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官场影帝:我靠演技平步青云 > 第283章 市委书记的调任,星海市的权力交接!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283章 市委书记的调任,星海市的权力交接!

一年时间,足以让一座城市发生许多肉眼可见的变化。

星海市的天,似乎比以往更高,也更蓝了。清晨,当第一缕阳光穿透薄雾,洒在星江江面上时,不再是灰蒙蒙的一片,而是泛起了粼粼的波光。江边新建的滨江公园里,晨练的老人可以闻到海风带来的咸湿气息,而不是过去那种挥之不去的硫磺味。

曾经沉寂的百工坊老街,如今已是星海市最炙手可热的文化地标。青石板路被游客的脚步打磨得温润光亮,老手艺人的店铺前总是围满了好奇的年轻人。纪录片里那位濒临失传的木雕技艺传承人,现在收了十几个徒弟,最大的愿望是想给自己的工作室再扩建一个展厅。

东林区“城市织补”的经验,正在全市范围内推广。那些曾经破败的老旧小区,外墙重新粉刷,管线入地,见缝插针地建起了口袋公园和便民食堂。老百姓脸上的笑容,比任何政府工作报告上的数字,都更能说明问题。

这一切的改变,都绕不开一个名字——陆远。

这一年里,陆远几乎没有休息过一天。他像一个上紧了发条的陀螺,高速旋转在市政府的各个项目和会议之间。他用“效能革命”整顿了机关作风,用“数字政府”打通了信息壁垒,用“星海英才计划”从全国各地挖来了顶尖的人才。

他烧的三把火,让整个星海市的官场和民间,都焕发出一种久违的、昂扬向上的精气神。

而当初那场几乎掀翻了整个冀东省官场的环保风暴,随着时间的推移,似乎也渐渐平息。星钢集团的改造在国家工作组的监督下有条不紊地进行,星海市的经济数据在经历了短暂的阵痛后,因为新兴产业的注入,反而呈现出一种更健康、更具韧性的增长态势。

陆远这个名字,在省里,成了一个微妙的符号。基层干部和百姓提起他,是赞不绝口;而省直机关的许多人,则讳莫如深,言语间总带着几分敬畏和疏远。他就像一根扎在冀东省这片略显沉闷的土地上的标杆,太过挺拔,也太过扎眼。

市委书记办公室。

周元良给陆远面前的茶杯续上水,茶叶在滚水中舒展开来,一如他此刻舒展的眉头。

“小陆啊,你看这窗外的星海,跟你刚来的时候,不一样了吧。”周元良指着窗外,语气里带着几分欣慰。

陆远顺着他的手指看去,远处,国家级新区的工地上塔吊林立,一片热火朝天的景象。近处,城市的轮廓在阳光下清晰而明亮。

“是周书记您领导有方,为我们这些干具体工作的,稳住了大后方。”陆远放下茶杯,话说得很诚恳。

周元良笑了,摆了摆手:“我只是个看摊子的。真正下场唱戏,把这台戏唱活了的,是你。我这个年纪,眼神跟不上了,想法也旧了,是该给你们这些思想活、有冲劲的年轻人,腾一腾地方了。”

陆远端着茶杯的手,在空中停顿了一下。他抬起头,看着周元良。这位年近六旬的老书记,两鬓的白发比一年前多了不少,但眼神却很平和,像一池看尽了秋色的古井。

“书记,您……”

“组织上上个星期找我谈过话了。”周元良的语气很坦然,没有丝毫的失落,“到站了,就得下车。这是规矩。我可以在人大或者政协,再发挥几年余热嘛。”

他看着陆远,目光变得郑重起来:“今天叫你来,不是为了发感慨。我是想告诉你,星海市现在这盘棋,刚刚走活,决不能再走回头路。我走之前,会向省委,全力举荐你来接这个班。我相信,你才是能带着星海,下好这盘大棋的最好人选。”

办公室里很安静,只有加湿器喷出的细微水雾声。

陆远沉默了片刻,站起身,对着周元良,深深地鞠了一躬。

“谢谢书记的信任。但无论将来谁在这个位置上,星海市的发展方向,都不会再变了。”

周元良欣慰地点了点头。他知道,陆远听懂了他的意思。他这一躬,既是感谢,也是一种承诺。

一个星期后,周元良即将调任省人大担任副主任的消息,在一次市委常委会上正式宣布。

消息像一块投入平静湖面的巨石,瞬间在冀东省的政坛,激起了层层叠叠的涟漪。

星海市市委书记,这个在冀东省举足轻重的副省级职位,空了出来。

谁来接任?

