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长安城在薄雾和炊烟中苏醒。报童清脆又带着几分急切的吆喝声,比往日更早地响彻了各大坊市的街头巷尾:
“卖报卖报!《大唐民报》特大号外!惊天消息!”
“朝廷发兵南下!龙首原秦族数千红棍随军出征!”
“目标:收复海外故土流求!经略岭南!”
“快来看呐!商机无限!先到先得!”
这石破天惊的吆喝声,瞬间点燃了整座长安城。行人驻足,商贩探头,茶楼酒肆里的客人纷纷涌向门口。几文钱一份的报纸被迅速抢购一空,更多人围拢在一起,伸长脖子听着识字的人高声朗读。
头版头条,用前所未有的粗黑字体印着标题:
【陛下诏令:王师南巡,收复流求,宣威海疆!龙首原秦族数千精锐红棍膺命先锋,即日随河间郡王、钦差巡海使李孝恭大人挥师南下!】
文章详细报道了朝廷为“清剿海匪、宣示主权、抚慰遗民、收复故土”,特派大军南下的决策,并着重强调了龙首原秦族因“熟悉岭南风土、勇猛善战”而被钦点为先锋。文中虽未提及任何关于冯盎或岭南具体资源的敏感信息,但字里行间透露出朝廷对南方疆域前所未有的重视和长远经营的决心。
“我的天!朝廷要对岭南动真格的了?”
“流求?那不是海外荒岛吗?打下来有啥用?”
“你懂什么!没看报纸上说吗?是故土!岂容丢失!这是扬我国威!”
“关键是秦族!龙首原那帮杀神居然倾巢出动了?还是去岭南!他们去那儿干嘛?”
议论声、惊呼声、质疑声瞬间充斥了整个长安。这是秦族自渭水救驾、龙首原立威以来,第一次如此大规模、公开地参与朝廷的军事行动,而且目标直指遥远的南方!这背后蕴含的信息,让所有嗅觉敏锐的人都感到一种山雨欲来的激动。
东西两市,各大商帮会馆内,更是炸开了锅。
“王会长!王会长!快看报!”一个绸缎商人几乎是冲进了山西会馆,将报纸拍在会长面前。
王会长戴上老花镜,快速浏览,手指激动得有些发抖:“朝廷…朝廷这是要下大力气经营岭南了!秦族都派过去了!这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商路!意味着那边要太平了!意味着有无数的机会!”
他猛地站起身:“快!召集各家掌柜议事!咱们晋商的驼队能走西域,难道车队就不能下岭南?立刻派人去打前站,摸清情况!药材、皮毛、铁器…那边肯定缺!”
江南会馆内,一群来自苏杭的丝绸、茶叶商人更是兴奋。
“李兄!机会啊!天大的机会!”一个胖商人拍着大腿,“岭南湿热,正是咱们轻薄丝绸和消暑绿茶的好市场!以前道路不畅,冯盎那边规矩多,生意难做。如今王师一到,秦族开路,这商道一打通…嘿嘿!”
“没错!还得赶紧囤货!特别是适合热带穿的葛布、蕉麻布!还有瓷器!那边肯定喜欢!”
更有一群原本就与岭南有零星贸易的商人,聚在茶楼包厢里,窃窃私语,眼神闪烁。
“老周,你常跑桂林府,说说,那边到底啥情况?冯盎真那么难缠?”
“难缠倒不至于,就是…规矩自成一体。如今朝廷这架势,怕是容不下他了。咱们得早做打算,看看能不能搭上秦族或者朝廷新派的官儿这条线…”
“对!听说秦族做生意手段厉害得很!龙首原那些好东西,要是能贩到岭南,再转手南洋…这利润…”
甚至连西市那些嗅觉敏锐的胡商,也围在一起,用各种口音的官话讨论着。
“萨宝,大唐皇帝陛下,要向南方用兵了?那个流求岛,听说盛产香料、珍珠?”
“是个机会!我们的船,或许可以跟着大唐的水师,去更南边看看…”
“要赶紧备货!琉璃器、金银器、香料…大唐的贵人将军们到了新地方,总要赏赐、交际…”
底层百姓的讨论则更为朴实:
“打仗了?又要征兵征粮吗?”
“嗨!你看清楚,是去海外荒岛,又不在中原打!听说还是秦族那帮好汉当先锋,估计用不着咱们老百姓。”
“要是真能把岭南经营好了,是不是以后荔枝、龙眼就能便宜点?听说那边水果多得吃不完呐!”
“你想得美!不过…要是商路通了,咱们的布匹、粮食能卖过去,换点稀罕物回来,倒也是好事。”
一份报纸,如同一块巨石投入平静的湖面,激起了千层浪。从权贵到商贾,从士子到平民,整个长安,乃至消息正在快速传播的洛阳、扬州等大城市,都在热烈地讨论着这场突如其来的“南征”。尽管大多数人并不完全理解背后的深意,但所有人都隐约感觉到,大唐的国策,正在发生一次重大的转向,一个属于南方的时代,或许即将开启。
而嗅觉最灵敏的商人们,已经迫不及待地开始行动,准备跟随王师的脚步,去开拓那片充满未知与想象的财富之地。
《大唐民报》的这一次报道,不仅宣告了一次军事行动,更像是一声发令枪,引爆了整个帝国商业脉搏的加速跳动。
南下的,不仅仅是军队,更是一股无法阻挡的、追求财富与机遇的洪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