次日午后,苏明远换上一身素净的青衫,独自前往李邦彦府邸。
他没有坐官轿,也没有带随从,只是如同普通士子一般,步行穿过汴京的街巷。这是为了避人耳目——蔡京的耳目遍布京城,若是大张旗鼓地去拜访李邦彦,只怕第二天就会传到蔡府。
李府位于城东,是一座颇为雅致的宅院。门前没有什么气派的装饰,只有两株老槐树,树冠如盖,在午后的阳光下投下斑驳的树影。
苏明远上前叩门,开门的正是昨日送信的那位管家。
苏大人,老爷已经等候多时了。管家恭敬地说,请随小人来。
穿过前院,来到一处僻静的花厅。厅中陈设简朴,只有几案、坐榻,墙上挂着一幅山水画,题的是王维的诗:独坐幽篁里,弹琴复长啸。深林人不知,明月来相照。
苏兄驾临,李某有失远迎。一个温和的声音响起。
苏明远转身,看见一位四十出头的中年文士走进来。此人身材修长,面容儒雅,正是翰林学士李邦彦。
李学士客气了。苏明远拱手行礼,明远不请自来,还望勿怪。
哪里的话。李邦彦笑着摆手,苏兄能来,李某荣幸之至。请坐,请坐。
两人分宾主落座,管家奉上香茗后便退了出去,还细心地关上了门。
苏兄,昨日公堂之上,兄之风采,令人钦佩。李邦彦端起茶杯,李某在翰林院,听闻此事后,连声叫好。这些年来,朝中敢于直言的人越来越少,难得见到苏兄这样的血性男儿。
李学士过誉了。苏明远谦逊地说,明远只是做了分内之事。
分内之事?李邦彦叹息,若人人都能做好分内之事,朝政何至于此?
苏明远听出他话中有话,试探地问:李学士对当今朝政,可有不满?
李邦彦沉默片刻,忽然站起身,走到窗前,确认院中无人后,才回到座位上。
苏兄,我们既然见面了,李某也不藏着掖着。他压低声音,实不相瞒,李某对当今朝政,不是不满,而是忧心忡忡。
愿闻其详。
苏兄初入京师不久,或许还不知道。李邦彦缓缓说道,蔡太师执政这些年,朝中已经变成了一言堂。凡是不顺着他意思的人,不是被排挤出京,就是被打压得抬不起头。如今朝中十之八九的官员,都是他的门生故吏,互相勾结,把持朝政。
这些,明远已有所耳闻。苏明远说,但朝中就没有人能制衡他吗?
制衡?李邦彦苦笑,说起来惭愧,李某虽为翰林学士,却也是个明哲保身之人。这些年来,眼看着朝政日益腐败,却不敢说一句话。
李学士太过自谦了。苏明远说,若是明哲保身,今日就不会邀明远前来了。
李邦彦看着他,眼中闪过一丝赞赏:苏兄聪慧。不错,李某今日邀苏兄前来,确实是有事相商。
请讲。
李某想问苏兄,你可想过,昨日当堂揭露李晋之后,接下来会面对什么?
蔡京的报复。苏明远直言不讳。
不仅是报复。李邦彦认真地说,蔡太师已经把你视为眼中钉、肉中刺。以他的手段,接下来必然会想方设法除掉你。而你一个人势单力薄,如何抵挡?
所以,李学士今日找我,是想……
是想与苏兄结盟。李邦彦说出了这四个字。
苏明远心中一动,但面上不动声色:李学士,此话何意?
苏兄不必多虑。李邦彦看出他的顾虑,李某知道,突然说结盟,苏兄难免怀疑是不是陷阱。但李某可以向苏兄保证,今日之言,句句发自肺腑。
说着,他从怀中取出一封信,递给苏明远。
苏明远接过展开,发现是一封弹劾蔡京门生贪墨的奏章草稿,上面落款正是李邦彦的名字,还有日期——三年前。
这是……
这是李某三年前准备上呈的一份奏章。李邦彦说,当时蔡太师刚上台不久,他的一个门生在礼部大肆贪墨。李某作为翰林学士,眼看不过,便写了这份弹劾奏章。
那后来呢?
