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历史军事 > 天幕直播:大明皇室的88种死法 > 第159章 被俘的皇帝与迷茫的胜者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59章 被俘的皇帝与迷茫的胜者

“家人们,土木堡的消息,像一场冰雹加瘟疫,狠狠砸在了北京城。”朱迪钠的声音带着沉重的压抑感。天幕上浮现出紫禁城的影像,但此刻的宫阙不再威严,而是弥漫着一种无形的恐慌和死寂。

“二十万大军灰飞烟灭,文武重臣几乎损失殆尽,最要命的是——皇帝,大明天子,被瓦剌人生擒了!”

画面切换到皇宫内廷。孙太后(由演员扮演)听到消息时,手中的茶盏“啪”地摔得粉碎,她脸色煞白,身体晃了晃,全靠宫女搀扶才没有倒下。她的眼神里充满了难以置信、巨大的悲痛,以及……一丝作为母亲最本能的恐惧。

“唯一的成年皇帝被俘,太子朱见深才两岁!”朱迪钠解释道,“国不可一日无君,但此刻,谁能为主?剩下的文官们群龙无首,惶惶不可终日。整个大明朝的中枢,瞬间陷入了瘫痪状态。”

“我都能想象到当时北京城里的恐慌……”“草莓蛋糕”发了个瑟瑟发抖的表情。

奉天殿前,朱元璋和朱棣的心也沉到了谷底。虽然早已知道结果,但听到具体描述朝廷的混乱,依然感到一阵窒息。这是王朝最危险的时刻!

“在巨大的震惊和悲痛之后,以孙太后为核心的留守朝廷,做出的第一个本能反应是——不惜一切代价,把皇帝赎回来!”朱迪钠展示出宫廷的初步决议。

“他们立刻下令,将宫内库府的金银珠宝、绫罗绸缎收集起来,装车运往瓦剌大营,企图赎回朱祁镇。”天幕上出现了太监宫女们匆忙搬运财物的画面。

“同时,为了稳定局势,必须有人出来主持大局。这个人选,落在了郕王朱祁钰身上。”画面转向一个面色苍白、带着几分惶恐不安的年轻亲王。“他是朱祁镇唯一的弟弟,由他暂时监国,名正言顺。”

“然而,无论是孙太后还是朱祁钰,此刻都处于巨大的茫然和恐惧之中。”朱迪钠分析道,“赎回皇帝能成功吗?如果也先不答应怎么办?瓦剌大军会不会趁机直扑北京?这个监国,要怎么当?他们心里完全没底。此时的北京,就像一个失去了船长和大部分船员,在风暴中飘摇的破船。”

朱元璋看着天幕上那个惊慌失措的孙子和同样显得懦弱的朱祁钰,气得直捶龙椅:“废物!都是废物!就知道送钱!敌人是冲着钱来的吗?!是冲着你的江山来的!”朱棣也眉头紧锁,对北京朝廷这最初的反应感到失望透顶。

“而此刻,瓦剌大营里的也先,其实也有点懵。”朱迪钠将视角转向了草原。画面中,也先看着被俘的朱祁镇,脸上并没有纯粹的狂喜,反而带着一丝困惑和凝重。

“他打赢了一场做梦都没想到的大胜仗,还抓到了明朝皇帝。但这玩意儿……该怎么处理?”朱迪钠模仿着也先可能的心理活动,“学当年的金国人,把宋朝皇帝父子牵回去侮辱?不行,瓦剌实力远不如巅峰期的金国,大明也不是南宋,这么做只会激起汉人拼死抵抗,与明朝彻底不死不休,代价太大。”

“所以,也先做出了一个相对‘明智’的决定:善待朱祁镇。”天幕上,朱祁镇虽然在俘虏营,但衣食无忧,也先甚至对他保持了表面上的礼节。“先把这尊‘活佛’供起来,再慢慢商量怎么用他换取最大的利益。”

“也先召集了瓦剌各部的首领,开始商量如何处理这个前所未有的‘战利品’。”朱迪钠展示了瓦剌贵族议事的场景,气氛热烈而争论不休。

“大致上,形成了两种主要意见。”朱迪钠梳理道,“第一种,以也先的弟弟伯颜帖木儿等部分首领为代表,主张‘政治勒索’派。他们认为,手握大明皇帝是千载难逢的机会,应该以此为人质,逼迫明朝让步,甚至……幻想能否让明朝臣服,至少是让明朝割让大片土地,或者承认瓦剌的霸主地位。”

“第二种,则是更为现实的‘经济勒索’派。”朱迪钠继续道,“更多首领认为,让明朝投降不现实,不如趁机索要巨额的金银、布匹、粮食和铁器。用明朝皇帝换回足够瓦剌各部享用多年的财富,夯实根基,这才是最实在的。”

“也先本人则在两者之间摇摆。”朱迪钠总结,“他内心或许有更大的政治野心,但也清楚实现起来困难重重。他决定先试探一下明朝的反应。于是,在‘善待’朱祁镇的同时,瓦剌的使者带着也先的条件,开始向北京进发。”

“我猜明朝肯定不会答应政治条件。”“逻辑鬼才”判断。

“但谈判过程肯定很屈辱……”“今天吃啥好呢”已经预感到不妙。

天幕下,朱元璋和朱棣都屏住了呼吸。他们知道,接下来就是考验大明脊梁的时刻了。是屈辱地妥协,还是……另有一条路?

天幕在瓦剌使者骑马南下的画面中暗下,留下一个巨大的悬念。北京的混乱,瓦剌的算计,一切都悬而未决。大明的命运,走到了一个至关重要的十字路口。

“家人们,就在北京城人心惶惶,孙太后和郕王朱祁钰六神无主,满朝文武大多主张南迁逃跑的至暗时刻,”朱迪钠的声音陡然拔高,带着一种宣告般的力度,“一个人,站了出来!他就像一道撕裂乌云的闪电,用近乎咆哮的声音,稳住了即将倾覆的大明江山!”

天幕上出现了一个面容清瘦、目光却如岩石般坚定的文官形象——兵部左侍郎,于谦。

“于谦!”朱迪钠调出了他的履历,“此人并非中枢核心,但为官清廉,能力卓着,在地方和兵部都积累了丰富的经验。此刻,他成为了主战派的灵魂人物!”

画面重现了那次决定大明命运的朝议。

文官甲(惊慌失措):“京城疲卒羸马不满十万,如何能战?当速速南迁,仿南宋故事,以图后举!”

于谦(厉声呵斥):“言南迁者,可斩也!京师天下根本,一动则大势去矣!独不见宋南渡事乎?当速召四方勤王兵,誓死守卫北京!”

“他的声音如同洪钟,震醒了惶惑的朝臣。”“历史课代表”发来赞叹的弹幕。

“于谦紧接着提出了稳定人心的核心策略。”朱迪钠继续道,“第一,请郕王朱祁钰正式监国,总揽朝政,确立领导核心!第二,立刻调取南北两京、河南的备操军,山东及南京沿海的备倭军,江北及北京诸府的运粮军,火速驰援京师!第三,肃清朝廷内部,稳定物价,动员全城军民,准备背水一战!”

奉天殿前,朱元璋和朱棣原本紧锁的眉头,终于稍稍舒展。朱元璋更是忍不住低喝一声:“好!这才是我大明的臣子!有骨气!有担当!”朱棣也目光灼灼地盯着于谦的身影,仿佛看到了力挽狂澜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