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枢相息怒,”王伦面色不变,声音依旧沉稳。

“臣并非质疑我大宋将士之忠勇与血性,亦日夜期盼王师北定,光复旧土。”

“臣之所言,句句基于事实,提请陛下与枢相,务必正视北地民情之复杂与潜在阻力!”

他转向赵佶,言辞恳切,甚至带上了几分悲悯。

“陛下!若朝廷寄望于‘传檄而定’、‘望风归降’,于军事上毫无应对当地军民可能出现的观望、迟疑、甚至激烈抵抗的周全准备。”

“一旦前线受挫,发现理想与现实差距甚远,军心士气必将遭受重创!届时进退失据,粮道受阻,后果……不堪设想啊!”

他深深一揖,几乎及地:“陛下,北伐乃倾国之战,关乎社稷气运。万不可存丝毫侥幸轻敌之心!”

“臣恳请陛下与枢相,北伐之策,当立足于‘攻坚克难’,做最坏之打算,尽最大之努力!而非建立在‘箪食壶浆’之空中楼阁上!”

“需有详尽的军事进军方略,万无一失的粮草后勤保障,以及应对北地各阶层可能出现的各种反应,无论是欢迎、冷漠还是抵抗,皆应用周密预案。”

“如此,方能稳扎稳打,步步为营。即便遭遇挫折,亦能从容应对,调度有方,最终达成光复之伟业!”

“此乃老成谋国之道,亦是确保陛下‘皇道’功业不受玷污、顺利圆满之关键所在啊!”

王伦这一番冷静的分析,如一盆冰水,浇醒了不切实际的赵佶。

他看了看面色铁青、胸膛起伏的童贯,又看了看一脸沉痛、言之凿凿的王伦,尤其是王伦提及的“仙师游历见闻”和那“确保皇道功业圆满”的关键一句,让他发热的头脑渐渐冷却下来。

“王卿所言……嗯,确实……不无道理。”

赵佶缓缓开口,手指无意识地敲着御案。

“童贯啊,北伐之事,关系重大,确需慎之又慎。王卿提醒得好,不可将全盘希望,寄托于北地民心之间。”

“具体的进军方略、粮草调度、以及如何应对可能出现的抵抗,你需与枢密院众臣详细议定,反复推演,务必拿出个稳妥的万全之策来,再报与朕知。”

童贯怒火中烧,恨不得立刻将王伦拖出去斩了,但皇帝金口已开,他只能强行压下戾气,咬牙应道。

“……臣,遵旨。”他投向王伦的目光,已不仅仅是阴鸷,更带上了一丝怨毒。

王伦心中暗叹,他知道这番逆耳忠言,终究还是与这位权倾朝野的枢密使结下了难以化解的梁子。

但他目光扫过殿外,心中并无悔意。

若能因此让这注定多舛的北伐多一分慎重,少一些草率,哪怕只能延缓那即将到来的浩劫,拯救些许无辜生灵,这点个人恩怨,也算值得。

“陛下!”童贯到底是宦海老手,迅速压下怒火,转而寻求另一条增强实力的路径。

他深吸一口气,再次躬身奏道:“诚如王济先生所言,北伐乃国之大事,军备务必求精求实。”

“臣近日听闻,那山东梁山泊有一伙贼人,盘踞水洼,却不知从何处得来奇术,研制出一种名为‘水泥’的异物。”

他刻意加重了语气:“以此物混合沙石筑城,坚逾铁石,且速凝快干,旬日之内便可起高墙坚垒!”

“若我军能得此物及其秘术,于北疆边境紧要处修筑城寨堡垒,则进可攻,退可守,北伐胜算必将大增!”

“恳请陛下下旨,先发兵荡平此伙草寇,夺取水泥秘术,以壮我军威,利我兵事!”

祸水东引!他要将皇帝的注意力和军事力量,引向一个看似更容易征服的目标,既可积累战功,又可获得实用技术。

然而,王伦岂能让他如愿?

“陛下,”王伦立刻接口,语气带着恰到好处的讶异与澄清。

“童枢相此言,恐怕是受了小人蒙蔽,或是前方探马情报有所偏差。臣自山东阳谷游学入京时,曾途经梁山左近,对其情形略知一二,与枢相所言,颇有出入。”

他面向赵佶,从容解释道:“那梁山泊虽聚集了不少人众,然其首领名唤王伦,原也是一落魄读书人。”

“臣听闻,其人最初并非有心为寇,实乃被那清池县县令赵金杰构陷,诬他科举作弊,不仅将他功名革去,更当堂施以重刑,打得他奄奄一息,并索要六千贯天价赎罪银。”

王伦将自己过往的经历稍加修改,娓娓道来,引人同情。

“那王伦家徒四壁,如何拿得出这许多银钱?走投无路之下,才不得不奋起反抗,遁入水泊以求自保。此乃官逼民反,情有可原。”

“而且,”他话锋一转,为梁山“正名”,“据臣沿途打听,那王伦占据水泊以来,却从未听闻其行那烧杀掳掠、荼毒地方、公然对抗朝廷之事。”

“其所行所为,多是在那临湖集与四方商贾公平交易,互通有无,据说内部管理还颇有法度,与寻常占山为王、劫掠为生的草寇截然不同,倒更像是一伙寻求避世的豪强。”

他巧妙地将自己“途经”的见闻作为依据,继续说道。

“至于枢相所言之‘水泥’,臣在旅途中亦有所耳闻,确是一样奇物。”

“然梁山以此物筑墙修路,多是为了巩固山寨、便利商旅往来,并未听闻其用于对抗官府、修筑谋逆工事。”

“陛下乃圣明天子,胸怀四海,若欲得此利国利民之物,何须大动干戈,行那劳民伤财、兵戎相见之下策?”

王伦提出了自己的解决方案,语调平和却充满说服力。

“依臣浅见,陛下只需遣一干练能吏,携内帑银钱,光明正大前往梁山治下的临湖集采买,并明言此物将用于北伐大业,利在国家,功在社稷。”

“那梁山泊主王伦,若真如臣所知,乃一明理晓义、被迫落草之人,见陛下天恩浩荡,非但不加征剿,反而以财货公平相易,彰显朝廷气度,岂有不欣然从命、拱手献上秘术之理?”

“如此,既能得此筑城利器,增强北伐实力,又可显陛下怀柔四海、教化万方之仁德,避免无谓厮杀,节省国力民财。”

“岂不胜过兴师动众,徒惹风波,或许还将一股本可安抚的力量,彻底推向对立面?”

王伦这番话说得合情合理,既解释了梁山“情有可原”的立场,又给出了更优的、符合朝廷体面与利益的解决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