后来,这份奏章还没呈上去,李某就收到了一封匿名信。李邦彦的眼中闪过一丝痛苦,信上说,若是李某敢呈上这份奏章,李某的次子,就会在回乡途中遭遇。
苏明远心中一凛:他们威胁你的家人?
正是。李邦彦点头,李某当时权衡再三,最终还是屈服了。这份奏章,就这样压了下来。从那以后,李某再也不敢触碰蔡党的人。
可今日,李学士为何又要……
因为李某终于明白了一个道理。李邦彦正色道,一味退让,只会让他们越来越嚣张。若是人人都因为害怕而退缩,这朝廷就真的没救了。
苏明远沉默片刻:所以,李学士今日找我,是想共同对抗蔡党?
不仅是李某。李邦彦压低声音,朝中还有几位同道,也对蔡党不满。只是大家一直没有找到合适的时机。如今苏兄横空出世,给了我们希望。
李学士太看得起明远了。苏明远苦笑,明远不过是个七品御史,能有多大作为?
苏兄莫要妄自菲薄。李邦彦认真地说,昨日公堂之上,苏兄的表现已经证明了,只要有勇气、有智慧,再加上充分的准备,哪怕是蔡太师,也不是不可撼动的。
可蔡京势力庞大,根深蒂固。我们这几个人,如何对抗?
单打独斗,自然不行。李邦彦说,但若是联合起来,形成一股力量,就不一样了。苏兄,你可知道,朝中有多少人暗地里对蔡党不满?
愿闻其详。
光是李某知道的,就不下十余人。李邦彦掰着手指说,礼部侍郎吴敏、户部员外郎李纲、御史中丞李纬……这些人虽然平日不显山露水,但都不是蔡党中人。
御史中丞李纬?苏明远惊讶,可他对我……
李中丞那人,谨慎得很。李邦彦笑道,他对蔡党不满,但又不敢公开反对,所以平日里处处小心。但苏兄不必怀疑,李中丞骨子里还是个正直的人。
苏明远若有所思。他想起李纬虽然多次劝他谨慎,但关键时刻还是批准了他的奏章。看来,李邦彦说得不错。
那李学士今日找我,具体是想……
李某想请苏兄,今晚到寒舍一聚。李邦彦说,到时会有几位同道前来,大家坐下来,好好商议一下,如何应对当前的局势。
今晚?苏明远迟疑了一下。
苏兄可是有顾虑?李邦彦问。
不是顾虑,只是担心……苏明远斟酌着说,若是我们这些人聚在一起,只怕会被蔡党盯上。到时候,他们说我们结党营私,只怕更麻烦。
苏兄所虑极是。李邦彦点头,所以今晚的聚会,要绝对保密。前来的人,都会像苏兄一样,穿便服、不带随从。而且,我已经让管家提前清理了宅院,确保不会有外人窥探。
那就好。苏明远想了想,点头道,既然李学士如此安排,明远自当前来。
那就这么定了。李邦彦露出笑容,今晚戌时,还请苏兄准时赴约。
一定。
两人又闲谈了一会儿,苏明远便告辞离去。
走出李府,他回头看了一眼那座宅院,心中思绪万千。
今日这一步,迈出去就没有回头路了。
从此以后,他不再是一个人在战斗,而是加入了一个反对蔡党的联盟。
这既是机会,也是风险。
若是成功,或许能改变朝局;若是失败,只怕会满盘皆输。
但无论如何,他已经没有退路了。
苏明远整理好衣袍,向着自己的府邸走去。
街道上人来人往,繁华如常。没有人知道,就在这平静的表面下,一场政治风暴正在酝酿。
而他,已经成为了这场风暴的中心之一。
回到府中,苏明远直接去了书房。他需要好好思考一下,今晚的聚会该说些什么,该注意些什么。
相公。林氏推门进来,端着一碗参汤,妾身看您脸色不太好,特地炖了参汤。
有劳夫人了。苏明远接过喝了,对了,今晚我要出去一趟,可能会晚些回来。
又要去御史台?林氏关切地问。
不是。苏明远犹豫了一下,还是决定告诉她实话,是去李学士府上赴宴。
李学士?林氏愣了愣,可是那位翰林学士李邦彦?
