规则协调使团的舰队,结束了在洛萨星系的漫长守望与隐秘引导,如同完成了首次长途迁徙的候鸟,循着“守望者议会”提供的星图坐标,驶向位于宇宙深处某个稳定引力节点处的协调者中枢——一座被称为“共鸣之所”的宏伟空间站。
当舰队脱离超空间,那传说中的中枢映入眼帘时,即便是见惯了星海奇观的林野等人,也不由得为之屏息。
那并非由冰冷的金属和直线构成的传统空间站,而是一片仿佛由凝固的星云、流动的能量和遵循着分形几何无限延伸的晶体结构共同构筑的奇迹。它整体呈现出一种柔和的银蓝色调,无数规则能量的脉络在其内部和表面如呼吸般明灭流淌,散发出宁静而浩瀚的波动。空间站的大小难以估量,它似乎同时存在于多个视觉维度,时而觉得近在咫尺,时而又感到遥不可及。这里感觉不到人工建造的痕迹,更像是一个自然生成、与宇宙规则完美融合的有机体。
舰队按照接收到的引导信号,如同溪流汇入大海般,悄无声息地滑入一个指定的泊位。泊位所在的区域,内部空间远比从外部看起来要广阔得多,柔和的光线从仿佛无源的顶部洒下,空气清新,带着一种难以言喻的、让人心神宁静的淡淡香气。
经过必要的入境登记和简单的休整后,林野、陈岚、浅川梨纱和汉斯·施耐德这四位人类协调者的核心,按照事先的约定,来到了中枢内一个特殊的区域——由浅川亲自布置并申请使用的倭式茶室。
茶室位于空间站一个相对僻静的观景穹顶之下,透过单向透明的穹壁,可以望见外面那如梦似幻的、不断变幻色彩的星云背景和遥远星系的光点。茶室内部却极尽简朴雅致,榻榻米的地板,素雅的障子门,墙上挂着一幅意境悠远的山水卷轴,一角摆放着插花作品。一切都遵循着古老的仪轨,将外界的浩瀚与奇幻,隔绝在这一方追求内心宁静的天地之外。
浅川梨纱跪坐在主位,依旧是那副沉静如水的模样,动作娴熟而精准地温壶、置茶、冲泡、分汤。碧绿的茶汤注入素色的陶瓷茶碗中,氤氲的热气带着清雅的香气弥漫开来,仿佛也将众人从星海的征尘与洛萨的肃杀中洗涤出来。
林野盘膝坐在对面,陈岚和汉斯则分别坐在两侧。四人手中捧着温热的茶碗,都没有立刻饮用,似乎都在借着这片刻的宁静,沉淀着思绪。
“第一次任务,”林野率先开口,打破了沉默,他的声音带着一丝疲惫,但更多的是一种经历风雨后的沉稳,“比预想中更……耗费心神。”他指的并非体力的消耗,而是那种时刻需要保持极致克制、在幕后引导一个文明走向的巨大的精神压力。
浅川轻轻颔首,将茶碗端至鼻前,轻嗅茶香:“与直接的外交谈判或武力对峙不同。协调者如同在时间的丝线上绣花,每一针都需要无比的耐心和精准,力道重了,线会断;力道轻了,图案无法显现。洛萨的任务,我们绣下了第一针。”
汉斯牛饮般将杯中茶一口喝干,咂了咂嘴:“压力大是大,但看到那个什么‘岩心盟约’真的搞起来了,感觉真他……真是值了!”他差点爆了粗口,在浅川清淡的目光下硬生生收了回去,转而兴奋地说:“不过那‘叙事共鸣装置’还得优化!下次要是遇到个集体潜意识跟铁板一样的文明,我们这点渗透力度可能就不够看了。我有个新想法,结合陈岚姐对高维接口的研究,也许可以尝试……”
陈岚放下茶碗,眼中闪烁着理性的光芒:“汉斯的想法有可行性。根据洛萨任务的数据反馈,以及我对‘守望者议会’提供的基础理论模型的进一步解析,我认为我们对‘集体潜意识接口’的利用还处于非常浅表的层次。或许可以尝试建立更精细的‘意识拓扑模型’,对不同文明类型的潜意识结构进行分类,从而实现更精准、更高效的‘信息投放’。”她开始引用一些复杂的数学符号和规则能量公式,汉斯立刻掏出便携式终端记录起来,两人瞬间进入了忘我的技术讨论状态。
林野和浅川相视一笑,没有打扰他们。林野对浅川说:“这次任务也暴露了我们在跨文化理解上的不足。尽管我们尽力使用了洛萨文化的符号,但一些深层的价值观和思维逻辑差异,依然可能造成信息传递的偏差。未来的协调者培训,需要加强宇宙社会学和比较文明学的内容。”
浅川表示同意:“没错。理解是引导的前提。我们需要更多像索菲亚那样精通生态与生命伦理,像伊万那样深刻理解秩序与安全边界的人才加入分析团队。协调者,不仅需要技术和规则知识,更需要一颗能够理解‘他者’的广博之心。”
他们聊着任务中遇到的难题,分享着各自的观察与反思,讨论着未来策略的优化方向。没有激烈的争论,只有平和的交流与思维的碰撞。在这方静谧的茶室中,洛萨任务的紧张与压力渐渐消散,转化为沉淀下来的经验与更加清晰的思路。个人的智慧在交流中汇聚,团队的默契在讨论中升华。
茶香袅袅,穹顶之外的星云缓缓旋转。他们既是并肩作战的伙伴,也是在这无尽星海中相互扶持、共同求索的同道。一次成功的任务,并非终点,而是通往更多、更复杂挑战的阶梯。但在此刻,在这短暂的休憩之中,他们得以整理行装,滋养心神,为了下一次的远航,积蓄更深沉的力量。
经验在总结中沉淀,智慧在交流中升华。这,正是“共鸣之所”存在的意义之一,也是协调者之路能够持续走下去的基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