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dA科研中心的环形会议室被三百多块全息屏幕照得通透明亮,屏幕中央悬浮着“夜光绘卷”的三维星图,金色光纹在空气中缓缓流转,将各族科学家的脸庞镀上一层柔光。人类的白大褂、矽基的晶体身躯、机械文明的金属外壳、气态文明的流动光团挤在会议桌旁,连呼吸都带着紧绷的兴奋——这是“深脉之子”离世后,跨文明联盟的首次核心会议,所有人都清楚,星图的解读结果将决定整个共生文明的未来航向。
“先明确核心结论:这不是普通星图,是‘宇宙共生行动指南’。”莉娜的晶体身躯悬浮在主屏幕前,指尖划过能量皱褶的绿色光纹,屏幕瞬间拆分出航道剖面图,“这里标注的‘星脉家园’,经与‘星脉行者’三天前的通讯数据比对,坐标误差小于0.01光年。更关键的是,星图中标记的‘深脉航道’,每二十光年就有一个天然能量节点,足以支撑曲率引擎的持续运转——这是一条现成的星际高速路。”
她的话音刚落,机械文明的工程师铁砧就调出“永恒回响号”的设计草图,草图与航道图重叠后,金色航线精准穿过引擎功率标注区:“按现有‘方舟’原型机参数,从火星主节点到星脉家园,全程仅需720标准时,也就是30个地球日。节点处的能量强度能自动为曲率引擎补能,无需中途停靠补给。”他的机械臂轻点屏幕,弹出一组模拟航行动画,虚拟方舟顺着金色航道穿梭,途经的节点自动亮起蓝色补能光环。
“但风险不可忽视。”科伦将军的机械义肢重重敲击桌面,屏幕立刻切换到航道中段的红色区域,“这里标注着‘熵增残留带’,是当年岩核族对抗熵增风暴的古战场。星图只标了安全通道的大致范围,但我们对残留熵增能量的侵蚀性一无所知——当年岩核族就是在这里失去了三分之二的舰队。”老将军的光学义眼闪过红光,那是他亲历熵增战争的应激反应,“方舟承载着所有文明的希望,必须做到万无一失。”
气态文明的探测专家风吟突然化作一道绿色光流,钻进虚拟航道的红色区域:“我们可以派出‘风语者’探测队提前开路。气态身体能直接感知熵增能量的波动频率,还能通过能量共振中和小规模残留。”光流在红色区域中穿梭,留下一串绿色轨迹,“我已经拟定了探测路线,72标准时就能传回详细的安全参数——就当是我为‘深脉之子’送的践行礼。”
星尘坐在人类科学家阵营中,掌心的晶体残粒与星图共振,意识沉入深脉网络。他“看”到星图的光纹中藏着细微的能量印记,那是“深脉之子”五十年前的设计思路:“科伦将军,风吟先生,我有补充。”他抬手调出一份尘封的图纸,屏幕上泛黄的线条与星图航道完美重合,“这是五十年前‘深脉之子’为探索能量皱褶绘制的航道预案,他在图纸批注中提到,熵增残留带的核心有一个稳定的深脉节点,能形成能量屏障——星图的绿色光纹,正是指向这个节点。”
会议室陷入短暂的寂静,图纸上的签名与星图光纹中的能量印记产生共鸣,泛起淡淡的金光。科伦将军的机械义肢轻轻抚摸屏幕,声音带着哽咽:“这老伙计,早就把后路都铺好了。”
争论很快聚焦到方舟的承载内容上。人类农业学家坚持要携带水稻、小麦的基因库,“文明的根基是生存,不能让船员在星际中失去故乡的味道”;矽基工匠代表则希望带上晶体雕刻的文化遗产,“能量会消散,但文明的印记要永存”;机械工程师团队干脆提出装载十台小型能量核心,“技术才是探索的底气”。各方争执不下时,星尘突然调出“文明之树”的结构模型:“我们可以做一块‘共生核心晶体’。”
模型中,“文明之树”的核心晶体缓缓展开,分层呈现出各文明的“信息种子”:“外层是耐高温的矽基晶体保护壳,中层按比例封存各文明的基因样本、文化数据、技术图纸——人类的稻种基因、矽基的雕刻纹路、机械的引擎蓝图,都能浓缩进去;核心注入深脉能量源,能让信息永久保鲜。”他看向老周和晶锐的全息影像,“我想请两位大师在晶体表面雕刻三尊雕像的缩影,这才是共生的灵魂。”