正是。
林氏的脸色有些担忧:相公,妾身听说,那位李学士与蔡太师关系不睦。您若是去他府上……
正是因为关系不睦,我才要去。苏明远握住她的手,夫人,我知道你在担心什么。但有些事,终究要做个了断。我一个人孤军奋战,迟早会被蔡党击垮。只有联合更多的同道,才有可能改变现状。
林氏看着他,眼中满是心疼:相公,妾身不求您能做多大的官,只求您平平安安。可您偏偏……
我知道。苏明远温和地说,但夫人,你可记得我们成亲那日,我对你说的话?
林氏摇头。
我说,我这辈子要做一个堂堂正正的人,做一个对得起天地良心的官。苏明远认真地说,如今虽然险阻重重,但我不能违背当年的誓言。
林氏沉默良久,最终叹了口气:罢了,妾身也不多劝了。只是相公一定要小心,莫要落入旁人圈套。
我明白。苏明远点头。
林氏又叮嘱了几句,才退了出去。
苏明远独坐书房中,看着窗外渐渐暗下来的天色,心中既有期待,又有忐忑。
今晚的聚会,将会决定他未来的道路。
时间一点点过去,天色终于完全暗了下来。
苏明远换上一身黑色的便服,戴上一顶毡帽,悄悄出了府门。
街道上已经没有白天那么热闹,只有零星的行人和巡夜的更夫。
他沿着小巷穿行,尽量避开人多的地方。大约一炷香的时间后,再次来到了李府门前。
这一次,门是虚掩着的。他轻轻推开,走了进去。
管家已经在等着,见到他,连忙引路:苏大人,请随小人来。这边走,从后院过去。
穿过几道廊庑,来到一处偏僻的院落。这里平日应该是李府的藏书之处,此刻灯火通明,透过窗棂可以看见里面已经有几个人影。
管家轻轻叩门:老爷,苏大人到了。
请进。里面传来李邦彦的声音。
苏明远深吸一口气,推门而入。
房中已经有五个人在座。除了李邦彦,还有四位陌生的面孔。
诸位,这位就是苏明远苏御史。李邦彦起身介绍,苏兄,来,我给你介绍一下。
他指着一位年约五旬、须发斑白的官员说:这位是礼部侍郎吴敏吴大人。
吴敏站起身,拱手道:苏御史,久仰大名。
吴大人客气。苏明远连忙还礼。
李邦彦又介绍道:这位是户部员外郎李纲李大人。
李纲看起来三十出头,面容刚毅,眼神锐利。他向苏明远点了点头:苏御史昨日公堂之上的表现,在下佩服。
不敢当。
这位是太常寺少卿范宗尹。
范宗尹约四十岁,儒雅温和。他微笑着说:苏御史年少有为,令人钦佩。
最后这位,李邦彦指着最后一人,是国子监丞赵鼎。
赵鼎年纪最轻,看起来不过二十七八岁,但眉宇间透着一股英气。苏兄,今日一见,果然名不虚传。
苏明远一一见过,心中暗暗记下这几个人的身份。
这几位,虽然官职不算很高,但都是朝中清流,而且都不是蔡党中人。若是能联合起来,确实是一股不可小觑的力量。
来,苏兄请坐。李邦彦指着一个空位。
众人重新落座,气氛一时有些凝重。
半晌,还是李邦彦开口打破了沉默:诸位,今日将大家召集于此,是有要事相商。这些年来,蔡党专权,朝政日非。我等虽有报国之心,却苦于势单力薄,只能眼睁睁看着朝政败坏。如今,苏兄横空出世,给了我们一个机会。所以,李某斗胆,将诸位请来,就是想商议一下,我们这些人,该如何联合起来,共同应对当前的局面。
李学士说得好。吴敏接口道,在下在礼部多年,深知蔡党之害。只是一直不敢声张,生怕遭到打压。如今诸位同道齐聚一堂,在下终于可以畅所欲言了。
不错。李纲也说,这些年来,在下虽然位卑言轻,但也看不惯蔡党的所作所为。今日能与诸位同道相聚,实乃幸事。
其他几人也纷纷表态。
苏明远听着,心中渐渐有了底。看来,这些人确实都是志同道合之士,今晚的聚会,应该不是圈套。
诸位。他开口道,明远初入京师,对朝中局势了解不深。不知诸位对当前形势,有何看法?
这话一出,房中陷入了沉默。
半晌,还是吴敏叹了口气:苏御史,实不相瞒,当前形势,可以说是危如累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