这个问题,迅速成为了从省委大院的会议室,到下面各地市机关食堂的餐桌上,最热门的议题。

几乎所有人的第一反应,都是陆远。

年轻,不到三十一岁的正厅级干部,全票当选的市长。

有政绩,无论是扫黑除恶、旧城改造,还是顶着天大的压力拿下星钢集团,桩桩件件都堪称经典。

有背景,那场“两会风暴”让他的名字挂上了中枢的号,这是冀东省官场人尽皆知的秘密。

有民心,星海市的老百姓,现在只认他这个“能办实事”的陆市长。

从任何一个角度看,陆远由市长顺位接任市委书记,似乎都是顺理成章、众望所归。

东林区政府食堂里,吴兴国正端着餐盘,唾沫横飞地跟几个下属分析着局势。

“我跟你们说,这事儿,百分之九十九,就是我们陆书记了!”吴兴国现在已经习惯性地称呼陆远为“陆书记”了,仿佛任命状已经揣在他兜里。

“陆市长当书记,那当然好啊!咱们星海市这股发展的劲头,就能延续下去了。”一个年轻的科长满脸兴奋。

“好是好,就怕……有人不希望他太好。”旁边一个年纪稍大的副局长,忧心忡忡地压低了声音,“你们别忘了,陆市长当初可是把赵省长逼到常委会上做检讨的。这口气,赵省长能咽得下去?现在周书记退了,没人护着了,赵省长能眼睁睁看着他再上一个台阶,成为省委常委,跟自己平起平坐?”

吴兴国一愣,脸上的兴奋劲儿顿时消散了大半。他虽然大大咧咧,但毕竟在官场混了这么多年,这点道道还是懂的。

功高震主,历来是官场大忌。

陆远这几年,风头太盛了。盛到让省里的一众大佬们,都感到了一种压力。

“那……那怎么办?”年轻科长有些急了。

“凉拌!”吴兴国把一块红烧肉塞进嘴里,含糊不清地说,“这事儿咱们操心也没用。我相信陆书记,他那脑子,比咱们十个加起来都好使。咱们啊,就把自己手头上的活儿干好,别给他添乱,就是最大的支持了。”

话是这么说,吴兴国心里还是七上八下的。他拿出手机,想给陆远发个信息问问,可编辑了半天,又一个字一个字地删掉了。

这种时候,说什么都多余。

而此刻,省委大院的某个办公室内,一场更为核心的讨论,正在进行。

省委组织部的部长,将一份关于星海市委书记拟任人选的考察名单,放在了省长赵立春的办公桌上。

名单上,陆远的名字,排在第一个。

赵立春的目光在“陆远”两个字上停留了很久,久到让对面的组织部长都感觉有些不自在。

一年多的时间,足以让赵立春重新审视这个曾经让他颜面尽失的年轻人。他不得不承认,陆远是个将才,甚至是个帅才。星海市这一年来的变化,他都看在眼里。如果单纯从工作能力和发展潜力来看,陆远确实是最佳人选。

但是,政治,从来都不只是看能力。

“陆远同志很优秀,年轻有为,有魄力,也有政绩。”赵立春缓缓开口,语气听不出喜怒,“不过,他毕竟还太年轻,主政一方的经验,特别是作为一把手的经验,还是有所欠缺。市长和市委书记,看问题的角度和需要承担的责任,是不一样的。”

组织部长点了点头,附和道:“省长说的是。陆远同志的优势和劣势都很明显。优点是冲劲足,敢打敢拼;缺点也是太冲,有时候考虑问题,容易忽略全局的平衡。”

赵立春端起茶杯,轻轻吹了吹浮沫。

“星海市是我们省的经济龙头,也是国家级新区的所在地,市委书记这个位置,至关重要,必须慎之又慎。我们需要的是一个沉稳老练、能够平衡各方关系的‘压舱石’,而不是一员冲锋陷阵、容易打破平衡的‘猛将’。”

他放下茶杯,手指在名单上轻轻下滑,点在了另一个名字上。

“我看,金海区的这位同志,也很不错嘛。”

组织部长顺着他的手指看去,心中了然。

金海区,星海市下辖的一个区,却是全省经济实力最强的区,连续多年蝉联全省百强区之首。金海区的区委书记,论级别虽然比陆远低半级,但论资历、论人脉、论经济工作的经验,却丝毫不逊色。更重要的是,这位书记行事稳健,为人低调,在省里风评极好,是赵立春一手提拔起来的“自己人”。

组织部长立刻明白了赵立春的意图。

这是要用一个资历和政绩都足够硬的人,来和陆远形成竞争,从而名正言顺地,将陆远卡在市长的位置上。

就在这时,赵立春的秘书敲门走了进来,手里拿着一份文件。

“省长,国家发改委刚刚下发了一份通知。”秘书将文件递了过去。

赵立春疑惑地接过文件,打开只看了一眼,眉头就紧紧地锁了起来。

文件标题是:《关于在部分省市开展国家级新区中期评估工作的通知》。

评估结果,将直接与后续的国家政策支持、项目倾斜力度挂钩。

而冀东省的评估对象,赫然便是——星海市国家级海洋经济新区。

赵立春的目光,再次落回到了桌上那份考察名单上,眼神变得意味深长。

一场决定命运的“大考”,似乎比他预想的,来得更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