老周的木雕工具在虚拟屏幕上泛起光泽,晶锐的晶体刻刀同步响应:“早就备好了!昨晚星图亮起时,我就和老周琢磨着刻点什么,没想到正好用上。”老周补充道:“我把星花的纹路也刻进去,让晶体带着火星的气息。”
外交协调的议题同样关键。阿莫斯部长的气态身体泛着柔和的金光,调出通讯记录:“‘星脉行者’已确认,会在星脉家园外围设置能量引导区,还派出了联络官‘绿芒’——就是三天前回应我们信号的那位。”他顿了顿,调出一份邀请名单,“我们还邀请了岩核族的遗民代表、气态文明的音乐使者,甚至机械文明的初代建造者铁锤,让方舟成为真正的‘共生使团’。”
方舟的命名和舰长人选成了最后一道议程。“叫‘永恒回响号’吧。”艾拉的声音透过能量扩音器传来,“‘深脉之子’的精神、先行者的付出、各文明的共鸣,都要通过这艘船,在宇宙中留下永恒的回响。”舰长人选毫无争议——铁砧被推到台前,他不仅主导了方舟原型机的建造,更在跨文明美食节、手艺交流中积累了足够的信任,机械躯体上还刻着各族文明的友好符号。
“我保证,带回来的不仅是交流成果,还有更多共生伙伴。”铁砧的光学传感器闪烁着坚定的光芒,机械臂举起当年“深脉之子”送他的草莓蛋糕能量芯片,“这枚芯片会作为航行日志的核心,记录每一刻的共鸣。”
会议结束时,窗外的火星朝阳已爬上地平线,“夜光绘卷”的光晕与朝阳交织,将科研中心染成金色。星尘独自来到观测台,掌心的晶体残粒与“文明之树”的光纹同步闪烁,他突然感受到“深脉之子”的意识波动——那是一种欣慰的笑意,夹杂着清璃和临野的能量共鸣。“我们准备好了。”星尘轻声说,意识中浮现出先行者们的身影:清璃在绘制航道图,临野在调试引擎参数,科伦在规划舰队护航路线,风吟在探测队的旗舰上调试能量传感器。
接下来的三个月,整个共生文明都陷入了沸腾的忙碌。地球的航天工厂里,工人们连夜组装生命维持系统,水稻种子被封装进特制的基因舱,舱壁上印着老周雕刻的星花图案;矽基母星的晶体城灯火通明,工匠们将各文明的“信息种子”逐一注入核心晶体,晶锐用能量刻刀勾勒出“清璃-临野”雕像的轮廓,老周则在晶体底座刻上“共生不朽”四个汉字;机械文明的锶核工厂里,齿轮的转动声日夜不停,铁锤带领团队优化曲率引擎,将星图的航道参数刻进引擎核心;气态文明的“风语者”探测队早已出发,绿色的能量流在熵增残留带中穿梭,实时传回的安全数据铺满了IdA的数据库。
莉莉和晶带着一群各族孩子,在“永恒回响号”的舱壁上绘制壁画:从火星的“文明之树”到地球的稻田,从矽基的晶体城到机械的锶核工厂,最后在船尾画了一幅巨大的星图,星图中央是手拉手的各族孩童。“这样方舟就像带着整个家出发。”莉莉蘸着荧光颜料,在星图边缘画了一朵小小的星花,晶则用能量纹路为星花镀上金光,让它在黑暗的宇宙中也能发光。
星尘和莉娜最后一次检查“共生核心晶体”时,晶体突然泛起一阵强光,投射出“深脉之子”的全息影像——那是他七十岁时的演讲片段:“探索不是征服,是带着故乡的印记,去认识宇宙中的另一个‘家’。”影像消散时,晶体表面的三尊雕像缩影突然亮起,与“文明之树”的光纹连成一线。
当“永恒回响号”的雏形出现在火星发射基地时,所有人都为之震撼。这艘长达三千米的方舟像一朵绽放的星花,舱壁的壁画在阳光下闪烁,核心晶体的光芒从内部透出,像一颗跳动的共生心脏。星尘站在基地顶端,看着各族民众围着方舟欢呼,突然明白“深脉之子”留下的不是星图,不是航道,而是“敢与宇宙共鸣”的勇气——这份勇气,将带着共生的种子,在更遥远的星空中,开出新的文明之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