亲,欢迎光临图书迷!
错缺断章、加书:站内短信
后台有人,会尽快回复!
图书迷 > 科幻小说 > 南天门计划 > 第351章 技术收割
  • 主题模式:

  • 字体大小:

    -

    18

    +
  • 恢复默认

月球轨道上的硝烟尚未完全散尽,激烈的战斗已转化为一场无声却同样至关重要的“第二战场”——对战场技术的回收与破解。美军“复仇者号”空天母舰的残骸,如同一座漂浮在太空中的、失落的“技术宝库”,成为了中国方面最优先的“打捞目标”。这是一场与时间赛跑的竞赛,不仅要在残骸轨道衰减坠毁或美军可能进行的远程销毁前完成打捞,更要赶在对手采取干扰行动前,将最具价值的部分牢牢掌握在手中。

一、精密的打捞行动

一支由数艘“天工”级智能工程船和“巡天”级侦察舰组成的特种打捞舰队,在“鸾鸟号”空天母舰(担任警戒和护航)的掩护下,悄然抵达“复仇者号”残骸分布的空域。行动代号:“拾荒者”。

环境扫描: 打捞船首先对广阔的残骸区进行高精度扫描,绘制出碎片分布三维图谱,重点识别出可能包含核心部件(如舰桥指挥中心、AI服务器舱、动力反应堆、武器控制单元、传感器阵列)的大型残骸。

目标优先级: 技术专家远程判定,最高优先级目标包括:

“宙斯”AI核心服务器阵列的残骸:蕴含美军空天作战AI的算法逻辑、数据库和可能未及删除的作战数据。

“宙斯之盾”定向能武器系统的能量焦点器和控制系统:揭示其能量转换效率、波束控制精度等关键参数。

主雷达与电子战系统的天线阵列及信号处理单元:了解其探测频率、抗干扰技术和信号特征。

推进系统,尤其是聚变反应堆的喷射口与磁场约束装置残片:分析其推进剂效率和动力输出水平。

任何保存相对完好的存储设备(硬盘、量子存储单元)。

谨慎作业: 工程船释放出小型机器人,使用激光切割和磁性吸附等方式,小心翼翼地将目标残骸切割、固定,并转运至工程船内部密封舱。整个过程极度谨慎,避免触发残骸中可能存在的自毁装置或造成二次爆炸。同时,舰队保持高强度电子静默和反侦察状态,防备美军可能的监视或骚扰。

二、“宝库”的开启

打捞回来的残骸被迅速转运至月球背面“广寒宫”基地地下深处的高度隔离分析室。这里拥有最强的信息屏蔽措施,防止任何技术泄露。来自全国顶尖科研机构的专家团队早已在此等候。

分析工作立即展开:

物理逆向工程: 材料学家和工程师对残骸本身进行研究,分析其使用的特种合金、复合材料、冷却系统、电路集成度等,评估美军的工业制造水平。

数据提取与破解(核心任务): 这是最困难也最关键的环节。技术人员试图从任何可能幸存的存储介质中恢复数据。

部分成功: 许多存储设备因爆炸、高温或真空环境已物理损坏,数据永久丢失。

重大突破: 然而,在一个相对完好的、用于记录航行日志和传感器数据的黑匣子(或类似设备)的防护核心中,破解团队取得了重大突破!他们成功绕过了多层加密,提取出海量的传感器读数、雷达信号特征、部分通讯日志(可能经过脱敏)、以及“宙斯之盾”系统在实战中的部分能量输出模式和频率调整记录。

AI的“足迹”: 更令人惊喜的是,他们在系统日志的碎片中,发现了“宙斯”AI在应对“玄鸟号”和“蜂群”攻击时,进行战术决策的部分逻辑轨迹和响应时间记录。这虽然不是源代码,但提供了研究其AI行为模式的宝贵样本。

三、技术的馈赠与警示

初步分析结果被整理成绝密报告,送达最高统帅部和“玄鸟号”项目组。

收获方面:

确认了优势领域: 分析证实,中国在等离子隐形技术(“影龙”)、无人机集群智能(“蜂群”)、以及聚变反应堆的小型化效率(“金乌之心”) 方面,确实领先于美军。

发现了追赶领域: 美军的定向能武器(“宙斯之盾”)的能量转化效率似乎略高一筹,其雷达信号处理算法的抗干扰能力也极具特色。

揭示了潜在弱点: “宙斯”AI在应对超饱和攻击(蜂群)和极高机动性目标(影龙)时,表现出决策循环周期相对较长、对预设战术依赖度较高的可能弱点。

获得了参考蓝图: 美军先进系统的设计思路和工程实现方法,为中国下一代武器的研发提供了极其宝贵的“参考书”和“错题集”,可以避免走弯路,加速迭代。

警示方面:

技术差距并未代差: 美军技术依然先进,此次胜利有战术和体系优势的因素,并非技术碾压。

逆向工程非万能: 获得的是“鱼”而非“渔”,核心算法和基础材料工艺仍需自身突破。

警惕技术陷阱: 需警惕残骸中可能隐藏的“逻辑炸弹”或错误信息,防止被误导。

四、未来的种子

林星宇将军在听取汇报后,对技术团队表示:“你们回收的,不仅是几块金属和芯片,更是美军数千亿研发投入和数年实战经验的结晶。这将为我军下一代空天装备的研发,节省数年时间,避免数百亿的试错成本。”

他顿了一下,严肃地补充道:“但是,同志们,必须清醒。我们不能满足于‘模仿’和‘追赶’。真正的领先,源于原始创新。要把这次‘技术收割’当作一面镜子,看清对手,更要看清自己。要把这些收获,转化为我们迈向更深空、更前沿科技的垫脚石,而不是天花板。”

打捞和分析工作仍在继续。每一片被解析的残骸,每一个被破解的数据包,都如同一颗种子,被小心翼翼地播种在中国空天军工的土壤里。它们将在不久的将来,发芽、生长,最终孕育出超越“玄鸟”、引领下一个时代的空天利剑。这场寂静的“技术收割”,其深远影响,或许不亚于月球轨道上那场惊天动地的正面决战。