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灶王爷的作业:双宝寻味记 > 第130集:故纸堆里的烟火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老灶台的油灯亮到后半夜,灯芯爆出的火星落在泛黄的纸页上,惊得炎昭赶紧用袖口去挡。桌上摊着的是张爷爷留下的旧账簿,纸页边缘已经发脆,墨迹却依旧清晰,在光绪二十七年的字样下,画着个歪歪扭扭的食盒,旁边注着三个字:辋川图。

这字念啥?炎耀举着油灯凑过来,灯影在他脸上晃出高低不平的沟壑。他指尖点着食盒旁的小字,素蒸声音部五个字像串密码,听赵爷爷说,这是失传的古菜,把菜蒸成乐器模样,吃着还能想起《辋川集》的诗。

窗外的风卷着落叶打在窗棂上,像谁在轻轻叩门。炎昭翻到账簿最后一页,那里夹着片干枯的荷叶,叶脉在灯光下像张细网。张爷爷记着,他用指尖抚过荷叶上的压痕,当年太爷爷在北平饭庄当学徒,见过师傅做这道菜,用二十四种素料,蒸出琴、瑟、笙、箫的模样,掀开笼屉时,白汽裹着香气,像把王维的诗都蒸软了。

第二天一早,胡同里的老槐树还没抖净露水,炎昭炎耀就扛着锄头往后山去了。账簿上说辋川图山巅之菌、溪畔之笋,他们踩着晨雾往山顶爬,露水打湿了裤脚,像裹了层凉丝丝的绸子。你看这朵香菇,炎耀扒开腐叶,指着朵伞盖带花纹的菌子,像不像账簿上画的琵琶?

消息像长了翅膀,扑棱棱飞过整条胡同。赵老爷子揣着他的旧戏本往老灶台跑,戏本里夹着张民国时的菜谱残页,上面用毛笔写着金齑玉脍四个字,墨迹洇得像朵桃花。这菜当年杨贵妃爱吃,他抖着纸页给俩孩子看,用鲈鱼脍配金橙丝,刀工要细得能穿针,咱老祖宗的精致,可不比那些分子料理差!

穿工装的小伙子举着手机来拍素材,镜头对着账簿上的二字拍个不停。家人们看!这是战国时的名菜!他指着旁边的注解,用芦苇裹着小猪烤,外焦里嫩,比现在的烤乳猪讲究多了!弹幕里瞬间刷满求复原,有人翻出《楚辞》里的记载,证明这菜真能追溯到两千多年前。

最热闹的是李奶奶的地窖。老太太踩着板凳,从梁上摘下个蒙着布的瓦罐,揭开时,一股陈香漫出来,竟是些晒干的桂花和莲子。这是做莲房鱼包的料,她指着账簿上的插画,把鲤鱼肉塞进莲蓬里蒸,当年苏东坡就爱这口,说香似龙涎仍酽白,味如牛乳更全清

复原古菜的过程,像在解道千年的谜题。炎昭对着账簿练金齑玉脍的刀工,鲈鱼片切得薄如蝉翼,对着光能看见指缝,手腕酸得像灌了铅,就用布条缠着继续练。太爷爷的笔记说,他往鱼片上撒橙丝,指尖的薄茧蹭过鱼肉,刀要跟着鱼的纹路走,就像写毛笔字,得有起承转合。

炎耀则对着辋川图的插画捏素坯。用山药做琴身,胡萝卜刻琴弦,最费功夫的是箫——得用冬瓜掏空,内壁要刮得光滑,吹起来竟真能发出呜呜的轻响。你听,他举着冬瓜箫往灶膛前凑,热气熏得箫身微微出汗,像不像山里的风穿过竹林?

有天傍晚,穿汉服的姑娘们带着本《随园食单》来,书页里夹着片风干的莼菜。袁枚说西湖莼菜羹,滑嫩如燕窝她们指着书上的做法,咱老灶台的井水,说不定比西湖水还养这菜!炎昭炎耀眼睛一亮,立刻架起砂锅,莼菜在沸水里打了个滚,捞出来拌上鸡丝,滑得像团月光,抿在嘴里竟说不出的清爽。

消息传到赛场组委会,有人特意派来摄影师,想记录复原古菜的过程。镜头里,炎昭正用芦苇叶裹着小猪崽,叶尖系成蝴蝶结,像件刚做好的礼物;炎耀举着冬瓜箫,在灶台前轻轻吹,呜呜的声响混着卤味香,竟有几分古人说的大音希声。

这哪是做菜,摄影师放下机器,眼里闪着光,这是把千年的烟火,又重新点起来了。

夜深时,老灶台的灯还亮着。账簿摊在灶台上,被蒸汽熏得微微发卷,上面的字迹在灯光下仿佛活了过来,和锅里咕嘟冒泡的古菜说着悄悄话。炎昭往灶里添了把枣木柴,火苗舔着锅底,把辋川图的插画映得发红,像幅正在燃烧的画。

炎耀摸着冬瓜箫上的刻痕,你说古人吃这些菜的时候,会不会也像咱这样,围在灶台前盼着开笼?

炎昭没说话,只是往锅里撒了把桂花。香气漫出来,混着灶膛里的烟火气,像条看不见的线,一头拴着千年的岁月,一头拴着此刻的老灶台。他突然觉得,那些失传的古菜从来没真的消失,它们就藏在刀工里,在火候里,在一代代人守着的灶膛里,只等着被重新点燃的那一刻。

窗外的月光落在账簿上,把两个字照得格外亮。而锅里的古菜还在慢慢熬着,像在说:有些味道,比任何语言都更能讲清,我们从哪里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