抚过冰凉的金属表面。图案里的环形磁场线圈让他想起2021年林晓阳团队突破1亿度时的场景,那时思国还在玩奥特曼卡片,如今已能准确说出“托卡马克”“约束时间”这些专业术语。“好小子,比你爷爷当年强。”老人笑着把书签夹进1951年的轧钢厂学徒笔记里,泛黄的纸页上,年轻的字迹写着“今日目标:磨出0.01毫米精度的量具”。
书房门被轻轻推开,林卫国扶着苏岚走进来。六十二岁的苏岚头发已染上风霜,却依旧精神矍铄,手里端着盘刚炸好的糖糕:“爸,尝尝今年的,思国说要学做您最爱吃的芝麻馅。”她的目光落在书桌中央的烫金证书上——“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2024年颁发给林建军的荣誉,镜框边缘还系着鲜红的绸带。
“妈,您这手艺可比外面老字号强。”林晓阳抱着五岁的女儿林念军跟进来,小姑娘穿着红色的唐装,梳着两个羊角辫,手里攥着块没吃完的糖糕。“念军,跟太爷爷拜年。”
“太爷爷新年好!”林念军奶声奶气地鞠躬,羊角辫上的铃铛叮当作响,“爸爸说,我的名字是纪念太爷爷的,对吗?”
林建军笑着把曾孙女搂进怀里,下巴抵着她柔软的头发:“对,我们念军要记住,做人要像解放军叔叔一样正直,像科学家一样聪明。”他从怀里掏出个红包,上面绣着“五代同堂”四个金字,“这是太爷爷给你的‘科技启蒙基金’,以后买实验器材用。”
客厅里,全息投影正播放着“建军科技”的年度回顾:东南亚光伏基地并网发电,欧洲氢能重卡生产线投产,合肥核聚变实验室刷新运行纪录……林卫国端着酒杯走到父亲身边:“爸,今年海外营收占比达到42%,晓阳主导的固态电池项目,能量密度突破1200wh\/kg了。”
“还记得1995年咱们去德国参展吗?”林建军望着投影里的海外研发中心,“那时人家看咱们的眼神,就像看乡巴佬。现在倒好,欧洲的工程师跟着晓阳团队学AI算法。”他顿了顿,声音里带着感慨,“这世道,真的变了。”
年夜饭的餐桌上,摆满了象征团圆的菜肴。林思国兴奋地讲着学校的核物理兴趣小组,说自己设计的“迷你聚变堆”模型在全市比赛拿了一等奖;林晓阳则聊起“建军号”火星探测器的筹备进展,计划2030年发射,搭载着自主研发的同位素温差发电机;林卫国翻出手机里的老照片,是2008年北京奥运会时,全家在鸟巢前的合影,那时林思国还是襁褓里的婴儿。
“太爷爷,您当年为什么非要搞精密量具呀?”林念军啃着鸡腿,含糊不清地问。
林建军放下筷子,给曾孙女夹了块豆腐:“因为那时候,外国专家说中国人造不出高精度的东西。太爷爷偏不信这个邪——咱们工人阶级的手,一点都不比别人笨。”他指着墙上的全家福,“你看,从太爷爷到你,五代人了,不管做什么,都得有这股不服输的劲。”
窗外的烟花突然绽放,把夜空染成五彩斑斓的画布。林晓阳提议:“咱们拍张五代同堂的全家福吧,用最新的全息技术,能保存一百年。”
全家人在客厅中央站定。林建军坐在轮椅上,怀里抱着林念军,手里捧着“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证书;林卫国和苏岚站在后排,笑容温和;林晓阳搂着妻子,身旁是挺直腰板的林思国。全息相机发出柔和的蓝光,将这一瞬间永远定格——
照片里,95岁的林建军满脸皱纹却眼神明亮,65岁的林卫国沉稳坚毅,40岁的林晓阳意气风发,15岁的林思国眼中闪烁着对科学的向往,5岁的林念军则好奇地盯着相机,手里还攥着半块糖糕。背景里,“科技报国”的匾额在灯光下熠熠生辉,与窗外的烟花交相辉映。
“爷爷,您看这张照片,是不是比去年的更精神?”林晓阳把刚生成的全息影像悬浮在客厅中央,画面可以360度旋转,连林念军嘴角的糖渍都清晰可见。
林建军望着影像里的一家人,突然想起1951年那个寒冷的冬天。那时他刚到四合院,穿着打补丁的棉袄,手里攥着半块冻硬的窝头,怎么也想不到,七十多年后,自己会有这样一个家——五代人,跨越一个世纪,都在为同一个梦想奋斗。
“好,真好。”老人的声音有些哽咽,“等念军长大了,让她看看这张照片,告诉她,太爷爷这一辈子,没白活。”
守岁时,林思国缠着林建军讲过去的故事。老人从轧钢厂的学徒生涯,讲到停薪留职创办工厂的艰难;从1989年外资撤离时的坚守,讲到2018年芯片禁令下的绝地反击。林念军趴在太爷爷腿上睡着了,嘴角还挂着微笑,仿佛在梦里也听到了那些关于奋斗与传承的故事。
凌晨钟声敲响时,全家人涌向阳台。林思国点燃一挂鞭炮,噼里啪啦的响声里,林晓阳放飞了一盏孔明灯,灯面上印着“科技报国,薪火相传”八个字。孔明灯越飞越高,穿过漫天飞雪,像一颗明亮的星星,照亮了夜空。
林建军望着那盏孔明灯,突然对身边的林卫国说:“你看,咱们这代人就像这孔明灯的灯芯,烧尽了自己,照亮了路。剩下的,就看孩子们的了。”
林卫国握住父亲的手,那双手布满老年斑,却比年轻时更有力量。“爸,您放心,这条路,我们会一直走下去。”
孔明灯渐渐远去,融入璀璨的星河。林建军知道,属于他的时代即将落幕,但林卫国、林晓阳、林思国、林念军……一代又一代的林家后人,会带着“科技报国”的初心,继续前行。这或许就是生命最美的意义——不是永恒的存在,而是把信念传递给下一个春天。
回到客厅,全息投影的全家福依旧悬浮在中央。林建军凝视着影像里那个笑得最灿烂的自己,突然觉得,所有的艰辛与付出,都在这一刻有了最圆满的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