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都市言情 > 灶王爷的作业:双宝寻味记 > 第172集:一碗蛋羹里的情与暖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第172集:一碗蛋羹里的情与暖

初夏的雨下得绵密,老灶台的青石板路洇出深色的水痕。炎耀蹲在灶前,正往蒸碗里倒蛋液,筷子顺着碗沿轻轻搅动,金黄的蛋液泛起细密的泡沫,像揉碎的阳光。“得顺时针搅三十下,”他对旁边的小宇说,指尖沾着的蛋液在灶台上画了个小太阳,“这样蒸出来的蛋羹才嫩,像布丁似的,颤巍巍的。”

门帘“哗啦”一声被掀开,带进股潮湿的风。一个穿着西装的男人站在门口,手里攥着个黑色的公文包,裤脚沾着泥点,眼睛红得像熬了几个通宵。“请问……这里是老灶台吗?”他声音发哑,目光在店里扫了一圈,最后落在灶台上的蒸碗上,喉结猛地滚了滚。

李秀莲擦着手迎上去:“是呢,您想吃点啥?刚蒸好的蛋羹,给孩子吃正好。”男人没说话,突然往地上一蹲,双手插进头发里,肩膀抖得像风中的叶子。“我儿子……我儿子快半年没好好吃饭了,”他哽咽着说,“医院查不出毛病,就是不爱吃,瘦得只剩骨头,医生说再这样下去……”

这话像块冰投进老灶台的暖空气里,连灶上的蒸汽都仿佛凝住了。炎耀停下搅蛋液的手,看着男人颤抖的背影——那背影佝偻着,像被什么重负压得直不起腰,公文包掉在地上,露出里面的病历本,页角都翻卷了。

“您别急,”炎昭递过去杯热水,“孩子多大了?平时爱吃啥?”男人接过水杯,指节捏得发白:“五岁,以前爱吃甜食,现在啥都不碰,就喝两口牛奶。我带他去了十几家饭店,他连筷子都不碰,刚才路过您这,他突然说‘爸爸,我闻见香味了’……”

话音刚落,门外传来个怯怯的童声:“爸爸,我要吃那个黄黄的……”男人猛地站起来,跑出去把孩子抱进来。那孩子瘦得吓人,手腕细得像根芦苇,脸色苍白,却睁着双乌溜溜的眼睛,盯着灶台上的蛋羹直看。

“这是鸡蛋羹,”炎耀端着蒸碗走过去,碗里的蛋羹嫩得能透光,上面淋了点生抽和香油,撒了根切得细细的葱花,“尝尝?不烫了。”孩子犹豫着伸出小手,指尖碰了碰碗沿,突然舀了一勺送进嘴里,眼睛瞬间亮了——蛋羹滑进喉咙,带着淡淡的香,一点不噎人。

“还要……”孩子的声音细若蚊吟,却清晰地钻进每个人耳朵里。男人愣在原地,眼泪“啪嗒”掉在地上,砸出个小小的湿痕。“他……他半年没说‘还要’了……”他掏出手机,翻出孩子以前的照片——圆脸蛋,笑起来有两个酒窝,跟现在判若两人。

那天下午,孩子在老灶台吃了满满一碗蛋羹,还啃了半个炎耀特意做的小米糕。男人要付钱时,从公文包里掏出一沓现金,数都没数就往王铁柱手里塞:“谢谢你们!这钱你们一定要收!多少都行!”王铁柱把钱推回去,往他包里塞了袋小米:“咱老灶台的规矩,孩子吃饭不收钱。这小米拿回去,煮粥给孩子喝,养胃。”

男人红着眼圈走了,临走前给炎耀炎昭深深鞠了一躬:“等孩子好了,我一定再来道谢。”

一周后,男人又来了,这次抱着个鼓鼓的箱子,身后跟着的孩子胖了点,脸上有了点血色。“我儿子现在一顿能吃一碗饭了,”男人打开箱子,里面是十万块现金,码得整整齐齐,“这钱你们务必收下!不然我心里不安!”

炎耀指着墙上的木牌,上面是王铁柱写的字:“老灶台的饭,暖的是胃,记的是情,不收重谢。”“叔叔,”他仰着脸,眼睛亮得像洗过的星星,“我爷说,做饭是给人吃的,不是卖钱的。您要是真想谢,就多带孩子来,我教他做小饼干。”

男人的眼泪又下来了,这次却带着笑。他掏出张名片递给李秀莲:“我开了家食品厂,以后你们需要面粉、鸡蛋,尽管找我,成本价,不,免费送!”他又蹲下来,摸着孩子的头说:“快谢谢小师傅。”孩子举起手里的小饼干——是炎昭教他做的,形状歪歪扭扭,却带着股认真的甜——奶声奶气地说:“谢谢哥哥,饼干好吃。”

街坊们听说了这事,都来老灶台帮忙。张大爷把自己种的小米送过来,说“这品种最养人”;卖菜的刘婶每天多送把青菜,“给孩子做蔬菜泥”;连平时最抠门的修鞋王大爷,都把给孙子买的进口奶粉送来了,说“听说这玩意儿孩子爱喝”。

那天晚上,炎耀趴在灶台上写日记,本子上画了碗蛋羹,旁边写着:“原来做好吃的,不只是让人饱,还能让人笑,让人胖起来,真好。”炎昭凑过来看,在旁边画了个笑脸:“以后要学更多菜,帮更多人。”

月光透过窗户照进来,灶台上的小米散发着淡淡的香。或许美食的魔力,从来不是山珍海味的昂贵,而是有人愿意为你花心思——搅三十下的蛋液,温乎乎的小米粥,歪歪扭扭的小饼干,这些藏在烟火里的温柔,能治好最深的难,暖透最硬的心。

就像那个男人后来在朋友圈写的:“老灶台的蛋羹里,藏着比十万块更珍贵的东西——是让人觉得,这人间啊,真好,值得好好吃饭,好好活着。”

而炎耀炎昭,还在灶台前琢磨着新菜谱,他们不知道自己的一碗蛋羹改变了什么,只知道,明天要早起,蒸更多的蛋羹,烤更甜的饼干,让每个走进老灶台的人,都能笑着说:“真好吃。”

这就够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